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诗以北国皎洁的冬雪自喻。全诗八句,四句为一节,而一节中的每两句各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从结构看,简括而谨严,没有枝蔓,没有铺排,十分凝炼。诗意也极醒豁,一望可知,毫无隐曲;然而层次井然,转折分明。虽属摹仿前人,在鲍照诗集中却是精心刻意之作。
开头两句写远在北方的雪被胡地寒风吹越龙山(即逴龙山,古代传说中北方的一座冰山),落到帝都所在。三四两句写雪的形象美观动人,“集君瑶台上”写静止的雪,“飞舞两楹前”写动荡的雪,笔意虽平淡朴实,却把雪的丰姿写得十分具体。“君”即国君,“瑶台”字面用屈原《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指巍峨而洁白的宫殿。试想,皑皑的白雪静静地落积在高台之上,自然很壮观。《文选》李善注引郑玄《礼记》注云:“两楹之间,人君听治正坐之处。”可见“两楹前”即皇帝的正殿之前。雪花在殿前空中飘动飞舞,景象也很美。这两句虽说是景语,实涵“比”的成分。说详下。
夫用雪自喻,较易理解。其洁白晶莹,正象征人品的高尚纯洁。北国多雪,本属自然现象;但作者为什么要写它从阴寒幽僻的朔漠吹到帝王的殿堂之上呢?这就隐寓着作者本人的身世之感。鲍照出身于微贱的寒门,想在朝廷上占一席之地是很不容易的;正如雪虽皎洁却来自遥远的荒漠,不可能轻易进入帝王所居之地。所以作者于此诗的第三、四句,特意把下雪的场面安排在以帝王宫殿为背景的地方,这实际上寄托了鲍照希望跻身朝廷、与豪门权贵分享政权的理想,当然其中也不无追名逐势往上爬的庸俗成分。但读者从诗人以雪自喻这一点来体会,至少会感到鲍照虽“心存魏阙”,却还没有低声下气到对权贵豪门摧眉折腰的地步。
然而这第一节只是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愿望。下面四句突然一个转折,跌入了另一境界。即春日一旦来临,在艳阳天气里,只允许桃李争妍斗胜;而这时的雪,纵使高洁得一无尘滓,也没有容身之地了。此诗好就好在:“艳阳天”和“桃李妍”,原是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一般人心目中,它应该属于值得肯定的良辰美景的范畴;然而作者却把它当作高洁无滓的白雪的对立面。于是这明媚春光。桃李缤纷的场景一下子便成为名利场中趋炎附势的象征,使读者在强烈的对比下竟对绚丽妍美的“艳阳天”产生了庸俗尘下之感。这就是诗人不同凡响的大手笔了。正由于这样的写法,才更加显出豪门权贵的炙手可热,也自然体会到寒士阶层命运的可悲和身世的凄凉。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鲍照之学刘桢,乃是形神兼备地学,学得有血肉、有筋骨。诗中所体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仍是刘宋时代的鲍照而非建安时代的刘桢。这种摹仿与学习,实际上是由继承而求得发展,而不是照葫芦画瓢的每况愈下。悟彻此理,始可与言诗也已。
汴上相逢舣画桡,清愁万斛若冰消。弟兄直谅推三友,父子公忠擅四朝。
对镜如如直般若,开谈句句尽参寥。要知往事多虚幻,看取钱塘八月潮。
我本江湖人,市朝岂无心。偶然堕世网,如鸟思长林。
交亲岂不多,之子德我深。赐沐有馀閒,一马时相寻。
茅亭容膝耳,九衢可窥临。挂壁出古图,惊笑靡自任。
笔墨粗可识,佳处疑非今。佳哉王摩诘,风味我所钦。
自状钓鱼图,苇间相拿音。有如渼波游,一杜挟两岑。
坐令黄尘中,思落清江浔。秦子诗思古,清新间雄沈。
示我五字句,月杵鸣秋砧。回杯劝摩诘,对画手自斟。
我羡子高趣,子聆我微箴。譬如影与形,妙在同一阴。
我时坐其旁,清风溢幽襟。归来步长廊,缺月户半侵。
丹青已过鸟,齿颊犹哦吟。烦公有声画,相我无弦琴。
南从江汉北幽燕,生死相知二十年。空有明恩容致政,更无馀景待归田。
六丁愁辟还乡路,五老催迎上水船。遥想生平宦游处,祗将遗爱向人传。
昔送春水别,悠悠岁华迁。廉车忽东来,清风满长川。
我家衡门古城曲,养素居真抱幽独。少年未免笑陈平,委巷何人重干木。
君能下士倾里闾,时恒过我谈诗书。丈夫贵义乃如此,高怀可似东平徐。
凤凰衔书紫云阙,驿使连催向春发。此行莫嗟老相随,尚父犹能赞纶綍。
青云万里何茫茫,冥鸿不飞天路长。瀛洲松桂各有意,未应笑□孤兰芳。
人间聚散岂得已,义士由来重知己。璅陵旧隐固依然,东山须为苍生起。
岭峤春风动地回,儿童又报使君来。主恩缘鬓三持节,驿路青山几见梅。
但有夷吾堪重望,何须唐■浪兼才。紫微垣外中书省,夜夜清光烛上台。
吾家右江老,抗节无馁容。饿死岂相法,禀节时正逢。
片纸发粤难,褒忠蒙帝封。伤哉确不拔,血胆归乾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