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注释
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赏析

  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农民劳动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的后两句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第三句推而广之,描述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系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丰收的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前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的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人间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这就把矛头直指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

  第二首诗,第一句“锄禾日当午”,概括的写出农民从事的活动、时间和天气情况。日当午,是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着,是一天最热的时候,诗人没有一般地写农民锄禾如何劳累,而是集中写他与第一句“日当午”紧相呼应。这两句的意思是:夏天的中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由于天气炎热,劳动紧张,次民累得满头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诗人在抒发感慨。盘,盘子,这里指碗。餐,指饭食。皆,都。意思说:有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言外之意,世上的人们,难道不应该珍借每一粒粮食、尊重农民劳动吗?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描述,细致写烈日下农民田中锄禾;议论,紧紧围绕人人必需的“盘中餐”。而且,诗的前后联系很紧,顺理成章。没有前面两句的描述,后面两句议论就显得空泛,没有根基,没有力量。反之,没有后面的议论,前面的描述也就还停留在表面,意义也就没有这样深刻了。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所作。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猜你喜欢
去春会处今春归,花数不减人数稀。
朝笑片时暮成泣,东风一向还西辉。

一江秋水碧湾湾。绕青山。玉连环。帘幕低垂,人在画图间。

闲抱琵琶寻旧曲,弹未了,意阑珊。

飞鸿数点拂云端。倚阑看。楚天寒。拟倩东风,吹梦到长安。

恰似梨花春带雨,愁满眼,泪阑干。

凿苔欲为沼,乃得数仞坻。
盈虚有相乘,川实而邱夷。
谁云人功为,天理固有之。
向来小学师,此道渠得知。

宫锦换渔蓑,浮家倚芰荷。月邀三太白,水漾百东坡。

击汰归恒晚,鲛人识棹歌。

探春行觅羽人家,洞里仙挑未着花。一段閒情杯酒外,山童能供竹间茶。

芙蓉媚昭质,初服一何好。繁霜日夜零,悲风起中道。

鶗鴂既已鸣,所遇无芳草。驰骛终年岁,红颜足用老。

美人怨迟暮,回车自不早。芜秽沫荣名,同心以相保。

欲视目已瞑,欲语口已噤。
欲动肉已寒,欲书手已硬。
惟有心上热,惟有心上悲。
此热书臾间,此悲无休时。
所悲孤儿寒,所悲孤儿饥。
苦苦复苦苦,此悲遂入土。

墟落深藏乱树遮,悬崖绝壑势嵯岈。惊人童稚蓬门立,款客盘飧野菜花。

牛角触墙成「八」字,马蹄去路辨三叉。俨然身到崇安道,山北山南遍种茶。

秋登黄华山,恍然见大荒。前有乐天居,后有归来堂。

堂居厂云鸟,回池亦淼茫。主人端逸念,莳菊翳坻场。

天寒菊未华,逸念齐嵩邙。桴汎通永夕,万象争低昂。

情景苟不亏,余何动迷方。缅惟无穷门,引领情内伤。

客来帷林候渔父,黉舍坐听三日雨。诸生读书喧两庑,商羊飞来立当宁。

雨声书声杂蛙鼓,蚓歌亦自谐宫羽。青苔上阶菌生柱,败壁淋漓籀文古。

斋僮不敢开牖户,风撼庭柯啸饥虎。南山老石烂成土,天漏谁能鍊金补。

去年旱魃走吴楚,田家往往悲尘釜。麦秋一饱方自许,莫教化作飞蛾舞。

一点刚风削玉蓉,仙山肺腑閟重重。眼穿上界成官府,舌卷西江得祖宗。

鹫岭鸡峰浑未到,龙湫雁荡岂多逢。年来卧病吾环堵,负却诗家九节筇。

山亭种花厌脂粉,纯种芭蕉三百本。
一心生意展不尽,四面蟠根培自稳。
卷舒风日闪流翠,滉滉清阴浸窗户。
烦君净拭湘竹床,著我横眠听秋雨。

鱼龙酣斗捲晴虹,万里梯航一绕通。黑水谁寻神禹绩,泸江今说汉时功。

神留六诏乾坤外,祠枕层峦日月中。独倚危栏悲鼎足,猿啼花笑夕阳红。

旋经义兴境,顿棹石兰渚。
震泽为何在,今惟太湖浦。
圆经萦五百,盼目盼无睹。
高天淼著岸。长津杂如缕。
窈窕寻湾碕,迢递望峦屿。
惊飙扬飞湍,浮霄漾悬岨。
轻禽翔云汉,游鳞憩中浒。
暗霭天时阴,嶢岧舟航舞。
冯河安可狥,静观戒行旅。

西山瞰大江,迤逦龙鳞湿。

轩前山色依然绿,轩下泉声漱玉寒。

鸳馆单栖,被池一榻怜春浅。凄凉听雨总无眠,咽水更虬转。

两字相思画惯。意绵绵、挨宵望旦。去时风月,似铁多年,冰蚕曾见。

四角平铺,贴胸拥背今嫌短。重重锦烂是天涯,梦隔床头远。

怀里余香未散。剩啁啾、罗浮浸眼。向空斜抱,细数归期,绮罗庭院。

彼昼何长,岁计乃短。迨我今暇,申此诚款。吹笙鼓瑟,以乐嘉宾。

中苟不接,化为劳薪。昔我初生,伤乎末季。及吾方刚,而乃不啻。

盻彼流水,其流汤汤。亮无利楫,孰溯以航。岁不我与,世亦如斯。

道远倒行,徒为人嗤。炙我枯鲤,命我匏尊。惟彼无怀,可与晤言。

蕨薇生山巅,长不逾蓬蒿。
松柏生涧底,岁久还干霄。
禀质自不同,托身奚必高。
谢却梅花吟课少,苦无心事恼陶泓。
得君近日诗编读,增我晴窗眼力明。
爽似暑风秋九夏,清逾夜月书三更。
后山衣钵尘埃久,赖有双英主夏盟。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