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岩,一名白石山,在浙江乐清市西三十里。《温州志》云:“山下有白石径,为灵运行田之所。”行田,巡视农田。诗作先笼统而言“灾年民无生”,表明自己“爱深忧在情”。继写灾情实况,引出其理想中的农田水利工程。诗末六句,诗人叙写自己的心愿。该诗体现了诗人既有寻幽探胜,肆意游遨,“民间听讼,不复关怀”的一面;又有身处灾年,关心黎民,正视现实,注重农业的一面。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贫困人民的同情之情。
诗开篇二句:“小邑居易贫,灾年民无生。”说小郡县的百姓平时本来就够贫寒的了,又逢灾年,更加无法存活了。虽然没有描写饥寒交迫,不堪其苦的种种惨象,但黎民挣扎于死亡线上的处境,还是不难想象出来的。
“知浅惧不周,爱深忧在情”,前句说,作为太守唯恐智谋短浅,救济不周(“知”通“智”);后句说,自己对人民是很爱护的,对民生疾苦的忧虑是常挂在心上的。然而,从谢灵运的“惧”、“忧”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他的“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患意识和作为一郡之长的责任感。在这个意义上,谢灵运也可以算是为元结“导夫先路”的人。
五、六句从“灾年”而来,再现田地荒废的景象。“莓蔷横海外,芜秽积颓龄。”“莓蔷”,一种小草,“横海外”,极言到处纵横蔓生;“芜秽”,荒芜之状,“积颓龄”,自谓衰朽无能使灾情加剧。后一句又带有反躬自责之意,作为一个封建官吏是十分难得的。
“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在灾害危及小邑之时,太守兼诗人的谢灵运积极筹划战胜灾害的措施。“千顷”以下四句,就是设想中兴修水利、灌溉农田的蓝图。《诗经·小雅·信南山》写定田界、整田土,以简朴取胜,谢诗写“带远堤”、“泻长汀”以壮美见长。“千顷”、“万里”,从大处落墨。将筑堤护田、引水灌田的宏伟景象展现出来,这两句是从小处着眼,一个“合”字、一个“并”字,见得村村落落,沟渠纵横,堤坝满目。这四句虽是想象之词,却也颇令人向往。
诗人相信经过一番努力“经营”,来岁必定丰稔。“虽非楚宫化,荒阙亦黎萌;虽非郑白渠,每岁望东京。”楚宫,语出《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这是称美卫文公的诗。卫为狄所灭,卫遗民东徙渡河,居楚丘。在卫文公的率领下,建城市,营宫室,百姓悦之,国家殷富。荒阙,即荒废,这里指灾年。黎萌,即黎民。谢诗借卫文公的史实,表达了即使荒年也要使百姓生活下去的愿望。郑白渠,指郑国渠和白渠。郑国渠,战国时韩人郑国说秦所开。白渠,汉白公所开。均在关中。诗人借郑白渠造福于民的史实,旨在期望兴修水利将带来农业的丰收,达到繁荣富盛的西汉的水平。最后两句:“天鉴倘不孤,来兹验微诚。”天鉴,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的神,监视人间。
此诗语言质朴,不尚藻饰,虽有用典,但不堆垛,与灵运句句对仗、处处用典、流于晦涩的另一类诗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全诗运之以真情实感、无矫揉造作之嫌,在谢集中当属不多见的佳作。
功名啐啄与时同,譬似青天白日中。不觉片云随雨雹,适从何处运神通。
曾参羽卫领貔貅,重珥金貂觐冕旒。禹甸山河看带砺,汉台人物羡箕裘。
拥书南面千秋业,倚剑长天万里侯。将相有才仙有骨,未须还问赤松游。
晨暾乍出上榑桑,散作奇文五色章。旸谷影高争焕烂,赤城标建远微茫。
曾为烧佛禅师号,复作修仙道士粮。若使有缘逢子晋,便求咽嗽上升方。
人生居世间,弱草栖轻尘。胡为事微利,汨汨疲精神。
牙筹较锱铢,会计夜达晨。黄金积成埒,焉能葆吾真。
题凑锢三泉,蔂梩亦掩身。贵贱同一死,感慨为酸辛。
不同草木腐,予怀古其人。
过雨山亭暑气微,老人犹未试生衣。满园閒绿无人到,春日南风燕子飞。
浦湿芦花,林翻柿叶,秣陵秋雨秋风。京国离筵,难忘佛阁双松。
倦游只恋江南住,闻故人、曾到山东。别青门、两听花鹃,三见霜鸿。
鹤头书下芙蓉幕,转铜驼旧巷,扑鬓尘红。玉蝀天街,朝朝缓过骄骢。
黄盘锦制朝衫称,胜年时、狐腋蒙茸。但愁君、米一囊轻,酒五杯空。
中山山多稻田寡,耕不见牛时见马。曳犁负轭当町畦,编草络头泥没髁。
喷沫徒怜气凋丧,局蹐安知材尽下。王良伯乐无时无,不待悲鸣泪先洒。
侧闻洪武开国时,曾来此地求騧骊。连樯累舶动千匹,购买不惜倾高赀。
陟险冲波有底急,每翻旧史常怀疑。维时布衣起江左,涣号止及东南陲。
壮士健儿恣腾踔,步卒敢向中原窥。圉人太仆但充位,登床厌谷皆虚词。
谁欤忽建凿空计,外厩祗藉长风吹。飘飖远致列云锦,骑出奚啻熊与罴。
永辞绝域骋皇路,寸长一技皆得施。不走沙场絷畎亩,吁嗟尔马生何迟。
今制三年两入贡,使者执鞭大夫控。天子垂裳顾曰嘻,此物何烦跨海送。
异域从教宝骕骦,天家绝不求麟凤。终老丘园何足惜,竟辱泥涂亦堪痛。
吁嗟尔马无自伤,不逢汤武逢虞唐。纵有龙媒四十万,中山只作华山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