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第一首诗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天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此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第二首诗是写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北宋时,杭州西湖由政府规定作为放生池。王注引张栻的话说:“天禧四年(指1020年),太子太保判杭州王钦若奏: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为人主祈福。’”这是相当于现代的禁捕禁猎区;所不同的,只是从前有人卖鱼放生,还要弄个“祈福”的名堂罢了。西湖既是禁捕区,所以也是禁植区,私人不得占用湖地种植。诗的开头,就写出这个事实。那些被人放生、自由成长的鱼鳖之类,不但没有受到人的威胁,反而受到人的施与,游湖的人常常会把食饵投放水里,引那些小家伙围拢来吃。便是不去管它们,它们凭着条件反射,也会向人追赶过来。至于满湖的荷花,也没有谁去种植,自己凭着自然力量生长,东边一丛,西边一簇,自开自落,反而显示出一派野趣。
然而此诗的趣味却在后面两句。“水枕能令山俯仰”——山本来是不能俯仰的,杜甫有“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句子,杜牧也有“古训屹如山”(《池州送孟迟》)的说法,苏轼却偏要说“山俯仰”。诗人认为,山是能俯仰的,理由就在“水枕”。所谓“水枕”,就是枕席放在水面上。准确地说,是放在船上。船一颠摆,躺在船上的人就看到山的一俯一仰。这本来并不出奇,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问题在于诗人把“神通”交给了“水枕”,如同这个“水枕”能有绝大的神力,足以把整座山颠来倒去。这样的构思,就显出了一种妙趣来。
“风船解与月裴回”——同样是写出一种在船上泛游的情趣。湖上刮起了风,小船随风飘荡。这也是常见的,不足为奇。人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月亮,月亮在云朵里慢慢移动,就像在天空里徘徊。因此李白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这也不算新奇。不同的地方是,苏轼把船的游荡和月的徘徊轻轻牵拢,拉到一块来,那就生出了新意。船在徘徊,月也在徘徊,但诗人不知是月亮引起船的徘徊,还是船儿逗得月亮也欣然徘徊起来。诗人想,如果是风的力量使船在水上徘徊,那又是什么力量让月亮在天上徘徊呢?还有,这两种徘徊,到底是相同呢还是不同呢?他把“船”和“月”两种“徘徊”联系起来,就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包含了一些哲理,他要定下神来,好好想一想。所以说,诗句写得饶有情趣。
第四首诗首句中的“游女”当是采莲女。因为从这一组五首诗看,苏轼应该始终都在望湖楼上,所以木兰桡上的该是“游女”。旁人不可能跳到水里给她们献花。倒是她们近水楼台,可以采了荷花献给别人。所以这第一句是写“游女”们献花给游客。水里采花的“游女”,应该就是采莲女了。天上下雨了,采莲女在湖中,首饰未免被打湿了。“无限芳洲生杜若”,屈原在《湘夫人》里有写过“搴汀洲兮杜若”,杜若代指各种香草。而“香草美人”是楚辞中最重要的意象,倒推可知,楚辞招在这里就是代指“香草”。“吴儿不识楚辞招”,是感慨采莲女不认识《楚辞》中的各种香草。杜甫《归梦》诗中有“梦归归未得,不用楚辞招”之句,“不用楚辞招”切合“有家难回”之意,与这里的“楚辞招”的意思完全不同。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
旭日照高岑,天风振远林。不因沧海色,那识白云心。
宝树空香满,珠林积翠深。坐来明月上,何处起潮音。
云在山,龙在渊。云未霖,养晦于阴,壑龙未震,蛰迹而蜿蜒。
所以古来隐居以求志,长山大谷往往多才贤。君不见孔明天下士,志气凌苍天。
当年未受三顾宠,躬耕只在南阳阡。又不见鹿门有英杰,别是人中仙。
耕云自得隐居志,日令妻子耘其前。我尝寄迹文江里,独抱遗经究终始。
乱云堆土结松巢,一片閒心彻秋水。閒来却访朋江滨,落花流水迷通津。
溪回路转得幽胜,深邃彷佛桃源春。中有高世徒,隐居谢世棼。
身同鸥鹭侣,盟与泉石亲。不识季伦富,不知原宪贫。
胸中万事等孤鹤,独立瑶台百尺之上月色传其真。
冥观六合间,湛照无纤尘。我时一见之,翛然清我神。
呼儿具酒鲙金鳞,瑶琴古剑乌角巾。自言足幽志,不是甘隐沦。
酒酣壮气横秋旻,为君起舞君莫嗔。山房之下日云迈,苍生有待山中人。
鞭起九云之潜蛰,共驾万斛之飞云。致身直入九重内,要使皇图万亿茫无垠。
嘉筵籍兰若,宿雨清埃氛。广宴开云峤,清歌临水滨。
爱客感贤守,鼓瑟愧嘉宾。狎坐飞羽觞,更酬倒琼樽。
奇怀寄登眺,危塔淩青云。舒眸碧海际,浩荡观无垠。
游目周四野,歌啸声相闻。乃知非盘乐,游息至理存。
幽居气郁蒸,病眼偶相仍。翳翳如迷雾,荧荧若乱星。
无愁眵满睫,不泣泪交膺。晨起羞看日,宵眠怕见灯。
金篦那可刮,银海若为澄。爽忆铜盘露,寒思玉井冰。
但令心似水,宁望酒如渑。欢伯从今断,仙方信莫凭。
披襟从放浪,散发任鬅鬙。白葛巾休裹,乌皮几暂凭。
坐须临水竹,行必倚山藤。即遣三尸去,非关五色瞢。
宗之元自白,阮籍本来青。才匪张司业,诗惭杜少陵。
挥毫聊自慰,持以谢良朋。
汉使出燕然,愁闺夜不眠。易制残灯下,鸣砧秋月前。
贫家养女才十五,手足如绵独当户。阿爷前月去行商,小弟伶仃未离母。
筠篮日暮挑菜葵,倩人远籴防朝炊。簪花枝重黄垂额,汲涧泉深绿照眉。
生时不得嫁时力,却喜夫家惯耕织。堂前供养老姑存,姑为艰难少颜色。
夜来小弟报平安,见说新年百计宽。此身岂愿独温饱,父母养我良辛酸。
吾家世明德,忠孝溯渊源。诞启司马公,奕奕清誉鶱。
递传诸子姓,遗泽流潺湲。我公正霞举,后先推季昆。
雁行虽稍疏,一气宛同根。相期绍祖烈,如奉指南辕。
犹忆通籍时,示我书绅言。千里始足下,清白当共遵。
时予尚童稚,多愧中心谖。蹭蹬世途久,双鬓如霜繁。
居恒失晏笑,急难呼在原。一日风波夷,相戒守田园。
因思偾辕犊,终输逸驾奔。贞不与俗绝,清尤避人援。
当其义所在,墨守失孟贲。以此衡出处,完璧谁与伦。
抽簪近十载,佩芷袭芳荪。声光归肃穆,珍重玙与璠。
老成日云谢,尚有典型存。公年视昔加,神气如朝暾。
届兹悬弧日,玉色清且温。勖哉忠孝思,先德留根痕。
愿举南山诗,千载长氤氲。
黄鸟唤春江上还,载酒共踏城东山。披云过山麓,笑指两石湾。
石湾何嵯岈,猿鸟巢穴乎其间。上有古藤老树飒萦绕,下有奔湍激浪喧回环。
我来临眺复何有,怪石蟠拿剧奇丑。颠风卷江江欲翻,狂波撼山山欲走。
须臾风足厓谷凉,江如浮练凝清光。苔石杂坐共举觞,独鹤远剪江天长。
一抹晚霞明未敛,澄波倒映红于染。西北苍茫杳霭中,隐约金焦烟两点。
兴酣觅句酒未醒,振衣鹅鼻风泠泠。崖阴或逢豺虎迹,水气忽带蛟龙腥。
下临无地深不测,前对君山净如拭。穿花拂柳野径通,仰望江楼更攀陟。
醉倚危栏亦壮哉,岷涛万里晴光开。涛声澎拜向东注,山势嵲屼从西来。
斜阳澹映沙头树,极目遥空烟水暮。曾开沧海有蓬莱,我欲杨帆从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