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王孙公子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里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长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猜你喜欢
静院三更雨,楼台一点风。
新诗愁恨里,故国梦魂中。
节物它乡异,交情我辈同。
眼前多怪事,咄咄强书空。
精神天上石麒麟,器业无双间世人。
欲展经纶趋北阙,暂将去范董南闽。
采衣戏处劝声溢,绛帐开时瑞气新。
虔祝我公难老寿,八千为岁比庄椿。
巍巍舜汉浃嘉生,宴俎丰年万宝成。
禁幄云深开晓色,上林风迥起秋声。
威加鼍鼓雷霆转,喜动龙旗日月明。
应手神珠看电击,旄头消尽铁山平。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水畔竹林边,闲居二十年。健常携酒出,病即掩门眠。
解绶收朝佩,褰裳出野船。屏除身外物,摆落世间缘。
报曙窗何早,知秋簟最先。微风深树里,斜日小楼前。
渠口添新石,篱根写乱泉。欲招同宿客,谁解爱潺湲。
故人当日送登畿,此地停舟醉落晖。
惭愧临河旧攀柳,尚留青眼看人归。

平明集帅府,有令事西征。官军二万众,列骑分团营。

我身虽短小,名次当先行。征南竞投籍,征北多埋名。

男儿在节义,临难敢偷生。本图报恩私,功名何重轻。

节义庐陵古所誇,宋朝冠盖盛中华。张君旧住禾川上,里巷传呼御带家。

东风吹扁舟,日暮率西浒。平生学操舟,未识修途苦。

齐鲁冬春交,河源方仰雨。千里飞尘沙,经旬饮斥卤。

白鸥落遥湍,忧来时自数。何当狎禽鱼,去作湖山主。

好梦谁同,有皓齿丹唇,人儿绝少。媚寝思香,远胜却邯郓道。

一声砌竹惊回,正月影、空床初到。拟欲赋、夜来神遇,荐枕在朝云庙。

缠绵一似春蚕死,向雪茧、窝中萦抱。乍可是云轻雨薄,未透相思窍。

嘱付惜春御史,领风月,让伊清要。把莺声燕语,安排莫使,幽欢惊觉。

北阙皇恩重,东门紫气飞。为看宾客去,何似买臣归。

迎绶旋江国,题舆入侍闱。千年旧迹在,七日故人非。

别涕沾霓服,离筵著锦衣。无因伴仙羽,空此羡光辉。

天气清和,野有甘瓜。

九朝冠佩泰阶平,国有儒仙作上卿。碧海宵晴迎日出,黄庭春暖看云生。

竹间自洗金鹅晴,花外长留翠凤旌。莫学华阳贞白老,乞身神武听吹笙。

陴足情尤重,同怀予二人。流光六十载,别后卅余春。

瘴海怜今日,衰年异壮辰。相期归计早,无用苦家贫。

云本无心尽自闲,捲舒无碍在空山。终然未免形为役,也逐风波浪往还。

月上妆楼花影偏。花浓月淡映湘帘。爱月怜花人未眠。

整花钿。学拜深深花月前。

忍将愁眼看韶华,桃李无言日月斜。
晚白菜肥蚕出火,冬青花落燕成家。
归田谁复如宾馌,入室今惟对影嗟。
无可奈何聊且睡,不劳春梦绕天涯。

眉列春山,眼横秋水,天涯能不魂销。况琴书落拓,蓬转萍飘。

不信离家几日,才饯岁、又是花朝。花朝矣,红情寂寂,绿梦迢迢。

无聊。阑干十二,曲曲倚将来,只合吹箫。奈玉箫声远,清怨偏饶。

唯有多情明月,扔来伴、客馆吟瓢。应相笑,沈腰瘦去,不减推敲。

我脚驴脚,放过一著。
庞公笊篱,清平木杓。

千里征尘水次停,江塘渔火两三星。波光返映当窗白,草色迷离隔岸青。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