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二首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千里黄云遮天蔽日,天气阴沉,北风送走雁群又吹来纷扬大雪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就像鸟儿四处奔波无果只能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注释
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
翮(hé):鸟的羽翼。飘飖(yáo):飘动。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
京洛:长安和洛阳。

赏析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开头两句,描绘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伴随着纷纷扫扬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千里”,有的本子作“十里”,虽是一字之差,境界却相差甚远。北方的冬天,绿色植物凋零殆尽,残枝朽干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视界很广,可目极千里。说“黄云”,亦极典型。那是阴云凝聚之状,是阴天天气,有了这两个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风”,“雪纷纷”,便有了着落。如此理解,开头两句便见出作者并非轻率落笔,而是在经过了苦心酝酿之后,才自然流一出的诗歌语言。这两句,描写景物虽然比较客观,但也处处显示着送别的情调,以及诗人的气质心胸。日暮天寒,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而眼下,诗人正在送别董大,其执手依恋之态,我们是可以想见的。所以,首二句尽管境界阔远渺茫,其实不无凄苦寒凉;但是,高适毕竟具有恢弘的气度,超然的禀赋,他开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他能以理驭情,另具一副心胸,写出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董大的劝慰。说“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据说,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艺受知于宰相房琯,崔珏曾写诗咏叹说:“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写的不过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显,诗境未免狭小。高适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大为名琴师,天下传扬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诗境远比崔珏那几句阔远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诗只是琴师身世的材料,而高诗却堪称艺术珍品。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两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创作背景

  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是年冬,董庭兰与高适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猜你喜欢
杖藜随步到琼宫,满目幽奇景莫穷。
山锁九层虽阴远,洞庭五处自相通。
侵云天柱笼朝雾,傍水清阴弄晚风。
可惜春禽啼晓月,又催行李过江东。

少年远征役,及归鬓巳霜。战甲零落尽,空馀弓箭房。

老马同死生,蹴踏沙碛长。故乡此何极,仰看鸿雁行。

客心秋萤点,更觉永夜孤。庞眉彼上人,主礼良渠渠。

揖我顾我笑,坐我庭之隅。饮我叶家白,恍与颢气俱。

玉露下金井,缺月低云衢。扰扰百年身,终惭窘囚拘。

黎明掉尘鞅,毕景真良图。

一则降心灭意。二当绝虑忘机。三须戒说是和非。四莫尘情暂起。五便完全神气。六持无作无为。七教功行两无亏。八得超凡出世。
海南天空月皎皎,三山如卷海如沼。
绿衣歌舞不动尘,海仙骑鱼波袅袅。
翩然而来坐芳草,宰如白月射林杪。
洗妆不受瘴烟昏,缟袂初逢鸿欲娇。
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
魂梦不知身在路,夜来犹自到昭阳。
文衰东京后,特起得韩子。
支撑诽笑中,久乃化而靡。
籍湜既洒扫,后生始归市。
垂君拯溺手,请效我一指。
水府众灵出。
石室宝图开。
白云帝乡下。
行雨巫山来。
歌风赞灵德。
舞蹈起轻埃。
高轩乍留吹。
玄羽或徘徊。
福降羣仙下。
识逸百神该。
青鸟飞层隙。
赤鲤泳澜隈。
我为浔阳客。
戒旦乃西游。
君随春水驶。
鸡鸣亦动舟。
共泛湓之浦。
旅泊次城楼。
华烛已消半。
更人数唱筹。
行人从此别。
去去不淹留。

  鹪鹩,小鸟也,生于蒿莱之间,长于藩篱之下,翔集寻常之内,而生生之理足矣。色浅体陋,不为人用,形微处卑,物莫之害,繁滋族类,乘居匹游,翩翩然有以自乐也。彼鹫鹗惊鸿,孔雀翡翠,或淩赤霄之际,或托绝垠之外,翰举足以冲天,觜距足以自卫,然皆负矰婴缴,羽毛入贡。何者?有用于人也。夫言有浅而可以托深,类有微而可以喻大,故赋之云尔。

  何造化之多端兮,播群形于万类。惟鹪鹩之微禽兮,亦摄生而受气。育翩翾之陋体,无玄黄以自贵。毛弗施于器用,肉弗登于俎味。鹰鹯过犹俄翼,尚何惧于罿罻。翳荟蒙笼,是焉游集。飞不飘扬,翔不翕习。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栖无所滞,游无所盘。匪陋荆棘,匪荣茞兰。动翼而逸,投足而安。委命顺理,与物无患。

  伊兹禽之无知,何处身之似智。不怀宝以贾害,不饰表以招累。静守约而不矜,动因循以简易。任自然以为资,无诱慕于世伪。雕鹖介其觜距,鹄鹭轶于云际。稚鸡窜于幽险,孔翠生乎遐裔。彼晨凫与归雁,又矫翼而增逝。咸美羽而丰肌,故无罪而皆毙。徒衔芦以避缴,终为戮于此世。苍鹰鸷而受譄,鹦鹉惠而入笼。屈猛志以服养,块幽絷于九重。变音声以顺旨,思摧翮而为庸。恋钟岱之林野,慕陇坻之高松。虽蒙幸于今日,未若畴昔之从容。

  海鸟鶢鶋,避风而至。条枝巨雀,踰岭自致。提挈万里,飘飖逼畏。夫唯体大妨物,而形瑰足玮也。阴阳陶蒸,万品一区。巨细舛错,种繁类殊。鹪螟巢于蚊睫,大鹏弥乎天隅。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普天壤以遐观,吾又安知大小之所如?

于穆武皇,允龚钦明。应期登禅,龙飞紫庭。百揆时序,听断以情。

殊域既宾,伪吴亦平。晨流甘露,宵映朗星。野有击壤,路垂颂声。

霜风十月长安道,健鹘凌空净羽毛。地控函关西极重,星联执法太微高。

铸金古鼎奸先伏,发刃新硎用欲韬。雅志澄清付公等,我怀江海放渔舠。

咫尺迷漫路不分,街灯隐约未全吞。茫茫春雾拥乾坤。

回首忽惊今丧我,微吟犹喜得吾真。雪泥何必定留痕。

春风放颠花事残,绿阴满庭春昼闲。午时睡醒鬓丝乱,闭门枯坐如深山。

故人扈从蓟门返,呼童扫径开柴关。三日不见生鄙吝,觌面惟恐遭讥讪。

袖中一卷莹冰雪,泠然四座开心颜。青山落日响钟磬,一鸟呖呖啼花间。

万松入云乱苍翠,千涧咽石喷淙潺。樊笼塌翅不飞去,境地毋乃分仙顽。

夜来有梦到盘谷,朝真许缀蓬莱班。洞门遍地种瑶草,仙人放鹿何时还。

当窗草长莫轻芟,新雨过亭绿映衫。住我只须临水槛,看人常使饱风帆。

药能延寿宜多蓄,书不干私莫固缄。堪笑丈夫无大志,愿成脉望判仙凡。

客从江南来,驱马黄金台。伤心台下青青草,一夜西风变枯槁。

壮士悲歌易水傍,防身有剑飞秋霜。此心誓扫豺狼迹,草间狐兔谁能觅。

悄悄山钟晚,行行石径幽。霞光流野暝,树影入溪秋。

鹭起横塘口,马嘶古渡头。道旁值野叟,因与访龙湫。

相逢打鼓弄琵琶,须是还他两会家。
曲罢不知何处去,夕阳斜映暮天霞。

鳌耸三神秀,巍巍凤阁前。四时调玉烛,万斛吐金莲。

宝树祥光燄,璇穹璧月圆。九重临黼扆,百辟侍琼筵。

桃熟来王母,云开拥列仙。宸章飞琰翰,大乐奏钧天。

瑞气浮双观,欢声动八埏。戏陈农社乐,诗颂帝京篇。

愿效封人祝,皇图亿万年。

为天入地漫相猜,万古圣凡总一骸。孽海茫茫谁得渡,莲台闲煞佛如来。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