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开篇便动手“插”了起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
三、四两句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五、六两句“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前句是个无主兼语句,“唤”的主语没有写出,按诗意应是位老妪或老翁。后句是个无主连动句,按诗意,主语应是“大儿”,还极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职活茬的田夫、田妇和小儿。一家人干活绝无唱过一口便袖手看戏的道理。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抢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度。
结句“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
兰酒微醺,葛衣初试,薄帘晓润凉侵。讶帘前芍药,早换了浓阴。
恁疏别、吹箫俊侣,梦如天隔,书也云沉。况无聊听到,烟中幽咽啼禽。
好春久去,等飞花、流水难寻。问画桨迎裙,珠窗写扇,几累闲心。
只恐谢娘门巷,黄梅里、苦雨愔愔。便相思能寄,何堪江远山深。
疏室过清风,午梦初回枕。失笑少年事,欲语口还噤。
束发受章句,眼光入椠锓。偶弄嫫母姿,爱者忘陋寝。
堂上诸公坐,暗中摸谢沈。染指天家庖,自许精调饪。
后生思大嚼,过屠来密谂。函人耻为函,察革视其朕。
奸者侈异服,吾道悲左衽。泮林十亩地,鸱鸮来集椹。
云中鸟乱群,渊底鱼惊淰。积阴塞大荒,不寒思之凛。
嗟子刷天马,故步愁踔踸。水剪双玉瞳,净洗砂石碜。
我为老弃妇,不堪再裹锦。痛哉卢瑑言,此日霖何甚。
定当置高阁,十羽束为审。爱兰必锄艾,披麻时见荏。
班固眼如豆,人物混九品。铁点史公书,佳者拾馀沈。
此语起公兴,斗酒快一饮。人才荒年谷,储之岁必稔。
逸士涧底松,郁之天所禀。八百尽孤寒,日思发帝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