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景。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新鲜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容易让人陶醉的。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诗人有意地拓开一笔,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的目力的尽处:“北畔是山南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平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风景美妙得可以入画,可以为诗,可以作为旁观者兴奋地指手画脚,可是,真的走马行船却实在不易。于是,便有了结句的“只堪图画不堪行”。这不仅是诗人由衷地慨叹,也是全诗旨意之所在。
诗为诗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过这些“紫”、“红”的耀眼色彩,透过那些音韵和谐的声响,不难发现,诗人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这就是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诗人跋涉异乡,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必然。可诗人在诗中,却有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借此,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处的隐痛。于是,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也就隐逸于其中,弥漫于其中。
因看斗柄,运周天、顿悟神仙妙诀。一点真阳生坎位,点却离宫之缺。
造物无声,水中起火,妙在虚危穴。今年冬至,梅花依旧凝雪。
先圣此日闭关,不通来往,皆为群生设。物物□含生育意,正在子初亥末。
自古乾坤,这些离坎,日日无休歇。如今识破,金乌飞入蟾窟。
竹外秋风急,楼头夕霭微。遣怀须命酒,怯冷几更衣。
严鼓萦城去,轻舟劈浪归。登临多少意,坠叶满庭飞。
公昔较我艺,弱冠举于乡。公子复青年,探花冠群芳。
浩荡云中衢,接羽相翱翔。思公不可见,断绝我中肠。
投老投閒袖久通,何妨搔首鬓如蓬。故人索我形骸外,春事开予笑语中。
别去未几情似阔,诗成倏至福何洪。倦从远役宁株守,人讶相从臭味同。
乌有先生著布袍,躯长八尺胆气豪。翩然骑鹤历九皋,笑谈霞表超蓬蒿。
骖麟翳凤列仙曹,不徐不亟帝所褒。玉童婉娈鸾笙号,月瓢冷浴紫金膏。
北斗杓星手所操,黄流倒泻沧海涛。安期巨枣金母桃,攫而食之侔啖芼。
腰间珌琫金错刀,剸犀执象刲鲸鳌。下瞰八极了莫逃,秕糠扫荡轻于毛。
悬车欹侧赤焰韬,先驱负弩旋旌旄,下来两腋风萧颾。
君不闻龙井山头万株菊,寒香尽入高人腹。
湖海萍踪莫漫猜,岭南旌旆柳州来。乡山隔梦三千里,客舍逢春十九回。
往数光阴惊渐老,坐谈帷幄愧非才。椒觞茗碗延残夜,怀抱因君更好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