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田妇叹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

茅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才在苦恼今年稻谷熟得这样迟,还指望不久就有秋风起。

谁知秋风起来时,还夹着劈头瓢泼的大雨。

风雨不歇地下潮湿,耙头镰刀都长出霉衣。

眼睁睁看着黄金金稻穗泡在泥地里,心里好比刀儿在割阵阵的疼。

眼睛哭干泪哭尽,老天爷还是下雨不肯停。

个把月来搭个茅棚棚田埂上睡,天转晴赶紧收谷用车儿运回。

满身汗肩头压得通通红,买谷人还价就和买糠碎米一个样!

没办法只好卖牛去交税,没烧的只有拆屋来煮吃的。

目光短救眼前急还不知行不行,哪里想得到明年还会不会有饥荒。

官家眼下要的是钱不要米,说是要用钱亲近那西北边的羌人儿。

都说满朝里都是姓龚姓黄的好官吏,到头来我们百姓反倒更遭罪。

无路可走活不下去受不了这个苦,想去想来不如跳河一死做个河神妇。

注释

吴中:指江浙一带。

贾收:字耘老,乌程人,苏轼的朋友,著有诗集《怀苏集》。

粳(jīng):俗称“大米”,亦名“秔”,稻谷的总称。

庶:差不多。

泻:倾泻。

杷(pá):同“耙”,翻土的农具。

出菌:发霉。

镰(lián):收割谷物和割草的农具。

衣:这里指铁锈。

眼枯:谓泪水流尽。

忍:这里指不忍。

黄穗(suì):成熟的稻穗。

茅苫(shān):茅棚。苫,草帘子。

赪(chēng):红色。

粞(xí):碎米。

“官今”句:当时推行的新法规定,交税,免役均用现钞。农民必须把实物换成钱币。结果市场上出现了“钱荒米贱”的现象,导致田地荒疏,民躲避税收而流离失所。

龚(gōng)黄:龚遂、黄霸,均是汉代宽政恤民的清官。这里借指推行新法的官员,是反语。

河伯:指河神。

赏析

  这首诗在江南秋雨成灾的背景下创作而成,诗中描绘了江浙一带农民的悲惨生活情景和作者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苛税弊政的揭露抨击。全诗分为二大段,前八句为第一大段,写雨灾造成的苦难,后八句为第二大段,写虐政害民更甚于秋涝。这首诗叙事抒情,间用议论,写得真实动人,含蓄而情深。

  诗的开头二句写今年粳稻的成熟期甚晚,幸亏没有多时秋天就来到了。点明了秋收的季节。紧接着诗人运转笔锋,直写雨灾。“霜风”二句写滂沱大雨使快成熟的粳稻无法开镰收割。爬梳的农具因长期大雨潮湿而发了霉,镰刀也生了锈。这里用农具“出菌”、“生衣”来表现灾情之严重,使常景变成了奇句,显示出诗人独特的艺术才华。

  “眼枯泪尽雨不尽”,这是化用杜甫《新安吏》:“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的诗意。在即将收割的秋季遇上连续如注的大雨,农民必定忧心如焚,伤心得落尽眼泪。必不忍心看着金黄色的稻穗倒伏在泥田里。“茅苫”二句由内心的伤痛转写抢收的行动。为了抢救粳稻,农民在田头边搭起了茅草棚,住宿在里面看管了一个月。好不容易盼到了晴天,赶紧抢收运载而归。然而他们却不能享受这辛勤劳动得来的果实。

  “汗流”以下八句通过谷贱伤农的事实,抨击了造成钱荒的新法流弊。诗人先叙述农民担粮入市,汗流浃背,磨肿肩膀;后写米价低贱就同糠和碎米一样。经过多么艰苦的劳动,换来的却是那么微薄的收入。“卖牛”二句承上揭示了赋税的繁重。农民无奈只有卖牛凑钱纳税,为了烧饭,只得拆下屋里的木头,以解救燃眉之急,而顾不上明年的饥荒。这种夸张的笔墨,与司马光在熙宁七年(1074年)《应诏言朝政阙失状》中所写农民“若值凶年,无谷可粜,吏责其钱不已,故卖田,则家家卖田;欲卖屋,则家家卖屋;欲卖牛,则家家卖牛”一样,都是片面的夸大言辞。不过,在新法条例中,如青苗法、免役法等都规定赋税要钱不收米。当时百姓有米而官府不要米,百姓无钱而必要钱。这就造成一时米贱钱荒的社会问题。诗中“官今要钱不要米”,触及时政流弊的实质。“西北”句是指当时为了抗击西夏,王安石采用王韶的建议,对西北沿边羌人蕃部进行招抚,虽有利于巩固边防,但也花费了不少钱。这必然加重人民的负担,而官吏催逼,唯钱是求,使农民走投无路,难以为生。最后二句借用典故收结,把全诗的气氛推到了高潮。龚遂任勃海太守,黄霸任颍川太守,他们都是以恤民宽政著名的官吏。这里的“龚黄满朝”是带着明显嘲讽意味的。“河伯妇”,是用《史记》中西门豹传的故事。在战国时邺县豪绅与女巫假托“河伯娶妇”,敲诈勒索,残害百姓。西门豹任邺县令时,为民除害,施计把巫婆投入河中。作者借用来表明百姓被逼得无路可走,不如投河自尽。这种用意苏轼后来在元祐元年(1086年)写的《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中说得很明确:“二十年间,因欠青苗,至卖田宅、雇妻子、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朝廷忍复行之欤?”

  苏轼这首讥讪新法的诗篇,它的特点并不是用政治图解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倾向,而是选取典型的生活情景和人物的行动,通过叙事抒情,间用议论的方式,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真实动人。全诗的结构布局紧紧扣住诗题的“叹”字,写得层次分明而又步步深入。首先叹息稻熟苦迟,其次哀叹秋雨成灾,复次喟叹谷贱伤农,末以嘲讽官吏,逼民投河作结,更令人怵目惊心。整个诗篇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对劳动农民苦难遭遇的深切同情,尽管这是与反对新法的偏见交织在一起,也是不能轻易抹煞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冬作于湖州。苏轼作此诗时,王安石的一系列新法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施行。这对缓和宋王朝的社会矛盾,调节封建生产关系等方面虽然有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一些弊端,苏轼有感于此,蒿目时艰,写下了《吴中田妇叹》这首社会政治诗。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你喜欢
昔为瑶池侣,飞舞集蓬莱。今作江汉别,风雪一徘徊。
嘶马立未还,行舟路将转。江头暝色深,挥袖依稀见。
五月中夜息,饥蚊尚营营。但将膏血求,岂觉性命轻。
顾己宁自愧,饮人以偷生。愿为天下幮,一使夜景清。
眩罢目还暗,花残鬓益稀。
长吟病庄舄,孤愤老韩非。
坊酒叨常秩,鵰花滥赐衣。
家田耕熟未,元亮欲言归。
生年不满百,一日何三秋。
花开苦多雨,何不张幕游。
行乐时不再,春荣岂长在。
古人轻尺璧,愚者昧所戒。
君看龙与虎,飘忽不相待。

朝跻廊庙暮山州,南国衣冠得壮游。郡郭荒寒虽此谪,天王明圣是臣尤。

焚香有阁终朝闭,失马无心万事休。岂有赐环今尚早,乾坤何处不天留。

始以老亲求禄养,还因亲老乞归田。儒官出处关名教,忠孝如斯两得全。

洞原路冰山径微,二子日游过夜归。岩宫割刻遍览读,马时跄跌泥在衣。

顷来烈风号季冬,雪霾不见五老峰。苦心数子守寂寞,我病讲堂虚鼓钟。

二子此行真特奇,异时独往今可知。虎吟狐啼且不惧,肯使杨朱泣路岐。

名利悠悠两不羁,闲身偏与鹤相宜。
怜渠缟素真吾匹,对比清臞即故知。
日下吟行劳伴侣,松阳梦觉许追随。
日来养就昂藏志,不逐鸡群伍细儿。

东风大扇九区春,吴下吟人发广津。欲上会稽探禹穴,桃花和雨扑离巾。

畴昔追随翰墨场,功名今日愧刘郎。英姿合上凌烟阁,巧谮曾遭偃月堂。

双桨又乘清夜去,一尊聊发少年狂。归来却共灯花语,骑省看成满镜霜。

仙郎别署饮休辞,春冷何堪送所知。羸马冻蹄蹂雪径,饥乌寒距蹴风枝。

夷笺细字摹唐帖,胡髻尖毡缀汉丝。一曲龟兹君莫讶,也堪翻出渭城诗。

翩若圭屑,晰如瑶粒。

湖上足清昼,雨馀生绿阴。扁舟到城近,曲港入村深。

野叟频相问,郎君不可寻。西庵肯分席,吾亦老山林。

夷门监者旧藏名,公子邀欢执辔迎。上客莫惊虚左遇,报恩谁得似侯嬴。

汉家西狩感君王,蘦落芜亭麦饭香。当日移宫纡策画,几人专战误平章。

龙颜泣下秋风暗,马首悲生大月凉。千古党魁谁召祸,秦关百二感苍茫。

神女隐巫山,重帏罩烟雾。咳唾堕珠玉,云雨随矩步。

渚宫积妖冶,恩幸怨迟暮。襄王无正梦,宋玉虚成赋。

朱夏骄阳烈未开,神龙何处起风雷。阶前忽睹商羊舞,天外俄惊石燕回。

夹岸荷花枝著绿,两歧秋麦穗重胎。霏霏优渥如珠玉,却羡神工遍九垓。

时时行地罗裙掩,双手更擎春潋滟。
傍人都道不须辞,儘做十分能几点。
春柔浅蘸蒲萄暖,和笑劝人教引满。
洛尘忽浥不胜娇,剗蹈金莲行款款。

乍暖还寒秋欲暮。不断萧萧,万籁生庭树。寂寞莎阶蛩碎语。

西风暗度残更午。

一桁帘垂深院宇。静对银灯,焰短留残炬。叶响芭蕉声最苦。

潇潇几阵黄昏雨。

八音斯奏,三献毕陈。宝祚惟永,晖光日新。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