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性本爱丘山”,这不仅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之中,炊烟缭绕的村落,幽深的小巷中传来的鸡鸣狗吠,都会唤起他无限亲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心目中,恬美宁静的乡村是与趋膻逐臭的官场相对立的一个理想天地,这里没有暴力、虚假,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因此,他总是借田园之景寄托胸中之“意”,挖掘田园生活内在的本质的美。《归园田居》组诗是诗人在归隐初期的作品,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心情,这一首则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
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诗人“久在樊笼”之后,终于回归田园,他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就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的情景,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诗句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片自得之意,那正是摆脱了官场的机巧,清除了尘俗的应酬“复得返自然”之后的深切感受。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在“白日”大好的时光,可以自由地掩起柴门,把自己关在虚空安静的居室里,让那些往昔曾萦绕于心间令人烦恼的尘俗杂念,彻底断绝。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
诗人的身心俱静。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柴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一作墟里人。墟曲,墟里、乡野。曲:乡僻。披:拨开。这两句是说,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话桑麻长。”这两句是说,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虚掩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诗人也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麻桑,可见他在劳动中同农民也有了共同语言。在诗人看来,与淳朴的农人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与充满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这是以外在的“动”来写出乡居生活内在的“静”。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土:指被开垦的土地。这两句是说,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霰:小冰粒。草莽:野草。莽:密生的草。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降临,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当然乡村生活也有他的喜惧。庄稼一天一天生长,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遭到自然灾害,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里的一喜一惧,反映着经过乡居劳动的洗礼,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纯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以及心境的恬静。全诗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
瓜洲渡,三江路。客子将母心,汤汤水东赴。水东赴,送客江上还。
前年奉觞衣白鹭,今年奉觞衣白鹇。子阶日以崇,母心日以乐。
乐在平反多,岂论官与爵。君不见汉家京兆隽不疑,母子声名天下知。
芳草含烟,送斜阳、枝头鸟声啼歇。弱柳弄条,轻碧分丝,过了上元佳节。
峭寒庭院帘栊晚,燃灯罢、蟾光初缺。暗香满、东风影里,岁华惊瞥。
却恨无端薄劣。萦损尽、柔肠百回千折。晓色入帏,惜别匆匆,别语何曾共说。
而今徒有魂旋绕,争知人心空切。祗赢得、悠悠黯然愁结。
风萧萧,雨萧萧,萧萧风雨悲凉宵。篱菊残英渍黄玉,林风脱叶飘红绡。
幽人辗转凌晨起,邂逅门前逢短李。殷衰闻道有三仁,欲说九畴君不死。
穹庐相结为从容,悬河雄辨能谈空。风神萧散野鹤立,照人玉树临秋风。
落笔新诗一挥绰,不似武人誇矍铄。银钩笔力掩二王,照夜连城肯轻博。
他年相约秋山边,秋江一派连秋天。闲听菱女歌采莲,轻舟一醉眠秋烟。
半生奔走穷南北,四海无家著归客。欲寻丘壑聊放情,来买百门泉上宅。
药畦竹町喜粗具,白水苍葭更闲僻。映帘芳草看罗生,绕砌流泉分细脉。
北山郁郁屏障开,云气漠漠穿窗来。阴厓冒雨采石发,仄径步月循兰陔。
素琴书卷此堪托,故乡何必黄金台。几时拂衣来濯足,高枕一任年光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