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句诗人用精炼的语言说明了吐蕃借唐朝内乱乘机攻占河湟的历史事实。萧关当时为河湟与内地之间重要军事关塞。萧关一陷,河湟阻绝,诗中用“隔断异乡春”形象地表明河湟与内地音讯不通,处于西地分裂局面的状况。此处,“春”者,非仅言季节或气候,更是指民族习惯,民族情感而言。郎士元《送李将军赴邓州》诗中有“春色临关尽,黄云出塞多”,是偏重于对边地气候环境的特征来说的。司空图在“春”字之前,冠上“异乡”,再形容为“隔断”,足见其非仅言河湟气候与内地不同,而是欲为读者指出,处于吐蕃统治下的河湟地区,人们已无法感受唐朝教化,况“蕃音虏曲直难分”,汉人也逐渐蕃化,民族感情亦渐消失,十分让人伤痛啊。句中“一自”和“隔断”包含时间的先后,也是事件的因果,暗含了诗人对分裂局面的沉痛心情。
后两句写诗人对汉儿学胡语感到不幸和痛心。“汉儿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写出诗人为之痛心,为之落泪的不幸事实。本来,华夷杂居,彼此感化,是很正常的,亦为史书或诗文所常见。“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胡儿向化新长成,犹自千回问汉王”。都反映了彼此和睦相处的情况。然而,这首诗中诗人所悲叹的是,因为长期沦陷,河湟汉儿已是语言改变,民族情感淡薄。诗人对此痛心嫉首,扼腕叹息。南宋陆游《送范舍人归朝》:“东都儿童作胡语,常时思此气生瘿。”写处于金朝统治的开封,汉家儿童的语言变化,与司空图反映的是同一种情况。
这首诗不重叙事,而在抒发感慨,寄寓情怀。四句中,前半偏重虚写,指出河湟失陷局势;后半采用实写,选用一典型事例作结,引出失地所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又是河湟长期失陷的结果,引人深思。诗人很少运用感情色彩浓厚的词汇来表现情感,但从“一自”、“却”等表时间和转折意义的词中,可以使读者体会到诗人内心强烈的感受。这种悲慨的诗风,会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君马黄,我马苍,两马相逐君马良。君马来自函关道,我马空山食秋草。
忆昔两马初学行,长安见者神色惊。鲁坰骊黄未足论,卫丘騋牝虚驰名。
岂料长成人少顾,十年不踏天闲路。逸群翻惹太仆嫌,腾枥正中奚官怒。
以兹流落在风尘,南走荆梁西入秦。自伤万里汗流血,谁道五花云满身。
弃置不须怜我马,君马亦在盐车下。疾足由来控者难,骄嘶自合知音寡。
吁嗟君马天下无,且向沙场暂秣刍。北来司马今伯乐,肯使君王空按图。
不多时霜痕遍糁,满山红了乌桕。斜阳怕照人离别,几日浓云絮厚。
潘鬓瘦已秋老,荷花丝断鸳鸯藕。销魂还又。又柔橹枝枝,峭帆叶叶,重过汉江口。
天涯路,颇忆雨窗灯牗。恼人情味如酒。当初尚道邮程苦,何况泪沾衫袖。
频执手。说我亦、相如卧病文园久。临行话旧,有潭水汪伦,匡庐李白,寄语问安否。
篷底饭初罢,小步湖风前。夕照入已尽,夜气来无边。
四山静同梦,远水寒生烟。渔镫点遥岸,光与疏星连。
稍时月东上,樯影皆西偏。清光似怜客,故驻匡庐巅。
此际绿杨城,二分人共妍。以我伫望劳,知彼心旌悬。
宵景足凄感,况复别恨牵。徘徊永不寐,风露凉垂肩。
远渚萤火没,浅莎虫语联。归舟意悄然,石濑流涓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