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开篇四句情景交融,浑成自然,被王夫之誉为“天壤间生成好句”(《唐诗评选》)。秋凉之夜,月华辉洒,砧声阵阵,寒风习习,真是一幅充满秋意的绝妙图景。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前三句分写秋月、秋声和秋风,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都在为第四句的“情”作铺垫:月光是引发相思之情的媒介;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平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而秋风则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绪。
对饱经离别之苦的人来说,这三者有一于此,便难以忍受了,何况它们全都聚集在一起?更何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整个长安城都响彻那令人心碎的“万户”捣衣之声!这种时刻,有谁能不为这凄凉而又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呢?“总是玉关情”,一语作结,力抵千钧。
情而冠以“玉关”,令人联想到遥远的边塞,益觉此情之深长;句首着一“总是”,将前三句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和肌肤所感囊括净尽,极力突出此情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诗写到这里,整个气氛渲染已足,作者大笔一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盼望战事的早日结束,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既是诗人的愿望,也是征妇的心声。有此一笔,不仅使全诗主旨更加深刻,而且使“玉关情”愈发浓厚。
水仙头重力纤弱,碧柳腰支黄玉萼。娉娉袅袅谁为扶,瑞香在旁扶著渠。
春兰初芽嫩仍短,娇如稚子无人管。瑞香绿荫浓如云,风日不到况路尘。
生时各在一山许,畦丁作媒得相聚。三花异种复异妆,三花同韵更同香。
诗人喜渠伴幽独,不道被渠教断肠。
忆家山似画,寒食后、丽人行。并缆系垂杨,褰帘却扇,细语闲评。
纵横竹炉茶椀,也当褰、斗酒听啼莺。记得半塘烟柳,昔年曾伫狂生。
泠泠。归梦寄泉声,和醉拥倾城。看袖拂乌丝,裙挥白练,薄负才情。
丁宁。莫催双桨,待月明、清露下秦筝。弹到秋江一曲,为谁红泪飘零?
寂寞一杯酒,送君千里行。邮亭不折柳,上苑好闻莺。
崔君少年不得意,肮脏江湖弄烟水。晚将经济入承明,歘见风烟五云起。
吴王城边秋雨晴,长河八月波涛平。丈夫晚达君莫恨,今日朝廷重老成。
暑退潦亦收,潇湘净如染。时观自跳鱼,冲破青琬琰。
纤纤初弦月,不受薄云掩。近村应渐寒,已有鸦数点。
好奇仍有客相㩦,绝顶披云快一跻。三十六峰青似染,五年拄笏羡横溪。
五云仙子来蓬瀛,霜花肃肃风泠泠。绣衣香拂瘴云散,老龙擎月波心明。
鸊鹈膏寒浸秋水,宝匣生光斗生紫。妖氛千里不敢飞,狐兔遁形枭獍死。
九龙当轩翠鸾峙,文笔又向天中起。欲宣教化踵前贤,瞻拜还看下车始。
泮宫洋洋腾颂声,飞章从祀升延平。玉堂芸阁应赞成,伫闻答诏来天庭。
俗淳民厚期逭刑,百世愿主斯文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