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新月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便即 一作:即便)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裙带 一作:罗带)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撩开门帘,只见一轮新月悬挂夜空,双手合在胸前,深深地拜。
对着新月细语喃喃,旁人难以听清,只有微微的寒风,吹起那盈盈纤柔的裙带。
注释
拜新月:唐教坊曲名。拜新月起源于远古对月亮的崇拜,但在唐代才正式形成风俗。拜新月的时间是在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或中秋节之夜。古代妇女拜新月是为了祈求夫妻团圆、幸福长寿。拜,叩拜。
开帘:撩开门帘。
即:立即。
细语:指少女对月喃喃细语,悄悄倾诉心里的话。古代有月下老人主管人间婚姻的传说

鉴赏

  古诗中往往有些短章,言少情多,含蓄不尽。诗人驾驭文字,举重若轻,而形往神留,艺术造诣极深。李端的《拜新月》即其一例。

  唐代拜月的风俗流行,不仅宫廷及贵族间有,民间也有。这首描写拜月的小诗,清新秀美,类乐府民歌。诗中既未明标人物身份,就诗论诗,也无须非查明所指不可。以诗中情感与细节论,宫廷可,民间也无不可。

  开帘一句,揣摩语气,开帘前似未有拜月之意,然开帘一见新月,即便于阶前随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知其长期以来积有许多心事,许多言语,无可诉说之人,无奈而托之明月。以此无奈之情,正见其拜月之诚,因诚,固也无须兴师动众讲究什么拜月仪式。“即便”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自是欣赏全诗的关键所在: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细语”二字,维妙维肖地状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少女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人处,以细声细语出之,诗人亦不闻也。其实,少女内心隐秘,非愁怨即祈望,直书反失之浅露。现只传其含情低诉,只传其心绪悠远,诗情更醇,韵味更浓。庭院无人,临风拜月,其虔诚之心,其真纯之情,其可怜惜之态,令人神往。即其于凛冽寒风之中,发此内心隐秘之喃喃细语,已置读者于似闻不闻、似解不解之间,而以隐约不清之细语,配以风中飘动之罗带,似纯属客观描写,不涉及人物内心,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后两句呕心吐血,刻意描绘,而笔锋落处,却又轻如蝶翅。

  李端这首《拜新月》,纯用白描勾勒人物,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将人物一片虔诚纯真之情烘托而出,读之余音袅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表面看,似即写作者之所见所闻,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这正是诗人高超艺术功力所在。

赏析二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两句写闺中女子开帘见月,立刻下阶便拜,写出她的急切而微妙的心理。开帘一句,揣摩语气,开帘前似未有拜月之意,然开帘一见新月,即便于阶前随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知其长期以来积有许多心事,许多言语,无可诉说之人,无奈而托之明月。以此无奈之情,正见其拜月之诚,因诚,固也无须兴师动众讲究什么拜月仪式。

  “便即”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自是欣赏全诗的关键所在: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这两句三个字特别传神,“见”呈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惊喜与心田的忽然开朗,“下”是“见”后的自然动作,由心情使然,会让人觉得是敏捷地走下台阶,而神色开悦可喜。刚下台阶神速下拜, “拜”既体现了诚和信,又见到了内心的迫切。这两句以三个动作来表情,也为下两句作铺垫。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两句刻画她感情专注而又不想让外人知道的娇羞神态。“细语”二字,维妙维肖地状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少女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人处,以细声细语出之,诗人亦不闻也。其实,少女内心隐秘,非愁怨即祈望,直书反失之浅露。现只传其含情低诉,只传其心绪悠远,诗情更醇,韵味更浓。庭院无人,临风拜月,其虔诚之心,其真纯之情,其可怜惜之态,令人神往。即其于凛冽寒风之中,发此内心隐秘之喃喃细语,已置读者于似闻不闻、似解不解之间,而以隐约不清之细语,配以风中飘动之罗带,似纯属客观描写,不涉及人物内心,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后两句呕心吐血,刻意描绘,而笔锋落处,却又轻如蝶翅。

  此诗纯用白描勾勒人物,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将人物一片虔诚纯真之情烘托而出,读之余音袅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表面看,似即写作者之所见所闻,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这正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时间不详。唐代妇女拜新月的风俗流行,不仅宫廷及贵族间有,民间也有,被称作是一种幽美有趣、极富诗意的风俗,曾盛行于唐朝,并影响到后世。古代妇女往往用拜月之俗来寄托内心的心愿或哀思。诗人李端不循常人之思路,对月畅诉心灵,企求赐福,如愿以偿。
李端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猜你喜欢
附巘凭崖岂易跻,无心应合与云齐。
横身势欲填沧海,肯为行人惜马蹄。

钟山洞口彩霞长,万壑云生济至阳。猿鹤每栖浑意乐,黄旗紫盖兆兴王。

目睇兰皋上,春波泛早晖。画船人竞渡,绣羽雉交飞。

岛树残潮落,汀花宿雾稀。短亭迷酒市,官柳绿依依。

秉烛坐深更,严城乱柝声。寒云双阙迥,夜雪万家明。

世事清樽尽,边愁白发生。匡时须计远,和敌竟功成。

自有张衡赋,谁怜李广情。剑尘时一拂,莫遣暗龙精。

夜闻海潮声,大地汹若动。败叶俄填坑,顽云总归洞。

噌吰万窍呼,凛列百泉冻。野旷鸣枯桑,原低偃长葑。

阴霾接混茫,噫气来倥倊。冷助玄冥威,狂招韩愈讼。

雷轰号令严,天转机轴空。易水仍萧萧,燕山殊瞢瞢。

不知怒何为,所喜散堪用。倏往捕亦难,逆来受须共。

有时稍纡徐,忽地还放纵。再作疑催诗,横奔惊失鞚。

卑飞争堕鸢,弯卧早藏蝀。沙漠号狐狸,岐山噤鸾凤。

披襟谁敢当,落帽众相哄。点也妨咏归,卢其忧病中。

远应经土囊,细或入石缝。眯目尘簸糠,拂须冰织综。

迸裂沙成河,盘旋城抵瓮。星好怪维箕,鹢飞书乃宋。

拔木周籥缄,扬波越裳贡。汉歌怀沛台,楚赋想云梦。

庐舍遭倾摧,陵园起哀恸。前瞻巧趋跄,后逐遥饯送。

历块势尤颠,下坡力如壅。八极御可游,五湖桴莫从。

先登贲育雄,鏖战邹鲁閧。胡马依北嘶,鲲鱼徙南羾。

天工无乃劳,吾意因尔讽。愧乏吉甫才,穆如难继颂。

马龁枯萁晓,梦回山月残。一鞯秋色里,偏觉毳袍寒。

新年雨雪亦大恁,十日中无一日晴。岂应雷电除夜作,复尔天鼓东南鸣。

诸军幸捣雷池穴,大将宜坚缅柳营。几欲临风抚长剑,白头还自笑书生。

蟹豪留客饭,芎细约僧茶。

白简书金诀箓,他名姓亡魂。惊神骇各思存。蒙追荐,你受生门。

户别开玄妙,做人同和天尊。光一点永无昏。辉月照,水出昆仑。

杳杳长役思。
思来使情浓。
恒忌光氛度。
藉蕙望春红。
青莎被海月。
朱华冒水松。
轻风暧长岳。
雄虹赫远峯。
日暮崦嵫谷。
参差彩云重。
永愿白沙渚。
游衍遂相从。
丹山有琴瑟。
不为忧伤容。

云帘雾箔隔仙都,八月天河见玉肤。忆自二郎相别后,素娥无梦碧鸾孤。

翠屏回合万峰收,婺野星分古缙州。官廨闲云遗碣在,人琴往迹大江流。

西堂春草年年合,南浦飞鸿字字秋。苦忆东阳清太守,苔阴满地客登楼。

崎岖窈窕入山深,立马危台夕霭沈。风草胡沙漫飞雪,关城天险不言金。

夜堂柝里闻驱虎,绕案坡前看啄禽。只是君王令行处,烟花无渚作幽寻。

人莫嫌山小,僧还爱寺灵。殿高神气力,龙活客丹青。
神仙蜕骨鼓楼山,一去丹霄更不还。
停舟八曲访遗迹,风雨萧萧生暮寒。
渌水微风爽气新,重重楼榭接花津。
葡萄叶暗宜留客,杨柳条疏好望人。

百年傀儡场,匪聚安有散?一哄诚足悲,及此何所念。

团栾镜中月,因风泣纨扇。何如参与商,终始不复见。

念兹痛人肠,无地语恩怨。

凤凰城南玉山高,石脚耸立争雄豪。攒峰胎玉气色润,
百泉透云流不尽。万古分明对眼开,五烟窈窕呈祥近。
有客师事金身仙,用金买得山中田。闲开玉水灌芝草,
静醉天酒松间眠。心期南溟万里外,出山几遇光阴改。
水玉丁东不可闻,冰华皎洁应如待。秋风引吾歌去来,
玉山彩翠遥相催。殷勤千树玉山顶,碧洞寥寥寒锦苔。

琅琊山色照滁州,乘兴因君次第游。揽辔飞泉随马足,开尊明月出峰头。

诸天上下慈云合,万壑烟岚古树浮。欲到穷崖问遗迹,断碑芜没不知秋。

曲生游戏华胥住。享些子、天然趣。不是吾堂新创语,众人皆醉,浮生若梦,双剿前贤句。

轻尘栖草风飘絮。偶落人间未归去。纵欲醒时大不许。

衔杯就枕,陶陶栩栩,是我经纶处。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