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全词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在吴词中为别调。
就内容而论可分两段,然与此的自然分片不相吻合。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为第一段,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于字谜游戏。这种手法,古代歌谣中经常可见,王士禛谓此二句为“《子夜》变体”,具“滑稽之隽”(《花草蒙拾》),是道著语。此词以“秋心”合成“愁”字,是离合体,皆入谜格,故是“变体”。此处似乎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毫无造作之嫌,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实不该以“油腔滑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目之。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来,实可称倒折之笔。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有过雨来。而起首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
秋属岁未,颇容易使人联想到晚岁。过片就叹息年光过尽,往事如梦。“花空烟水流”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由此可见客子是长期飘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虽无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于中无往而非客愁,这也就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了。
此下“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为第二段,写客中孤寂的感叹。“垂柳”是眼中秋景,而又关离情别事写来承接自然。“萦”、“系”二字均由柳丝绵长思出,十分形象。“垂柳不萦裙带住”一句写的是其人已去,“裙带”二字暗示对方的身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谩长是,系行舟”二句是自况,意思是自己不能随去。羁身异乡,又成孤零,本就有双重悲愁,何况离自己而去者又是一位情侣呢。由此方见篇着“离人”二字具有更多一重含意,是离乡又逢离别的人啊,其愁也就更其难堪了。伊人已去而自己既留,必有不得已的理由,却不明说(也无须说),只是埋怨柳丝或系或不系,无赖至极,却又耐人寻味。“燕辞归、客尚淹留”句与此三句,又形成比兴关系,情景相映成趣。
全词第一段对于羁旅秋思着墨较多,渲染较详,为后边描写蓄足了力量。第二段写字中怀人,着笔简洁明快,发语恰到好处,毫无拖沓之感。较之作者的其它作品,此词确有其独到之处。
影悽寂,虚梁落月暗惊逢。怅孤鸿天外,哀弦响绝秋空。
遗世高情谢猿鹤,过江馀泪送蛟龙。叙愁阔,少别千年,犹是悤悤。
幽踪。旷延伫,薜雨萝烟,夜啸谁同。送客衰兰,漫悲旧曲回风。
故国伤心渺天北,暮云何意恋江东。沈沈恨、一枕关山,魂绕青枫。
青帝长门尽日幽,烟光欲去倩人留。不妨春月平分夏,所畏花时忽近秋。
大明隐蒙汜,韬韫万世光。三浴一出海,盈盈上扶桑。
发机遂动息,幽眇复张皇。融结川岳丽,昭回云汉章。
所以旸谷宾,若稽在陶唐。希天建至极,放勋被遐荒。
悠悠则万圣,荡荡名无疆。孰云时害丧,违之靡不忘。
三纲既沦斁,九法遂乖张。斯须浸颇僻,终古失馨香。
馀孽留简帛,乌得垂衣裳。参两讵无端,秉彝实有常。
暹也父命名,钦哉究元良。求之得馀师,字之以朝阳。
凤凰不世有,维时鸣高冈。览辉用比德,景瑞期远翔。
文献乃足徵,嘉言斯孔彰。冠礼久已废,请训独可尚。
俨如三加祝,宾主迭在堂。虞生鄙何述,斐然不知量。
观象咏元化,稽经陈否臧。希天复希圣,质说几荒茫。
易称健不息,君子当自强。惜阴既云哲,失道还受伤。
夙夜审出处,悠久慎行藏。群物岂违忤,欣欣乐其昌。
颠沛造次间,操德其何爽。勖哉保厥始,寿考有馀庆。
作诗以咏叹,永矢慎勿忘。平旦再仰察,庶几予匪狂。
老来颜发已全凋,犹喜风流未寂寥。山雨涤襟浑忘暑,江风拂袖欲生潮。
壮游历历从头算,晓月依依举手招。一枕初回盟鹭梦,茶烟起处拾残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