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门山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与龙门相对。《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发孟门九河之磴。”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阨,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河水南面经过北屈县旧城西,西面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面四十里是河南孟门山,和山西龙门山相对。《山海经》记载:孟门山,山上多金玉,山下多黄沙土和涅石。《淮南子》记载:龙门未开辟,吕梁未凿出,河水从孟门之上流出,慢慢地溢出,逆流而上,没有丘陵、高山阻挡,称之为洪水。大禹疏通河道,称之为孟门。所以《穆天子传》记载:北登孟门,是九河的斜坡。

  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实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河道因被水冲击而非常宽阔,水被山所夹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水势猛冲山崖而又折回。高处的巨石好像靠在悬崖上就要掉下来似的。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果然不错!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注释

北屈县:故城在今山西吉县北。

风山。在今山西吉县西北。

龙门: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北。

《山海经》: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作者已无可考。成书大约在战国时期,秦汉时又有增删。书中记载了古代的山川、物产,并保留了很多远古的神话传说

黄垩:一种黄土,可做涂饰之用。

涅石:矾石,色黑。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著,分内、外篇;现只流传内篇二十一篇。

阜:土山。

《穆天子传》:晋代从战国时魏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书之一,作者不详。六卷。前五卷记周穆王驾八骏西游故事,后一卷记盛姬之死。文辞朴质。

磴:险峻的山坡。

阨:这里指阻塞的地方。

孟门津:在陕西宜川东南二十里,与孟门山参差相接。

漱广:因受流水冲击河床变宽。漱,指水的冲击。

倾崖返捍:水势猛冲山崖而又折回。倾崖,水势象要倾动山崖。捍,摇动。

临危;临近危险的地势。

若坠复倚:象要坠落似的,而又有所旁依。

石凿:凿石的工具。

素气:指白色的水气。

窥深悸魄:往深处窥探,使人惊心动魄。窥,窥探,看。悸,惊。

寻:古代以八尺为寻。

浑洪:水势直大的样子。

赑怒:发怒用力的样子。形容水势很大。

下口:黄河水流出龙门之口称下口。

《慎子》:即慎到,著有《慎子》一书。

驷马:指四匹马拉的车。

赏析

  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绍孟门山,由写水开始,黄河经屈县故城西,过风山,弯弯曲曲流经八十余里,到孟门山。第二段写孟门两岸山势及孟门一带水势,描绘出了河水奔腾、浊浪排空、一泻千里的景色。这篇散文文辞优美而绚丽,读之如身临其境。

  文章首先叙述孟门山的地理位置及说明其地质情况,“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继而说明来历,既为水势怒涌绘出外观,也为下文叙写作好铺垫。

  接着是文章主体,分三层说明:以夹岸山势描写开头,继而说明夹岸山石奇特形状,进而说明由于千百年的水石相击,终于水击石穿。作者落笔于山,着意于水,写出黄河与孟门山搏击的壮美景象。第二层着力写水的白气如云,描写真切生动,形象自然,如雾沾人,令人惊心动魄,奇特雄伟。第三层,着重说明波涛汹涌过孟门的气势,奔浪、悬流无比壮观,水势浩大,如狂如怒。水势鼓涌,如山腾起。奔腾的浪涛又向低处流去,水流之速,水势之大,实是气魄宏伟,这壮美既快人心意,又鼓人精神。其次,在于它美的丰富性。它不仅具有内在的无穷无尽的伟力,具有百折不回的韧劲,而且具有外在的色彩之美,声响之美和形体之美,给人以雄伟的美感,但有时它又呈现出温和与细腻。再次,在于它美的流逝性。水流在不同地段,从上口到下口,又具有“奔浪万寻”与“浚波颓垒”的变化。

  这篇文章第一段写风山。第二、三段写孟门山。先写孟门山的位置,次引书证,然后具体写它是黄河的天险。作者在描绘客观景物时,注意和游观者的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水急浪猛,撞击山崖,山崖给人一种将要倾倒的感觉;崖岸的巨石,“若坠复依”,濒临险境,流水撞冲,激起如烟如雾如云的水气,飘飘渺渺,一旦窥探深流,更是令人魂悸魄动。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创作背景

  古代地理书籍,《山海经》过于芜杂,《禹贡》《周礼·职方》只具轮廓,《汉书·地理志》记述又不详备,而一些都、赋限于体裁不能畅所记述《水经》一书虽专述河流,具系统纲领,但未记水道以外地理情况。他在游历大好河山时所见所闻十分丰富,为了把这些丰富的地理知识传于后人,所以他选定《水经》一书为纲来描述全国地理情况。这篇散文出自《水经注·河水》,是作者游历孟门山时创作的散文,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郦道元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猜你喜欢
眼无尘土境殊清,一绕芳蹊病体轻。
烟树疑从古画风,水轩真在碧天行。
君能极巧安山势,我欲忘归听竹声。
只恐主人难住此,弟兄嘉行满乡评。
片石长松倚素楹,翛然云壑见高情。
世人只爱凡花鸟,无处不知梁广名。
远岸平如剪,澄江静似铺。紫鳞仙客驭,金颗李衡奴。
冷叠群山阔,清涵万象殊。严陵亦高见,归卧是良图。
长门思渴荐寒泉,浪读松醪桂酒篇。
数米酿来成玉洲,传家方秘出金川。
白飞琼斚应归重,红滴珠槽敢忌前。
聊遣朋壶供一笑,平分风月晚凉天。
年过潘岳才三岁,还见星星两鬓中。
纵使他时能早达,定知不作黑头公。

北山饶风雪,东山西山多网罗。唯有南山足樵采,其若白额斑文之虎何。

嗟虎胡乃白额而斑文,目为流电飙若奔。低头前告言:“汝虎既为百兽之王,奈何搏噬绝其群。

不见鸟中之凤,饥食竹实,众羽自归尊。神龙变化岂后汝,鱼鳖喣沫相和欣。”

虎对之若不闻,咆哮木叶风纷纷。但欲得汝充虎腹,安用繁辞诉苦辛。

天造万物岂为人,上穷泱旷下沈沦。巧网必遂私其身,况尔同类多相食,虎一食人何遽论。

带雨孤花支薄暮。天际朱阑,隔著濛濛雾。刻骨相思侬与汝。

东风计较閒言语。

得意红襟穿绣户。但解呢喃,不省谁为主。影事零星从细诉。

千头万绪君休误。

建业当年骢马游,岛夷无定万家愁。心悬吴越严兵日,身隔江淮抗疏秋。

耕稼可曾怀上谷,艰难每自念中州。嵩云昨夜来新雨,四野苍茫倚郡楼。

自昔夷陵争战进,时平不复问干戈。
三游洞里寻遗迹,至喜亭前足雅歌。

空山百尺树,质性何贞坚。夭矫修篁侧,寂寞磐石边。

亭亭任重姿,屹立思擎天。造化偶遗弃,值彼蓬莱仙。

写之若怜才,峥嵘老龙骞。朔风振群木,节操欣独全。

寄言玩物者,毋贵春花妍。

暑雨南行已见霜,扁舟来往为人忙。河流渺渺今俱浅,柳色青青忽渐黄。

有幸尚看冰未合,无眠真觉夜偏长。宦途风味浑如此,却笑今年始备尝。

荻芽抽笋楝花开,不见河豚石首来。
早起腥风满城市,郎从海口贩鲜回。

宾雁来时燕又东,三年薄宦竟何功。晴窗偶读登楼赋,昨夜家山入梦中。

爱菊渊明后鲜闻,濂溪孙子况能文。露华清晓凉如许,湿却松间一段云。

青山锁断红尘路,石柱干霄藏洞府。老蛟据窟不可窥,千古流泉替渠舞。

真墟容我辄跻攀,心旷方知白日閒。飞仙一去忽已远,坐对松梢云往还。

尺水走庭除,花木皆周匝。双亭正相值,仅能容一榻。

公馀时独来,隐几聊嘘嗒。典谒或通名,东荣有宾閤。

刘生古豪侠,意气无与俱。
隐若一敌国,不顾千金躯。
击剑探赤丸,投琼叱枭卢。
醉使新丰酒,笑拥西京姝。

月明风细。云淡鱼鳞碎。身倚阑干心似醉。

种种别离滋味。

今宵烛剪窗纱。明年书寄天涯。帘幕愁深燕子,烟波梦绕芦花。

金山亭榭遍林泉,独有湖山占得先。一鉴静开尘外境,数峰高插水中天。

避人幽鸟声如剪,隔岸奇花色欲然。太守与民同乐事,公馀不惜绮为筵。

伏城风雨杂烟冥,野店柴关半不扃。五月地横千里赤,十年官负一袍青。

帝京草木沾周泽,人海英雄泛楚萍。唾手功名今偃蹇,几因尘土鬓毛星。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