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这首诗是诗人于公元1199年(庆元五年)于山阴写给二十一岁小儿子陆聿的。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
不成南去又东还,行尽吴山与越山。万里一身天地外,五年方寸虎豺间。
厓门浪拍行人舸,桂岭云遮驿使关。我望长安犹不见,愁君何处访慈颜。
灼灼三春风,萦萦杨柳色。年少去我徂,芳菲不再得。
迟我心所钦,良书寄怀忆。迢递千里间,神皋有仙宅。
朱凤遗清音,青天回羽翼。玉轸动鸣琴,素月辉相即。
髣髴垂丹梯,云签降消息。愿言欣相从,含情无终极。
看溪山、一十八里,秋容瘦削如许。粼粼漾漾平陂水,摇荡白萍花雨。
天欲暮。任今夜、乌蓬随水随风去。芦花浅溆。只第一防它,眠鸥飞起,又闹半汀絮。
人间事,从古浮名无据。百年难得萍聚。青蓑何似归休也,料理钓筒渔具。
溪尽处。便不用、扁舟也算浮家住。柴门河渚。纵不种蒹葭,也堪约略,种带水杨树。
寺门亭午殊萧森,龙气所结云为阴。不知泉脉出何处,潭水一碧无古今。
人间苦旱仰神意,山根滴雪成甘霖。文鱼五色岂灵种,我来拊槛观浮沈。
竹鞭穿地松插天,鳞甲隐现疑可寻。溪风响答万籁合,不雨亦作苍龙吟。
此山石奇树尤古,惜少瀑布飞遥岑。寺楼倚山山卧水,遂以众影为幽深。
筝琵平日厌繁会,风泉一听生道心。诸天原是空明相,下界谁闻微妙音。
夜半高峰望,微茫海日光。下方未觉晓,应是蔽扶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