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耸入云的山堪称是天下的屋脊,可见此山山势极高。
有八条河流在山下向西南方汇合,从恒山南眺,但见群峰低下,其状如蹲。
仙台近对着太阳与高远的太阳相映照,窟边云雾迷漫,常聚不散,似乎是卫护风窟。
我还有搜奇猎异的雅兴,只可惜天色已晚,眼前的道路已渐渐地昏暗下来。
恒山: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常山。
云中:指高耸入云的山。宋严参《沁园春·自适》词:“吾应有,云中旧隐,竹里柴扉。”此谓高耸入云的山上有他的柴扉。亦可解释为云中郡。恒山属云中郡。
天下脊:地势高,像天下的脊梁。
尊:高。
八水皆南汇:浑河上游的八条支流均在恒山一带向西南方向汇合。
群峰尽北蹲:从恒山南眺,但见群峰低下,其状如蹲。意谓恒山最高。
仙台:北岳峰顶曰天峰岭,岭上修有北岳观,仙台即指此。
临日:近对着太阳。
迥(jiǒng):高远。
风窟:北岳观两侧,悬崖壁立,中间空虚,风似虎啸,名风虎口。风窟即指此。
护云屯:谓窟边云雾迷漫,常聚不散,似乎是卫护风窟。屯:聚。
空怜:只可惜。
昏:昏暗,谓天色已晚,不能尽兴搜奇了。
诗中描写了恒山于群山中独尊。首联写云中山势极高,颔联写河流在山下汇合然后向西南流去,颈联写仙台与太阳相映照,尾联写天色变暗,作者不能尽兴搜奇了。全诗从多个角度描绘恒山的高峻,口吻夸张豪迈,艺术感染力强烈。
诗的开首两句,便用夸张豪迈的口吻写出了恒山众山独尊的地位。“云中天下脊,尤见此山尊。”恒山所在的山西浑源县在古代属云中郡统辖,作者说云中恒山是天下的屋脊、脊梁,极言此山之高峻。
“八水皆南汇,群峰尽北蹲。”这是鸟瞰的图景。登临纵目,只见山山条条水脉尽皆汇向南方,被山势所拘,龙王也只得俯首称臣,顺山势而下。因为恒山突兀高耸,便显得群峰都好像向着北岳蹲下一样。这两句诗,与杜甫的《望岳》:“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仙台临日迥,风窟护云屯。”这两句又可视作是仰观的景象。恒山顶上有会仙府、琴棋台等建筑,因为修筑在山巅,便有“临日”,迫近太阳的遥远之感。“风窟”在北岳观两侧,悬崖壁立,空谷来风,窟中山风常似虎啸。彤云密布,云从风,在山谷间屯集,风涛、云海,正是名山特有的景观。面对这瑰丽的景色,诗人留恋不已,久久不欲离去,他还想看到更新奇的景致显现。“剩有搜奇兴,空怜前路昏。”便是这种心情的写照。诗人雅兴不减,还想进一步到云深不知处搜奇探胜,怎奈日暮途穷,不觉已是红轮西坠,天色暗淡,不辨东西了。诗人把这种游兴不减,余韵正浓的情绪放在天色已晚无法继续游览下去的时刻,更让人觉得惋惜,更让人感觉到北岳恒山那丰富无垠的内涵。纵然滞留更多的时日,也无法穷尽其中变化万端的风光。诗人用“空怜”二字,淡淡地带出未能尽兴游览恒山的遗憾。
全诗从不同角度极力描绘恒山的高峻,或明说或暗含,无一不是一个“高”字,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人更加增添对北岳恒山的神往。
汪承爵,临清(今属山东)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乙未科三甲第七十六名,曾任大同知府。
探幽勇晨兴,静院钟未歇。晴烟映竹澄,残月转花没。
地僻养灵姿,氛润蒙玉骨。有如列仙儒,初日晞藓发。
深山留古春,凡艳想易竭。老僧空色相,折取供白佛。
护此无尽镫,常依妙香窟。坐听篱落间,绵羽啭清越。
白发萧萧映酒垂,他乡秋色更堪悲。不知此日登高处,折得茱萸插向谁。
力耕心志纯,外物不得动。虽经百寒暑,寝息无一梦。
妻孥习辛勤,百世常与共。秋成共欣慰,春至即播种。
年丰赛神毕,腊酒互相送。尚嗔邻家翁,年衰腰足痛。
观源洞口觅仙踪,云琐仙山悴几重。哑虎夜惊千岁鹤,碧鸡春唤万年松。
药槽自引灵泉洗,丹灶犹馀绛雪封。风景苍苍人去远,杖藜何处得相从。
有道心皆老少然,秋霄清梦见先生。画前本有无言易,不向梅花讲后天。
盘江在枕下,伸脚欲踏河塘堠。晓闻花堌子规啼,暮踏花堌日已瘦。
问君道近行何迟,道果非远我非迟,君试亲行当自知。
此道如读昌黎之文少陵诗,眼著一句见一句,未来都非夷所思。
云木相连到忽断,初在眼前行转远。当年止求径路通,闷杀行人渫不管。
忽思怒马驱中州,一目千里姿所游。安得便驰道挺挺,大柳行边饭葱饼,荒山惜此江湖影。
颐神养志慕清虚,终日逍遥任卷舒。最是定中真乐处,禅天独露莹如如。
正是西曹遣翰初,落花寒食柳微舒。每因作者留心苦,多恨时人守法疏。
诗思偶关绵上史,刑修正在腹中书。平生万卷苏居士,皓首东坡雪不如。
人生任天机,至理靡不通。静观群动息,冰雪澄其胸。
读书观大略,精力穿苍穹。久之神悟澈,运用嘻无穷。
玉溪学獭祭,彭城工雕龙。挦扯章句间,毋乃愧称雄。
君负奇特才,矫若挺长松。弱龄破万卷,谈笑座生风。
摇笔起山岳,突兀撑晴空。业邃勤自韬,随意图其踪。
有画不必展,有书姑弗攻。卷石可徙倚,草色方青葱。
顺时适至性,怀抱方惺忪。仿佛王逸少,啸傲会稽东。
又如诸葛子,抱膝吟隆中。或方黄叔度,或拟郭林宗。
我独摅臆断,纯仁忠彦同。会心不在远,相对双梧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