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注释
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赏析

  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农民劳动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的后两句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第三句推而广之,描述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系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丰收的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前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的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人间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这就把矛头直指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

  第二首诗,第一句“锄禾日当午”,概括的写出农民从事的活动、时间和天气情况。日当午,是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着,是一天最热的时候,诗人没有一般地写农民锄禾如何劳累,而是集中写他与第一句“日当午”紧相呼应。这两句的意思是:夏天的中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由于天气炎热,劳动紧张,次民累得满头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诗人在抒发感慨。盘,盘子,这里指碗。餐,指饭食。皆,都。意思说:有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言外之意,世上的人们,难道不应该珍借每一粒粮食、尊重农民劳动吗?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描述,细致写烈日下农民田中锄禾;议论,紧紧围绕人人必需的“盘中餐”。而且,诗的前后联系很紧,顺理成章。没有前面两句的描述,后面两句议论就显得空泛,没有根基,没有力量。反之,没有后面的议论,前面的描述也就还停留在表面,意义也就没有这样深刻了。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所作。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猜你喜欢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
斋中独何物,持之想见君。
惟兹玉麈尾,信美而有文。
夫子善谈道,亹亹词如云。
在握美同色,倾坐今离群。
况托怀袖好,曾亲蕙兰薰。
尝许助闲放,於焉探典坟。
既乃阻清燕,复屈驱虻蚊。
自殊白团扇,未畏秋叶纷。
一台推往妙,三史伫来修。应宰凫还集,辞郎雉少留。
郊筵乘落景,亭传理残秋。愿以弦歌暇,芝兰想旧游。

小雨湿丛菊,何当喷金英。嚼蕊亦可人,萧然慰我情。

羁旅念家远,浊酒还独倾。云表雁初过,草根虫自鸣。

岁晏将如何,一醉豁平生。

不应无手是无拳,且看毛端现四天。
似向吾家得消息,鼓山余响尚轰然。
天赐胭脂一抹腮,盘中磊落笛中哀。
虽然未得和羹便,曾与将军止渴来。

文星今夕照儒宫,多士青云路已通。沾溉有原芹泮水,吹嘘无际杏坛风。

温醇德意覃千里,教养规模肇一同。畴昔周程鸣道处,鸢飞鱼跃化钧中。

幽居草木深,蒙笼蔽窗户。鸟语知天阴,蛙鸣识天雨。

亦复命樽酒,欣兹却烦暑。人情贵自适,独乐非钟鼓。

出门何所之,闭门谁我顾。

孙家虚座吊诸孤,张叟僧房见手书。二纪欢游今若此,
满衣零泪欲何如。腰间金印从如斗,镜里霜华已满梳。
珍重远公应笑我,尘心唯此未能除。

东风二月春如酒,不见百花惟见柳。柳丝绾烟留暝鸦,柳花荡漾迷羲和。

美人捲帘看不足,柳色萋萋妒娥绿。夜来微雨清郊圻,莺黄相应鸣埙篪。

欲寄柔条无信使,空将泪染回文字。

白发如青草,剪已竟还生。草青能变白,发白不复青。

人生须知会有尽,紫马驮钱沽酒倾。

庐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距。
岌乎二千三百丈之,谓即敷浅原。
培何敢岌其雄?西来天堑濯其足,云霞旦夕吞吐乎其胸。
回崖沓嶂鬼手擘,涧道千丈开鸿。
瀑流淙淙泻不极,雷霆殷地闻者耳欲聋。
时有落叶于其间,直下彭蠡流霜虹。
金膏水碧不可觅,石林幽黑号绿熊。
其阳诸峰五老人,或疑纬星之精隳自空。
陈夫子,今仲弓,世家庐之下,有元劂祖迁江东。
尚知庐灵有默契,不远千里钏于公。
公亦西望怀故都,便欲往依五老巢云松。
昔闻紫阳祀六老,不妨添公相与成七翁。
我常游公门,仰公弥高庐。
不崇丘园肥遁七十淫,著作白发如秋蓬。
文能合坟诗合雅。
自得乐地于其中。
荣名利禄云过眼,上不作书自荐,下不公相通。
公乎!浩荡在物表,黄鹄高举凌天风。

吾闻西域之西雪山高,六月积雪犹不消。今之尽图无乃是,是何山势汹涌如波涛。

大山崔嵬小山耸,万壑千岩光欲动。营丘化去五百年,遗踪一见人皆竦。

六如胸次蟠轮囷,戏梭碎玉散作千嶙峋。一重一掩分向背,营丘似是君前身。

隆楼杰阁争相向,美人正醉销金帐。岂知洛阳城中僵卧者,门外无人雪一丈。

归心喜便风,孤棹出吴淞。
急雨捎寒浪,残云逐断鸿。
渔人舟是宅,龙伯水为宫。
浩荡烟波里,长吟兴不穷。
岂不念摇落,中怀无所名。
愁非缘滞雨,喜却为新晴。
夕照佳难久,秋高响易生。
少年当此日,襟抱积空盈。

乌有先生著布袍,躯长八尺胆气豪。翩然骑鹤历九皋,笑谈霞表超蓬蒿。

骖麟翳凤列仙曹,不徐不亟帝所褒。玉童婉娈鸾笙号,月瓢冷浴紫金膏。

北斗杓星手所操,黄流倒泻沧海涛。安期巨枣金母桃,攫而食之侔啖芼。

腰间珌琫金错刀,剸犀执象刲鲸鳌。下瞰八极了莫逃,秕糠扫荡轻于毛。

悬车欹侧赤焰韬,先驱负弩旋旌旄,下来两腋风萧颾。

君不闻龙井山头万株菊,寒香尽入高人腹。

山下有湖湖有湾,山上有山郎未还。记得解侬金络索,系郎腰下玉连环。

何时清兴不君同,倏尔分飞似转蓬。北地寒深犹有菊,南天岁晚正多鸿。

子归尚恋燕山月,我客长怀故里风。无限蒹葭秋水永,令人日暮望江东。

惠山寒泉冰雪俱,故人惠泉兼惠书。调水符仿坡公法,不愁鱼目混明珠。

呼儿烹鼎试云腴,两腋清风生穆如。愿携诗筒兼茗碗,一蓑一笠老江湖。

老聃良不死,昨日始著书。居今苟阅世,临渊语非虚。

吾师有屈伸,任道为卷舒。薄阴蔽明月,千古清光垂。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