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凋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外,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的像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空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部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的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第三句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终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像是要和高原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和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这首诗却别出心裁的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的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但秋天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具体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他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的表示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
笛声楼上飘来细,又了一年梅事。有客花前,作装缚裤,遥羡五陵佳气。
昭王养士。筑百尺金台,凭空飞起。今日游燕,问谁买骏有如此。
彭城有人并舸,叹萧条徐沛,沙淘浪洗。长短亭边,浅深杯送,一样故人千里。
清明上巳。算总是来朝,住为佳耳。欲浣离愁,倩半江春水。
登高丘,望远泽,蓬莱三山不可测。何如具区亿万顷,洞庭连娟向空碧。
东风吹尽吴天云,玉盘双螺翠堪摘。我昔东游凤凰台,嵯峨巨鳊如山来。
白波不动镜光晓,云帆千幅争先开。中流缩首心茫然,恍如乘云行九天。
惊涛忽逐回风旋,砰雷转毂奔雪山。龙伯鬼国见眼前,失势一落狞蛟涎。
舟师拍浪咒浪婆,我亦再拜不敢言。平时之险且如此,何况震荡洪荒先。
帝尧咨嗟逾九年,黄能无勋幽羽渊。有子大圣与天通,一朝出我群鱼中。
试观此湖险,始知四载功。长养草木华,无心谢春风。
吴越之事良可鄙,虎战龙争方未已。水犀百万今安在,惟见夫椒白云里。
鸱夷身退带蛾眉,不直沧波一杯水。我欲临流叫神禹,湘灵鼓瑟冯夷舞。
尽挽湖波酿作葡萄春,饮醉扁舟卧烟雨。
小坂平如掌,春深绿草肥。牛羊识家近,日夕自能归。
庸蜀之西一竹筇,年来蜕骨已如龙。扶登春殿谈经后,风雨时生掌握中。
一上狮峰四望低,恍然身蹑九霄梯。风云何意俱来会,虫鸟无心自在啼。
静对乾坤疑有话,追思先哲愧留题。携朋更向清源去,去路相将莫遣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