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交融地凝合在一起。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岁宴乡思切,客久亲旧疏。卧痾闭空院,忽来故人车。
入门辩眉宇,喜定还惊吁。远行亦安适,符竹膺新除。
荒郡号难理,况兹徵索馀。君才素通敏,窘剧宜有纡。
蛮乡虽瘴毒,逐客犹安居。经济非复事,时还理残书。
山泉足游憩,鹿麋能友予。澹然穹壤内,容膝皆吾庐。
惟营垂白念,旦夕怀归图。君行勉三事,吾计终五湖。
银烛有情,今宵无限,难留一霎黄昏。频催玉漏,街鼓促香尘。
旧恨肯随腊尽,新烦恼、休更重增。鸳枕梦,时惊爆竹,春逐晓云生。
当年娇小日,屠苏争饮,肯让它人。紫钗花胜子,镜里宜春。
转眼韶华偷换,回头念、往事浮云。而今瘦,梅花堪并,罗绮也难胜。
花开犹未报人知,花下行吟漫自思。花若能言应笑我,年年无酒只题诗。
万古金焦浪拍沙,隔江虽迩到何赊。颇闻敌马轻千里,未省瓜州今几家。
阴雨连宵舟懒动,好风吹晓日方华。会须急作登连计,建邺明朝在一涯。
野马何决骤,飞云何悠飏。商岩不足稽此士,又欲东略宋与梁。
青山不知老,白山乃许忙。菊潭之水清泠渊,野人饮之得长年。
芳醲不买寿,淡泊差可久。北山峨峨苍翠巅,丹崖石老生紫烟。
灵芝秋杞老霜骨,黄精茯苓饱新斸。望君崭崭病以癯,酌之食之可以还肤腴。
况有刘荆州、元丹丘,子宁舍之汗漫游。凉秋佳月酒一杯,送子东下心徘徊。
半山亭前一茅屋,岁寒霜劲君当来。
烧土乃成埙,八音有瓷作。桐材易以制,取韵果奚若。
尝闻古琴台,列瓮宛藏橐。鸣弦应虚响,风籁转松壑。
谁令哀玉弹,翻向陶家托。修内重官窑,供御想如昨。
希声代传宝,长奉歌风乐。赋质谢虫穿,无劳鞠通索。
古黝隐沈沈,冲然具元泊。鉴赏自天题,浮光映铜雀。
我行婺女爱平陛,远胜括山多涧冈。千林桕子冻的皪,数点梅萼春微茫。
穷檐炙背傲行客,新店当垆多艳妆。姜畴蔗垄不足算,木绵轧轧霜机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