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但他不偏激,主张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张讲究执行策略,反而又为旧党所不容。因此,苏轼笔下的庐山,也可以看成是扑朔迷离的政局,新旧两党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事实上,人们都置身局中,置身历史长河中,都不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得出恰当结论。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朱光遍炎宇,微阴眇重渊。寒威闭九野,阳德昭穷泉。
文明昧谨独,昏迷有开先。几微谅难忽,善端本绵绵。
掩身事斋戒,及此防未然。闭关息商旅,绝彼柔道牵。
五窦曾誇擢桂枝,从今天族更光辉。会看鼓吹喧龟洛,何止三人从伏妃。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 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 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 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 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 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 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 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一帘萧飒梧桐雨。秋色与人归去。花底双樽留薄暮。
云深千里,雁来寒度。客有愁无数。
片帆明日东皋路。送别恨重重烟树。越水吴山知何处。
舞移灯影,筝调弦柱。且尽杯中趣。
焚心多琐屑,难破是情悭。还顾恋恋处,名根不可删。
何堪世缘杂,况值天步艰。未了丈夫局,终愧老香山。
穷巷车马绝,杖屦得往来。老侬起招呼,情话真乐哉。
意行忘早宴,佳处首重回。月出一犬吠,柴门风为开。
收还四方事,老子良足哀。
酒馀共逍遥,散步升高冈。万物困霜雪,岁晏俱老苍。
江山一临眺,志欲凌八荒。青霞傥见分,谁能束冠裳。
昨日登芝峰,兹晨陟云岭。俯视城中居,万瓦落深井。
风露洒洒生秋寒,飞泉落涧声潺湲。笋舆轧轧度修竹,石阑曲曲跻层峦。
层峦绝顶天尺五,我欲排云击天鼓。九关虎豹不须惊,吐胆开心见天语。
天鼓不可击,天门何日开。请君听我《紫芝曲》,手招白云归去来。
何处观灯好,琳宫禁御西。星桥通碧落,云网缀丹梯。
梅畔春犹寂,松梢月渐低。传柑谁得句,痛饮忆宣溪。
春色在何许,香国斗奇葩。似曾相识,归雁笑我负韶华。
我本前身柳絮,趁著东风来去,随意绕天涯。閒倚曲阑畔,芳草夕阳斜。
空回首,欢游处,算云遮。冶红深翠,无绪春思属谁家。
邀得一庭月影,对著一帘花影,且自醉流霞。行乐及时耳,人事不须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