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处 一作:深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生:产生,生出。另有版本作“深”。(“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深”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诗人没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诸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争议:是“深”还是“生”?

  原文第二句中,是“深”还是“生”字在学术界仍就存在争议。清康熙陈梦雷编辑《古今图书积尘》作“白云深处有人家”。明万历赵宦光刊本,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深处有人家”。清乾隆《四库全书》收入的两种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和《御定全唐诗》作“白云深处有人家”,而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生处有人家”。有些课本中本诗也从原来的“白云深处有人家”修改为现在的“白云生处有人家”,并于注释处说明“‘生处’一作‘深处’”(考试时应以使用的课本为准)。94年版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作“白云深处有人家”。部编版最新的教材已经选用了“白云生处有人家”。

赏析二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创作背景

  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作者深秋时节登山赏景,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猜你喜欢
紫阁相逢处,丹岩议宿时。堕蝉翻败叶,栖鸟定寒枝。
万里飘流远,三年问讯迟。炎方忆初地,频梦碧琉璃。
甘膏滴滴是精诚,昼夜如丝一尺盈。
只怪闾阎喧鼓吹,邑人同报朿长生。
柳疏桐下晚窗明,只有微风为折酲。
唯欠白绡笼解散,洛生闲咏两三声。
冠苔盈门意气豪,海鱼兼两未充疱。
归来散尽三千客,方寤时人市道交。

主人知我乐郊居,药圃嘉招走尺书。笑语池边欣促席,醉归林下却肩舆。

正闻雁过猿啼后,更是风清月白初。见说长安消息近,却须高兴谢鲈鱼。

检尽残编并断简。细数兴亡,总是英雄汉。物有无常人有限。

到头落得空长叹。

富贵荣华春过眼。汉主长陵,霸主乌江岸。早悟夜筵终有散。

当初赌甚英雄汉。

素质吐孤芳,柔条敷瘦绿。
谁将刻楮手,作此数蕤玉。
园林烟雨多,百卉飞蔌蔌。
小室偶深静,花意犹清淑。
置之砚席间,鼻观常芬馥。

曝背茅斋冬日霁。衰翁不觉劓劓睡。酒出槽床泉响细。

邀客醉。阶前老菊含幽意。

江冷蒹葭渺无际。苍颜古色惟松桧。风剪芭蕉成缕碎。

惊鹤寐。疏花锦石当轩丽。

唐家基业重於山,甯许胡雏据九关。
当日人心旋□堵,异时世变却循环。
壤分旄钺谁能制,政出貂璫不复还。
千古高岩销苍藓,空留遗迹蹈元颜。

记嬉春酒醒,有绝代、秾华初识。怨风正狂,残妆欹翠羃。

零落谁惜,越见丰姿好,晓来清露,浥袖痕都湿。强扶倭堕终无力,愁乱丝垂,红凝泪滴。

凄惶几回凭立,尽芳阑叩遍,幽恨无迹。

流光虚掷,又天涯远隔。往事如残梦,难再觅。东园渐入丛碧,听杜鹃啼后,断无消息。

乘风愿、早输归翼。空瘦损、去住春心应自,悔逢倾国。

轻阴乞、漫相云色。剩爇天、一寸寒香炷,成灰拚得。

草色芊绵。雨点阑斑。糁飞花、还是春残。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谩凝眸、老泪凄然。山禽飞去,榕叶生寒。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

朝雨下,田中水深没禾稼,饥禽聒聒啼桑柘。暮下雨,富儿漉酒聚俦侣,酒厚只愁身醉死。

雨不休,暑天天与富家秋。檐溜淙淙凉四座,座中轻薄已披裘。

雨益大,贫家未夕关门卧。前日昨日三日饿,至今门外无人过。

几年生一贤,大任天所授。
三光五岳气,半点无缺漏。
胸中老规摹,超出造化囿。
静为动之机,燕坐运宇宙。
艮居冬春间,初度恰先后。
用心得艮体,所以仁者寿。

那知重到旧溪边,两月青灯听雨眠。闲引瘦筇行落叶,复寻清磬度疏烟。

宦游南北梦千里,人世短长痴百年。安得随君飞鸟去,盘陀相对共安禅。

遗庙荒凉古木稠,孤忠千载思悠悠。
频摧北虏三千士,独障南藩百二州。
落日旌旗迷大泽,屯云剑戟枕长流。
当年玉辇西还日,勋业谁将汗简收。
蠡湖擘破亨衢开,山川钟作魁奇材。
九关叫后入云岫,六阴卷出登蓬莱。
著庭万卷了汗竹,粉闱胡事初先幞。
非徒五马人生荣,正要急流刚扷足。
章贡二水分西东,江右九郡斯为雄。
亭横尘外眇四海,台插天表森孤峰。
三百里水见沙碛,一十八滩如剑脊。
醉读题咏呼坡翁,此是太守风月窟。
又闻犷俗多惊湍,况有虿尾邻诸蛮。
付之重寄忧亦大,此是太守思虑关。
代木诗废友道缺,道山幸有诗送别。
一言爱助当何如,思虑先之后风月。

风露迎阶欲二更,剪镫独客总关情。西山爽气曾经眼,东国儒生偶识名。

中夜忽思笺蝎赋,隔邻偏觉僻驴鸣。枣林桑泊多秋色,输与归程缓辔行。

扁舟此计,问当年、谁与寻盟鸥鸟。许国勋名彝鼎在,风月不妨吟笑。碧草台边,红云溪上,寿杖扶诗老。水浮天处,未应俗驾曾到。
盛事埒美知章,鉴湖君赐,宸翰今题号。指点飞烟轻霭外,有路直通仙岛。蓑笠渔船,琴书客坐,清夜尊罍倒。未须归去,片蟾初上林表。

避客常悬榻,耽诗不到家。锄云时种药,分月夜煎茶。

踪迹寰中梗,勋名镜里华。棋枰与书卷,乐事岂须赊。

晋室失其驭,所资惟贤豪。谢公负雅量,人士归皋牢。

声乐自满耳,举世方惊涛。安能缩首尾,共作寒虫号。

清颜照木石,东山为增高。肥水了大事,馀算曾无劳。

高崧岂具眼,嘲戏同儿曹。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