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尽底、四尽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在润州时(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此词是作者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之作,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
上片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分别时的气候——“飞雪似杨花”。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夫妻间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大雪纷飞本不是出门的日子,可是公务在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发,这种凄凉气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后三句与前三句对举,同样点明时间——“今年春尽”,气候——“杨花似雪”,可是去年送别的丈夫“犹不见还家”。原以为此次行役的时间不长,当春即可还家,可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却不见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这一段引入了《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好辞。
下片转写夜晚,着意刻画妻子对尽思己的孤寂、惆怅。“对酒卷帘邀明尽,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尽,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尽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结尾三句是说,妻子在人间孤寂地思念丈夫,恰似姮娥在尽宫孤寂地思念丈夫后羿一样。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的亲人。
此词作于公元1074年(宋神宗七年)三尽底、四尽初,苏轼时任杭州通判,因赈济灾民而去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
汴上相逢舣画桡,清愁万斛若冰消。弟兄直谅推三友,父子公忠擅四朝。
对镜如如直般若,开谈句句尽参寥。要知往事多虚幻,看取钱塘八月潮。
梦跨长虹海上游,寒生肌骨一壶秋。好风吹得时魂醒,自寄云间翠玉楼。
王御参三粲,河图叙九房。天机从此浅,华孽竟非祥。
蟾窟那须药,牛津岂服箱。周阿生碧树,窈窕限清防。
翠被龙涎透,银筝鹿爪长。荡舟淩浩渺,解佩失溟茫。
南后鸣琼博,西施响屧廊。山峰歌羯鼓,风水舞霓裳。
绣岭仙人阁,华清玉女汤。失中迷下蔡,妆罢陷平阳。
回盼传深意,横陈脱薄妆。青鸾工渡海,赤凤巧踰墙。
团扇留明月,轻褣湿早霜。鸡皮三复少,狐尾九还翔。
玉井乔家破,珠楼石氏亡。洛神休染翰,嗤尔献之狂。
五湖不是学玄真,且喜素衣不上尘。家移碧缬绫中任,身是屏风画里人。
闲追船子咨行脚,老倩中峰作近邻。一衲蒙头万事已,无怀民与葛天民。
弭节萧帝寺,驱车成子冈。莽卉翳涂泥,霖雨沾衣裳。
跻攀踰百寻,险滑步寸量。生公不可见,雨花空此堂。
当时听说法,神鬼久已藏。烟云渺无穷,凄风来我旁。
山川万邑屋,所见未毫芒。驾言吾将归,重劳徒御将。
迟明羲与和,宇宙观暄旸。安行凌太虚,旷朗观八荒。
背城临水冷官衙,立石当门处士家。细雨登舟閒半日,晴江移棹过三叉。
一窗山色藤萝月,满地春风豆蔻花。赢得舞雩归咏好,章缝丛里有袈裟。
手段惭非五凤楼。题诗把菊负清秋。黄柑旋拆金苞嫩,白酒新篘玉液稠。
身外事,付悠悠。牛山何必涕空流。不如且进杯中物,一酌能消万古愁。
良夜西风动别愁。分付金尊,一寄离忧。画屏秋满桂香浮,月映潇湘,人在吴头。
别久清霜结鬓稠。醉不成眠,梦也无由。片云飞尽意悠悠。
网得江鱼,未解传邮。
圣武临戎贼胆寒,威惊鸷鸟避旌竿。楼兰西去关门迥,姑衍南来地轴宽。
朝发尺书降赞普,暮驰单使报呼韩。番戎顿颡军麾下,尽荷生成载道欢。
拄杖虚誇步月桥,菊松三径足逍遥。一尊不浅南楼兴,十里欣看北斗标。
紫气关门仍未散,玄谈石室敢相邀。秋风正好鲙鲈日,况有新诗解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