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是杭州孤山的隐士,来此游览,写下他的观感。此诗就是其中的一首。一般研究者认为,宋诗讲究议论,起于欧阳修等人学韩愈古文,遂在诗中借鉴古文的写法,形成了以散文为诗的风格,同时也把议论带入到诗中。林逋这首诗,首联也以散文笔法起,作一总论,可以说走在了欧阳修等人的前面。
诗写的是宿洞霄宫,采取的是历来游览留宿诗的习惯写法,即先不写宿而写游。首联作一大概括。洞霄宫在大涤山中,诗第一句便写山,说秋天的大涤山,美景无限,难以遍历,也难以缕述;第二句接述游山的感触,美景无限,他游览时的快意,也难以缕述。这样,诗作了一番大范围、居高临下的总述,把山景及自己的游兴交代出来,写得很满。
以下两联便具体写山,铺陈“秋山不可尽”处。诗在写山时,紧紧把握住“秋”字,首先说碧绿的涧水在山石间奔流,水中漂来了片片红叶;茂密的树林上端,白云在悠闲地飘浮。这一联使用了几种亮丽的色彩,碧涧、红叶、青林、白云,把山林装点得绚丽多彩;水在奔流,云在飘荡,又写出山中的幽阒,体现出诗人面对山景的喜悦心情。碧涧中流下红叶,很像晋刘晨、阮肇游天台山遇仙女前,见到一条涧水,漂下片片红色的桃花那种仙境;青林点缀着白云,其意境有似晋陶弘景的“山中何所有?岭上有白云”那样超尘绝俗的诗句。大涤山是道家第七十二福地,诗人勾勒的这派悠闲高雅的景色,似乎也充满了隔绝人寰的仙风道气,这也是诗人所要表白的“秋思亦无垠”的一个方面。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吟”,也是写景,但笔法又换,转入明净轻快。诗仍关合秋天,但又插入当天的时间,表明已是黄昏时候,为下宿洞霄宫作伏。上联写的是自然界纯净的景色,重点是静,尽管水在流、云在飘,都是相对的静止,有声的无声;这联的重点放在动与闹上,说在树林清凉的树阴中,一只鸟儿扑腾腾地飞来栖下,落日照着山林,到处是秋蝉的鸣声。这联写得很有兴味,与前面合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氛围,显得诗人在山中徘徊,充满留恋,以至于把整个身心都沉浸在自然之中,处处呈现出自然界的真趣。
最后,诗才归结到“宿”字上,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宕开一层。洞霄宫中种了许多芭蕉,诗便由芭蕉想到晚上听雨,便通过虚拟听雨来实写住宿。“此夜芭蕉雨”,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山中气候多变,目前是晴天,晚上就会下雨。因雨,他想到了那秋雨打在芭蕉叶上的充满韵味的响声。另一种解释,诗人宿洞霄宫是秋天,秋风萧瑟,摇动着芭蕉,夜深人静,满树沙沙,黄叶飘阶,犹如不绝的雨声。想到晚上美妙的秋声,诗人不禁问道:“有谁和我一起在枕上共听呢?”这样一问,留了想象的余地,也回照了首联的“秋思亦无垠”句。
林逋这首诗写得工巧细致、闲远冲淡,如其为人。对偶整齐,层次分明,景与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韵味无穷。梅尧臣《林和靖先生诗集序》说林逋诗“咏之令人忘百事”,这首诗正有这样的魅力。
暮云笼山碧,绿树沉流影。中江瀑珠分,孤屿画檐整。
团圞紫茸合,森萧翠光冷。秀挺既歆别,高涵亦危秉。
烟浦极远天,槲香吹隔岭。凌晨溯两桨,即目饱幽境。
万古苍梧愁,因兹慰孤耿。
客游倦休憩,孤帆乘蹁跹。绪风薄千里,泠泠桂楫间。
荇芰发照耀,荑柳媚清涟。仰望碧云合,旷然知空山。
倒景不能发,余晖生红泉。愁来愤方结,理至累已捐。
涤荡悦心耳,杳冥思神仙。琴高骑赤鲤,挥手随芳烟。
波澜虚晓月,渺渺区中缘。去去谢湖水,绸缪永勿谖。
瀌瀌飞霰竞秾纤,酒力难禁气转严。望入龙沙光夺月,齧来瀚海味非盐。
疑施白氎铺原野,喜露黄绵射屋檐。遥忆江南春信早,草痕融冻茁新尖。
江枫汀树,挂寒云零乱。天阔谁填莫愁满。散玉尘千斛,装□柴门,堪笑处、天女多情恨晚。
玉桥丝样柳,恰试鹅黄,笛里东风便吹断。莫话剡溪船,乘兴归来,早闲了落梅庭院。
爱搀占西园做飞花,又不道春光,暗中消减。
西南山水窟,玉笥号奇绝。群岫来坡陀,孤峰立撑嵲。
邃洞烟萝青,危涧幽泉咽。正是南昌尉,于兹悟仙诀。
一览快心目,洗涤中肠热。嗟余敢告劳,驰驱待环辙。
五月登武夷,清流清且冽。扁舟九曲中,两崖千尺铁。
岁暮复何之,清江夜飞雪。山灵似笑我,身世若羁绁。
愿言解尘缨,林泉养吾拙。
往在伊川学,他时洙泗传。从来有高第,未觉丧前贤。
缪列三千士,于今二十年。山颓与梁坏,泪尽会稽前。
虚窗近好山,山影窥窗隙。藤穿古洞幽,月过小桥窄。
放雨一旗青,堆云半榻白。老树作人喧,新萝补天阙。
煨笋及烹薇,在在皆手泽。禽到学书符,客来愁水厄。
意与石俱闲,诗随花共发。见我何殷殷,云是岁星谪。
相订赤城游,霞光起眉额。夜梦入天台,玉女共晨夕。
壬戌十月十六朝,虚空拳踢不相饶。等闲打破疑团后,大地黄金也合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