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像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赏析二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猜你喜欢
有川不得涉,有路不得行。沈沈百忧中,一日如一生。
错来干诸侯,石田废春耕。虎戟卫重门,何因达中诚。
日月俱照辉,山川异阴晴。如何百里间,开目不见明。
我今归故山,誓与草木并。愿君去丘坂,长使道路平。

问春桂:桃李正芬华,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

上巳清明都过了,客愁惟有心知。子规昨夜忽催归。驿程那复记,魂梦已先飞。
回首故园花与柳,枝枝叶叶相思。归来拼得典春衣。绿阴幽远处,不管尽情啼。

谏官上耳目,河北今股肱。出处谁与并,功名方见称。

钩陈虚侍从,天路逼飞腾。急病忍濡足,忧民先饮冰。

万人瞻使表,百县慑风棱。雅意本朝在,规摹方面凭。

寒荄待暖律,狡兔避秋鹰。慷慨都亭语,无嫌力未能。

芳草青青昼掩关,倦游心绪叹重山。
寒生怪雨盲风后,春在斜阳暮霭间。
杜宇劝人归小隐,桃花笑我欲苍颜。
腐儒未解谋生理,鱼蠹陈编不自閒。

覃怀之山内谽谺,小径逗入如萦蛇。其间海棠迨千树,屈曲枝干相交加。

清明节近蕊将放,涧壑照耀皆丹霞。晓风夜雨恣吹洒,默无语言尤可嘉。

从春复秋迭秀悴,几度空谷悲年华。恣态娉婷孰怜惜,讵解知尔为名花。

白头樵夫束成担,赤脚饷妇簪盈髽。凭谁报与好事者,凌犯危险来幽遐。

竹篮带土两肩荷,数里方上移春车。剔除莓苔细剪拂,置彼乐善东平家。

地浆滋培养根本,辘轳灌溉樊篱遮。逡巡青回旧着叶,次第绿茁新生芽。

绮窗朝玩雾露湿,绛烛夜照星河斜。胭脂浓染未尽吐,撩乱万点红鬖髿。

天孙织就机上锦,仙人鍊出垆中砂。玳筵逐朝递欢赏,富贵素位非豪奢。

汝今邂逅得奇遇,名园列植蒙矜誇。西川还有奇绝品,无由自达沦泥沙。

我因稽首问造化,如何予夺令偏差。苍穹高远莫予答,抚图痛悼长咨嗟。

修髯危肩老仙人,布袍革带乌靴巾。
胸中不着半点尘,天地万象肧腪春。
扇者橘,书者栗,
瓢者术,韁而掣者葛,
笠而鞭者拙。中间厖然大者雪,
从我两髯三髧一蹩躠。驴何钝,
奴何痴,前掣后鞭趣使驰。
麾鞭愈急行愈迟,掣韁欲断人驴疲。
但见尻秃秃,蹄局局,
欲坠不坠止鸣木。本无伎俩能喷玉,
正可吞声春草绿。先生御气存其神,
下驴步行意更真。从渠蹇材拗莫驯,
超然目送八极辔凤骖麒麟。

故人知我趣,与我衡山行。六翮生长风,意气倾洞庭。

北斗垂清光,南山入紫冥。揽结兼两室,朱明与朱陵。

优游寻五峰,玩心于神明。

卜宅诗书里,遮天松竹林。大夫操劲节,君子抱虚心。

巢搆千年鹤,风摇十里阴。幽人避繁暑,扫石卧长吟。

地挹金华胜,山标瀫水奇。六岩纡洞府,双涧汇天池。

柳暗桥偏隐,松迷径转疑。开林青嶂出,倚杖白云随。

宅閟仙灵久,书藏太史宜。计先归隐卜,俸罄买山资。

金马言曾抗,周南滞不辞。道高容偃蹇,心远合栖迟。

不用誇盘谷,还能胜渼陂。堂虚岚隐见,楼静树参差。

象逼中峰峭,云扶怪石欹。寒淙锵户牖,皎月镜涟漪。

蓬辟过求仲,鱼游乐惠施。雄谈消载酒,清兴续弹棋。

扫叶供烹茗,分泉命煮葵。冥搜群子姓,欣赏集埙篪。

芹熟青泥饭,香传太谷梨。扪萝同陟险,采药独忘疲。

凉籁轩萧爽,阴崖日蔽亏。竹床酣午睡,花坞曝晴曦。

寂寞成玄草,逶迤秀紫芝。牺曾庄子畏,马岂塞翁悲。

坐笑环农圃,行吟友鹿麋。梵钟低薄暮,樵语度轻飔。

雪霁梅横涧,园深藓蚀帷。玄珠探赤水,湘帙映青藜。

自狎忘机鸟,谁惭曳尾龟。苏门鸾并笑,缑岭鹤堪骑。

岁序羲皇榻,生涯岳渎期。饥餐霞五色,渴吸露三卮。

西蜀蟠龙气,南山隐豹姿。阴阳双毂转,天地一竿垂。

海内悬丹壑,山中降紫泥。旁求烦圣主,强起为疮痍。

载笔趋金殿,垂绅侍玉墀。帝京频出入,王命屡驱驰。

炼石倾堪补,为霖望不私。暂离温室树,终借上林枝。

事列山公启,名高水部词。游宁禽庆负,文讵稚圭移。

省署萦簪组,林丘系梦思。客来时展画,公暇一题诗。

石室空罙阻,瑶花想陆离。青山谢巢许,黄阁待咎夔。

愚公移山宁不智,精卫填海未必痴。
深谷为陵岸为谷,海水亦有扬尘时。
杞人忧天固可笑,而不忧者安从知。
圣言世界有成坏,况此马体之毫厘。
老人行世头已白,见尽世间惟叹息。
俯眉袖手饱饭行,那更从人问通塞。

凉风檐外入,皎月坐中流。白首无新句,青山非旧楼。

一杯宁惜醉,万事入搔头。勿向栏干拍,恐惊江上鸥。

参差竹笋抽簪,累垂杨柳攒金,旋趁庭槐绿阴。
南风解愠,快哉消我烦襟。

露庭晚翻积,风闺夜入多。萦丛似乱蝶,拂烛状联蛾。

乱馀乏佳实,贱者犹贵之。招呼梨栗辈,已作席珍推。

岂无仙人枣,无胫至山蹊。桓桓李将军,色映海峤奇。

归马驼椰子,濩落魏瓠垂。徇华壳初剖,濯濯脍玉肥。

来饷山中人,意重千金遗。香酽□石髓,味腴轻肉芝。

尊前有南海,顿压众果卑。向当逋子龄,待亲曲江湄。

啖此不知厌,亦与槟榔宜。既别十五年,犹有梦往时。

故人忽相见,唤起三生悲。遇难心易快,感至情还移。

百年能有此,再见安可期。子西忧蜜果,东坡叹荔支。

虽云供贡劳,吾念君臣仪。安得白玉盘,登之白玉墀。

万古还纲常,不令世愈衰。苍茫叫虞舜,魂绕天南维。

梅花满庭净,香烟一帘迟。椰杯更自酌,聊欲捐余思。

阊阖新开露气清,举鞭联骑入随明。
丝絇同傍瑶墀立,广殿前瞻御榻横。

黄堂伴食岁栖迟,彤管题诗泪欲垂。疏懒自宜陪鹿豕,奔腾谁复逐龙螭。

茅斋夜月谈玄榻,野店春风卖酒旗。便好挂冠从此去,帝乡回首路逶迤。

沙鸟寒禽对水涯,茅亭古屋共横斜。他年买宅成高隐,只傍孤山处士家。

又听经声到上方,长明镫下礼空王。书摊漫说前朝市,窑变争看古佛妆。

杰阁花深留美荫,小池荷老剩余香。卢沟行骑登高见,怕动轮蹄断客肠。

倚我独柏,悠悠我思。柏植前墀,慈乌夜栖。乌号伤悲,游子伤悲。

独柏之植,于兹百龄。风号冷冷,露泣零零。风露晨朝,游子则宁。

独柏之枝,淩霜撑天。春不敷华,冬不改坚。雨春霜冬,茕茕百斯年。

独柏之叶,则翠且老。露雨泽之,亦泽润好。露雨伊何,九天是冒。

游子游子,瞻彼独柏。悠哉悠哉,亦极悽恻。悽恻则那,永怀独柏之德。

游子游子,瞻彼独柏。命我子孙,灌我柏之植。命我子孙,勿剪我柏之叶。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