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薪行

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

土风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女出入。

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

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夔州的处女头发都已经斑白了,四五十岁了还没有丈夫

遭遇了丧乱更嫁不出去,一辈子只能留着遗憾而悲叹。

当地的风俗是男的坐享其成而女的立地侍候,男的在屋里当家,女的出入操劳。

女子背着柴火回来是极为常见的,卖出去的钱要供给一家生活和缴纳税务。

到老了仍然是双鬟垂到颈部的处女打扮,野花同银钗一起戴在头上。

竭尽全力上山砍柴和去市场卖柴,为了谋取小利不顾生死,还要去盐井运盐。

她们终年劳累,面带泪痕,衣单体寒,困居在偏僻的山脚下。

如果说巫山一带的女子天生粗丑,那么这里为什么会有昭君村?

注释

半华:斑白,见得是老处女。

四十五十:是说有的四十岁,有的五十岁。

嫁不售:即嫁不出去。

土风:当地风俗习惯。重男轻女,故男坐女立。此以下四句是统说一般妇女们,不专指未嫁的老处女。

“应”:一作“男”,“应当门户”:一作“应门当户”。下即写妇女出入操劳的事情。

十犹八九:即十有八九,见得极普遍。

应供给:供给一家生活及缴纳苛捐杂税。

此以下四句:复承前处女而言,因未嫁,故犹结双鬟(这是处女的标志);因穷,故野花山叶与银钗并插。

登危:是说登高山去打柴。

集市门:入市卖柴。

死生射利:不顾死生的去挣点钱。负薪之外,又负盐,所以说兼盐井。

石根:犹山根。

巫山:在长江边巫山县(今重庆巫山)境,属夔州。

昭君:王嫱字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后嫁匈奴。

赏析

  此诗写出了夔州妇女的勤劳困苦,表现了诗人对她们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结句答问,正是深意所在。诗中通过对夔州一带重男轻女风俗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关怀和同情,也是杜甫一贯的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反映。

  开头四句并非着意写夔州的生活习俗,而是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社会问题。《后汉书·周举传》指出当时的社会弊病是: “内积怨女,外有旷夫。”这在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社会同样存在。女子“上头”后一般至十六、七岁即出嫁,而夔州女已经头发半自,四五十岁了,仍然是找不到丈夫的老处女,原因是她们遭逢丧乱,男丁减员,女子嫁不出。夔州处女被安史之乱葬送了青春年华,所以抱恨终生,令人叹息。“堪咨嗟”,一作“长咨嗟”,用“堪”字是表现作者对夔州处女命运的哀怜和悲叹,而用“长”字则是夔州处女的自怨自悒。

  此诗的第二个层次,即“土风”以下二句,着重写男尊女卑、男逸女劳的当地风俗。女子同时肩负着男人和女人的两种义务,承受着心理和体力的双重折磨,却处在男人的附属地位上。

  “十有”以下八句是对夔州妇女日常生活的具体描写,也可以说是诗的第三个层次。这一层写得很有特色,八句之中两两交叉,分别写夔州女的劳动和妆束。她们十之八九要砍柴、卖柴,换的钱来养家糊口。女子既要维持家计,又要应付官府摊派,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老处女的肩上。接下去两句写她们的服饰,颇有画龙点睛之妙。杜甫写的是老处女,所以她们把头发挽成垂颈的双鬟。因为是处女,她们爱美的心思尚未泯灭,尽管头发已经半白了,上面却插着银钗和野花山叶等饰物。这些还只是作为铺垫,目的是写夔州处女的操劳之苦。滚西一带的集市在高处,她们背着柴草拼力爬高到市集上出卖。对于“死生射利兼盐井”句,意思是背盐只赚得蝇头微利,是贩私盐,是偷偷摸摸地贩卖私盐,这样“死生射利”四字才有着落。夔州女除了负薪,还得背盐。在唐代盐铁由国家专卖,贩私盐不允许,但可以多赚一点钱。她们冒着生命危险去贩卖一点私盐,并不是像大商人那样为了屯积居奇。杜甫把史书中的“乘时射利”和“豪贾射利”改为“死生射利”,正是为了说明背盐女子像获取猎物一样冒险挣钱。 “死生”二字是定性的, “射利”二字是绘形的。正因为负薪女挣扎在饥寒和死亡线上,所以她们备感生活的艰辛,挥泪度日。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酸的图画。

  最后二句是反诘语,用以照应全篇,意谓夔州处女老大嫁不出去,并不是因为她们长得粗丑,美貌动人的王昭君的故乡不就是在这一带吗?这里的“巫山”与宋玉《高唐赋》的巫山神女无直接关系,当指地名而言,但其中也包含着此地自古出美人的意思,从而增强了全诗的讥刺意味。

  此七言古诗,在现存杜诗中系一首颇为别致、耐人寻味的风土诗。诗以贫苦的劳动妇女为题材,其描绘当时夔州一带的农村妇女,乃具有典型之意义。杜甫对此不仅寄以深厚的同情,且在最后“若道巫山”二句中,尤针对封建统治者诬蔑劳动妇女为“鹿丑”的不实之词,理正词严地予以驳斥。此在全部古典诗歌史上乃是鲜见的。诗写土风,文字质朴。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暮春,杜甫游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到夔州(治今重庆市奉节县),这首诗大概是杜甫到夔州后不久所作。杜甫在夔州看到下层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和土风民俗感慨万千,写下了《负薪行》。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猜你喜欢
君从婺女典嘉兴,我自滁阳到广陵。
同被雪霜侵两鬓,独嗟官职是三丞。
郡斋新养华亭鹤,乡信时逢建业僧。
愿作入朝西道主,只看黄霸诏书徵。

人间仕宦几千里,堂上亲闱别两重。须念鹏飞从此始,方今路险善求容。

壑谷周遭万玉妃,当时茅舍映疏篱。祇今便作槐堂看,不问南枝与北枝。

眇观千载苦无人,窥见一毫先有我。
隽敏既为文采误,高明又被玄虚锁。
平生苏太史,清姿秀球琅。
异时玉堂对,历历汉兴亡。
直作根本虑,不怀弃捐伤。
修名望蓬岛,轶轨抹扶桑。
中道忽回薄,饮马以相羊。
昔为同年友,今为同舍郎。
不肯三日别,况各天一方。
我乞汉嘉绶,君怀庐陵章。
我无百何阙,君亦千里翔。
怀贤慨时事,百忧结中肠。
原言保嘉猷,不愧欧公乡。

少小无端爱令名,也无学术误苍生。白云一笑懒如此,忽遇天风吹便行。

惊飙动高林,荆榛迷路岐。中有愁思妇,哀叹一何悲。

借问悲何为,乃为良人思。良人一以逝,十载守空帷。

十载何足言,千秋常若斯。风波一朝起,骨肉以相疑。

生者不可拒,死者不可追。宁使妾身捐,岂使妾行亏。

痛哭回白日,惨黯黄云垂。青山一愤绝,重泉以为期。

寄谢朱颜者,贪生良足嗤。

昨岁将冰漕,今年握帅符。
九街平甃平,万寿起浮图。
楚摆熙风月,湘歌暖袴襦。
祝公香一瓣,处处博山炉。

北斗光芒下碧霄,层峦石室郁岧峣。云开巧缀玲珑玉,径转平临翡翠桥。

招隐此时怀绮夏,寻真何处遇松乔。泠然便欲从风御,万壑松篁殷凤箫。

搅碎银河战玉龙,纷纭鳞甲舞天风。江山浩浩芳尘远,宇宙茫茫醉眼空。

春老不香云树里,鹤归无影月明中。霜桥驴背寻诗罢,自爇寒炉榾柮红。

行李一琴一鹤,扁舟千水千山。空醉驿亭官酒,春风不解离颜。

列郡徵贤起俊髦,万机独使圣躬劳。开藩上相颁龙节,破虏将军设豹韬。

地接皇图三辅壮,天垂华盖七星高。逢春别赐瑶池宴,捧进金盘五色桃。

披云千仞顶,纵目万重山。归鸟来三楚,飞霞出百蛮。

南经秦代郡,北是汉时关。今古兴亡事,纷纷一梦间。

一幅寒葩千古心,砚池常觉暗香侵。梅花真有修来福,消受诗人彻夜吟。

万山雪瀑,一叶莲舟。世人指似,泰华峰头。

西山排闼来,周遭自环翠。俗眼少见之,一览忘世味。

平生三径心,盍早赋归计。纵落尘土居,不与草木敝。

公馀事幽寻,清风拂衣袂。最喜轩中人,所挹多爽气。

蓬蒿天地宽,万境发诗思。白云未能閒,时出过窗几。

檐雨听夜语,池草生春媚。山灵若相知,好风为裂眦。

馀光虽力挽,回次那得致。

清愁难逐簟波凝,饮水生涯敢自憎。茶罢每思欹枕卧,酒酣何处觅楼登。

耽吟瘦减悲秋妇,嗜读情逾好色僧。终是未除新业境,喜分蛾路入书灯。

拂云开紫气,窈窕入幽境。
杉森若趋山,竹青无尽境。
寒螀互响答,野鸟话深静。
暗水冽池光,疏风碎金影。
骋怀抖黄埃,吸影别清镜。
三年面溪西,所乐尤未竟。
出野山益深,佳气为参请。

疏树无声雀不哗,深深云叶暗含花。气沈野水画先瘦,暝入寒村烟半遮。

结束槿墉除废蔓,安排茗具点新芽。有人纸帐清宵卧,误唤溶溶梦里家。

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