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
丈人何在西击胡。
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
这首民谣收录于《乐府诗集》,属“杂曲歌辞”。“杂曲歌辞”是指声调已经失传,无所归属的一些乐曲歌辞。乐府民歌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其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这首民谣通过描述桓帝时农作物由妇女收割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东汉末年频繁的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表达了人民的爱憎。歌谣语句朴素,通俗明白。
起句“小麦青青大麦枯”,“青”与“枯”点出了时间,即农作物生长和收货的季节,也就是农忙时节。绿油油的小麦还在生长,大麦却已经成熟了。可是谁来收割成熟的庄稼呢?是老妇和村姑。收割本来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应该由青壮男丁来承担。所以,开头两句,尽管没有用一个字去描写连绵战争的惨烈和破坏,但是从作者巧妙地选用田间劳动这一典型的场景,感受出战争的破坏程度,人民的生活有痛苦不堪。
第三句“丈夫何在西击胡”点明主旨。青壮男丁干什么去了,被驱遣西征同羌人作战去了。这里的“西击胡”是指东汉王朝对羌族进行的三次武装镇压。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汉阳人杜琦等联合羌人起兵反抗东汉,这场斗争坚持了十二年之久,东汉王朝因平息反抗,耗资二百四十多亿钱。顺帝永和元年(136年)凉州、并州和关中的羌人又发动反抗斗争,持续十年之久,所耗军费八十余亿钱。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各地羌人又相继对东汉发动反抗斗争。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羌人多次反抗斗争,这样就极大地动摇了东汉王朝统治的根基,同时也由于徭役的繁重,广大农村青壮男丁征发已尽,出现民谣中所描写的“谁当获者妇与姑"的悲惨景象。
民谣的前三句,以典型的场面,通俗明白的语言,揭露了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通过战争中人民群众和官僚贵族的鲜明对比,抨击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平,抒发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吏买马,君具车”。“吏’’春秋以前,大小官都可以称吏。战国以后一般指低级的官。《古诗笺》中解释:“‘吏买马、君具车’者,言调发重及有秩者也。”这一句,不仅反映了因战争耗费巨大,连官僚贵族都不能幸免,同时也说明,在战争中,官僚贵族只要出点钱,就可以不必去打仗,而广大人民群众却要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
彩笔龙絮攫。叹才人、半肩书剑,新丰栖托。濯足须教倾斗酒,讵必南荣企脚。
喜大雅、于今重作。老矣吾惭鞭弥役,让英游、壁垒惊河朔。
拼撇赋,供君索。
招邀浪说平津阁。但清宵、秋灯相劝,秋花相酢。双手持螯兼持酒,一笑世情云薄。
造物者、因何摇落。便使珠喉能宛转,怕卷帘、明月今非昨。
聊试听、塞笳乐。
都门风色渐柔和,祖道纷然散玉珂。祗为清斋忘剧饮,不禁离思发高歌。
乾坤此日君恩重,江海长年客梦多。去住有怀怜共切,临岐心绪复如何。
残月疏星曙渐分,华鲸乡处隔松云。旅途惊断行人梦,野店鸡声次第闻。
岁暮无所为,官门聊饮酒。家贫乏肴果,撷蔬不盈手。
要归一醉尔,宁复计薄厚。颓然几案间,樗散忘宇宙。
古来痛饮人,可是耽醇酎。由来困寂寞,聊此娱昏昼。
纷纷眼前物,泯泯胸中垢。当其暂忘去,快若免介胄。
萧萧风入檐,皎皎月当牖。歌罢兴已阑,感叹还搔首。
草木欣欣亦向荣,檐牙燕雀半生成。落花不扫柴门掩,自喜幽居见物情。
八月既尽九月始,拱听秋雷方侧耳。天涯忽报捷音回,广寒高步独吾子。
初闻大喜复大惊,上党名流多俊英。鹿鸣与宴常三五,稀奇却为乡邦抚。
文章岂不动朱衣,消息盈虚各有时。交辉联璧看来岁,磨刮工夫肯忘之。
始为惊兮终复喜,屈伸相感本常理。屈伸相感自诸君,天独伸君意有主。
所以登云独,使照闾阎多废屋。所以折桂独,寒香欲遍人间馥。
明春更占鳌头独,经济谟猷添衮服。愿尔立朝同,丹衷对主独。
分官为政同,真心为民独。宦海波涛中,砥柱巍然独。
急流顺意中,缆住扁舟独。始终独立众人中,不负当年学慎独。
我本谫陋才,不识周孔陆。所怀一得见,独为知己祝。
文词惜未工,意亦良已笃。
岂有吹箫不用竹,碣语分明我王属。一百三十六营贼,争向将军马头哭。
功成身殁何忧劳,毅魄上烛星辰高。独有坟旁老松树,郁勃时藉风悲号。
枝干周围六十丈,礌砢未肯扶摇上。俨然广厦万间庇,岂藉飞涛半空响。
松山战罢搜松材,此树曾盟带砺来。盘拿直学虬龙走,灵爽将疑幢盖开。
中间却有凌云势,兀傲不受鬼神制。百尺以上若楼耸,五步之内已绿闭。
偃蹇略比梅花枝,人世炎凉总不知。偶遭风雪皮肉坏,苍髯翠鬣仍支离。
我来趋拜墓门侧,一缕天光入松色。斜阳闪闪隐残红,白发萧萧变深黑。
韦毕不作谁能图,王维之诗今有无。惟余丞相祠堂柏,万古峥嵘两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