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不破 一作:不斩)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边塞古城。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边防城。看着青海和玉门关,就使 战士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湃。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 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 “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是因为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简析

  这首诗是《从军行七首》中第四首,为诗人采用乐府古题写的边塞诗。此诗通过对塞外辽阔的战场景象和激烈征战生活的描写,表现战士们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抒发了誓死报国的壮烈情怀。此诗以战场的苦寒、征战的艰险反衬豪壮的英雄本色,对比鲜明,形象生动;以塞外博大壮阔之景驱动昂扬豪迈之情。全诗珠联壁合,情景照人,为“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写下这首诗篇。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猜你喜欢
住院恰周年,日夜荒忙杀。
园荒手自锄,屋老身惊压。
费尽心神,百丑千拙。
翻思三条椽下,噇饭噇眠。
凡圣情空,心行处灭,
赤条条地生涯别。生涯别,
羊头车子推明月。
薄酒可与忘忧,丑妇可与白头。
徐行不必驷马,称身不必狐裘。
无祸不必受福,甘餐不必食肉。
富贵于我如浮云,小者谴诃大戮辱。
一身畏首复畏尾,门多宾客饱僮仆。
美物必甚恶,厚味生五兵。
匹夫怀璧死,百鬼瞰高明。
丑妇千秋万岁同室,万金良药不如无疾。
薄酒一谈一笑胜茶,万里封侯不如还家。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铁作衾裯冰作枕。天意萧条,也学人情冷。薄酒三杯容易醒。

辘轳万事心头滚。

数尽铜壶玉漏永。茅舍荒鸡,啼断阳关引。泪点双眸开炯炯。

纸窗浸破霜花影。

短彴疏篱入野扃,竹烟松露满襟清。
奔湍激险飞寒响,弱蔓穿深挂晚英。
惜去更观曾画壁,记来重注旧题名。
门前便是红尘道,谁肯同过洗俗缨。

仰窥玉奁天面窄,顽碧颠青自天掷。祖禅不管地祇悭,十五百徒此其宅。

流水声中换今昔,粉抹赪糊老椽壁。枯木庵回旧日春,难提塔示重来坼。

超公最后法席张,全机扑落辊毬场。曾令天花倏飘坠,况有庭橘符青黄。

乌藤横膝傲佛祖,熟识眉宇瞬且扬。天吴吹澜洗霾垢,方诸挹月来清凉。

东瓯万刹尽金布,咋舌谁堪论妙悟。赚杀参儿走衲云,高枕无乃林泉负。

庐峰南远真西材,叩寂丈室惭宗雷。秀巅庞眉逼人爽,反疑不自尘中来。

由来山兴复不薄,畏途何计挥尘缚。诘朝匹马汗羞颜,又作杨花无止泊。

五胙筵开仰圣颜,从臣叨列殿东班。云开黼扆韶音动,雪映銮墀扇影閒。

醉浥流霞倾北海,歌传湛露祝南山。掖垣散步东风里,携得天香两袖还。

日射人间五色芝,鸳鸯宫瓦碧参差。西山晴雪入新诗。焦土已经三月火,残花犹发万年枝。他年江令独来时。

我与细君同梦夜,洛容县里发书时。至诚有感通天地,万里归音一夕知。

缺壶歌断江声秋,鲸呿汉水皆倒流。新亭未绝楚累泣,琅琊何至桐宫囚。

金乌一飞半天赤,梦里妖妖失坚壁。愁云不暇护储胥,掣雷腾空去无迹。

神鞭坠玉惊人间,王良解鞚龙媒閒。烟芜惨淡碧波远,跛曳群偷未敢还。

平生作计信良苦,才办枯骸臭资斧。犊车麈尾笑绝缨,亦有清风满千古。

乘时剽夺何足云,温郎高义殊可人。坐观万乘此轻举,结舌乃畏黄须嗔。

汉家鼓车千里足,秦庭主父徒自辱。垂堂致戒昧前闻,司马家儿那免俗。

并州越石定不群,向来莽卓乌有坟。无人说与桓将军,青山白纻君应闻。

朱卷如山品第公,英髦脱颖策奇功。一时龙虎风云会,四海菁莪雨露同。

人物古今需世用,文衡高下与神通。官联。

虞芮代质成,穿林入径行。是非无我相,案牍悟前因。

列仗惊群牧,传呼乱偶耕。浮名吾愧汝,休羡使君荣。

王畿千里余,赤县首三辅。佳气来阊阖,去天如韦杜。

古时封内地,多以蕃同谱。凡温及应韩,历历皆可数。

朔风日暮急,惨淡过戎伍。二南有遗泽,流恨兼今古。

附海无细波,附岳无卑岵。所以封泰山,尝先禅梁父。

约略计斯城,初不下万户。胡为兵戈中,筑堞失完土。

还闻东土人,据地列田圃。自云托国家,一一皆肺腑。

大兄侍中郎,中兄司卤簿。季子未拜恩,鲜衣缠华组。

安坐召县官,促装揖州府。还家自生光,道上人如堵。

兼金旧络马,百宝新装弩。貂首大秦珠,可充千万估。

牛羊盈其门,珠玉盈其庑。堂上斗酒会,健儿鸣钟鼓。

大妇工锦瑟,中妇歌《金缕》。小妇贵家子,徐徐调鹦鹉。

吾欲终此曲,此曲闻者苦。长安连狭邪,日月通前浦。

五两蓑衣百尺竿,碧溪十里足盘桓。卧分芳草为衾枕,坐爱清流照肺肝。

花照无声云影动,鸟飞不渡镜光寒。平堤多种芙蓉树,惟有秋容耐晚看。

春袅花枝酒瓮香,怀人几度结愁肠。冶城此夕笙歌歇,馀兴还能过草堂。

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养儿缘屋栋。达磨大师不会禅,
历魏游梁乾打开。
八月凉风动双阙,嗷嗷旅雁云中发。
遐飞远响激清音,刷羽振衣度上林。
天边结字行难乱,风里传书力不任。
讵意上林重毛色,抱奇区区不察识。
凌寒不借一枝栖,能鸣转被单丝弋。
逸志由来耻稻粱,归飞耿耿背金塘。
水咽惊声疑箭落,月明避影怯弓伤。
遥遥关路长辛苦,萧条为向南中土。
地阔山空不畏人,沙明水暖聊鸣舞。
少年才客有王君,把袂愁为失意分。
南去祇应闻雁叫,临风好是泣离群。

闲云三两岫,深处是山家。幽径无来客,轻风扫落花。

溪光空翠合,树影夕阳斜。回指旧游处,苍苍横暮霞。

结交无虑三十年,道同志合难其全。倾盖相欢岂无有,当面论心背不然。

晚知趋向动违俗,闭门避客鱼渊潜。属闻贰令非常好,才德远过崔蓝田。

有怀欲吐难忍脚,试剥云雾看青天。穆如清风濯烦愠,皎若明月堕我前。

论文未易探涯涘,讲政壹以民为先。老夫论说众所废,公独采拾无弃捐。

承颜请益恨不数,契合乃过金石坚。我方怙焉以为命,忍闻歌吹张离筵。

西郊日煖玉生烟,羡公此行若登仙。何当化龙逐云气,四方上下相周旋。

含情握手不忍别,敢效昔人裨一言。圣王当宁方急贤,愿公袖疏朝甘泉。

为言民瘼殊未痊,径须下诏宽缗钱。

农事频年叹水乡,忽惊洪潦发端阳。千畴入舸波仍撼,万灶鸣蛙夜却长。

北土才闻伤旱魃,西江何事重怀襄。嗷嗷满目堪垂涕,愿借函封达建章。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