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艺术的锤炼上比早年更为成熟。历来的评论家,极推崇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的小诗,而往往忽略这类风格的词。其实,这首词比其同类的诗还要出色。此词的主要特色,是善于融诗入词。
起首二句写得极为娟秀,为人所称誉,乃融化他人诗句而来。吴聿《观林诗话》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为踌躇久之而去,已而作小词,有‘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之句。盖追用其词。”此见词人善于融炼诗句,浑然天成。他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丰富了原句的内容,提取原诗精华,调合得巧妙自然。“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茅屋数间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他同期写的《竹里》诗可与此参读:“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此即词中“茅屋数间”的一般情景。“茅屋”三句,包涵了《竹里》诗的全部情景,但情韵连续,融成一片,更见精严。“午枕觉来闻语鸟”一句,见出词人那种与花鸟共忧喜、与山水通性情的悠闲的情致与恬淡的心境。“欹眠”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恍如隔世。这并非久静思动,却是绚烂归于平淡后常有的心理反应。
其比较的结果,马上的鸡声还是比此时枕上的鸟声动听。此意由下文再补足。“忽忆故人今总老”,反衬自己之已老。而此时贪爱闲话的午梦,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作的“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见唐沈既济《枕中记》)。全词以景起,以情结,而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词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对世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动辄借自然景物以抒发自己的幽怀。
数竿浓淡复纵横,静对萧萧似有声。若使伶伦知采伐,不妨吹作凤凰鸣。
梦草客儿成底句,贪杯吏部觅谁邻。雪衣女软留茶舌,金十奴慵刺绣身。
宾至愁君昼寝惊,茶炉想已沸秋声。无烦座客矜牛炙,只倩厨娘点雉羹。
欢极有人能一石,狂来无饮不三更。何须鲭鲊方相授,明日重过觅解酲。
灵象既分,神皇握枢。其降曰命,有书有图。化彰礼乐,教光典谟。
五经夤序,七纬重敷。
保氏述艺,乐正奠师。良玉缘琢,务德由咨。雅沿俗化,风移运迟。
道不云远,否终则夷。
下武增辉,烝哉体圣。三极彝伦,九服骘政。文以止戈,学以流镜。
国崇上庠,人思下竞。
昭昭储后,悊秀克明。徽若稽古,体睿申情。往行内洁,前言外清。
纡光隆业,让龈胶庭。
敷奥折文,悦书敦史。六诗开滞,三易机理。光耀程辉,华翻丽起。
尊圣明贤,释兹敬礼。
仪形初盥,容祗荐陈。罍鬯清飨,俎实芳礼。登歌奏阕,有司告神。
以介景福,庆无不臻。
祝史赞撤,敛圭轩燕。笙镛列阶,展声宿县。舞节金石,歌依越练。
交袖折羽,流龠清殿。
傧仪接贽,相诏初筵。峨峨台弁,灼灼藩蝉。时英整笏,胄子端篇。
大观在上,于斯盛焉。
云行雨施,品物甄流。敷荣散春,兰芬曜秋。道洽虽均,蒙固难周。
进垂智效,退惭山丘。
党狱纷纷士气伤,秋荼禁网到文章。兰陵祭酒?门久,犹有新书法后王。
蹭蹬诸贫士,饥寒成至极。闲居好作诗,札札用心力。
贱他言孰采,劝君休叹息。题安糊䴵上,乞狗也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