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长满花朵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
“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作者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像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啭。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时时、恰恰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又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惟妙惟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或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春。公元760年(上元元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第二年春暖花开时,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凤皇山下凤皇水,流绕凤城水光紫。东流分出凤皇洲,凤皇台踞洲上头。
我来登台揽八极,海阔天空足寒色。凤皇已去不我留,落日栖鸦阵云黑。
我闻帝世鸣归昌,三层阿阁红云光。黄农虞夏忽已没,遂令瑞羽逃南荒。
南荒祗今日生事,凤皇亦觉巢无地。山空水寂遗此台,题额空悬凤皇字。
此字曾额金陵台,山东李白吟诗来。长安不见见江水,浮云蔽日心何哀?
我生自是东海客,万里行吟海天碧。无端又共青莲愁,凤去台空怆今昔。
人间谁识百鸟王?故应丹穴犹孤翔。怪毛邪羽世争诧,钦鴀误作真凤皇。
竹花不实桐叶冻,况复蛮中哀脯凤。九霄夜踏五色云,白衣偶入才人梦。
荒洲芦荻风萧萧,鲤鱼吹浪寒湘桥。若教帝囿念灵侣,龙宫零落愁江潮。
此台犹藉青鸟语,不惜千金费江渚。群鸦早晚纷来朝,如此当时凤栖处。
凤皇山高生玉烟,凤皇之水流珠泉。迢迢此台自终古,会见骖凤来群仙。
蟠桃高会集灵媛,六甲飞符叩上元。凤篆螭章开秘笈,授书还念玉芝园。
绿阴回首代红英,客舍流光只可惊。病起偶宽书簿债,独将尊酒向谁倾。
贵诚不如贱,富诚不如贫。自无子平易,孰悟损益因。
东林旦气白,清旭含初景。空斋松桂幽,光动离离影。
俄聆剥啄音,车马何炳炳。我本黜世虑,脱落如废井。
屏迹谢时彦,兀坐息造请。喜兹共萧閒,妙论得新警。
夜凉月满川,中流啸烟艇。馀音袅秋风,清兴与川永。
我闻真龙神变化,呼吸风云齐上下。胡为却向九渊潜,颔下骊珠光不夜。
一朝帝敕鞭雷霆,秘怪恍惚无逃形。蜿蜒千丈露头角,颠倒山岳翻沧溟。
乾坤澒洞日为黑,元气淋漓收不得。愿将点滴试天瓢,草木晴光苏下国。
龙兮龙兮汝为龙,攀之不见追无踪。何当飞空附其尾,手接鸿蒙究元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