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杜甫写给其好友元逸人(元丹丘,隐道士)的诗,前几句用典终南山东蒙峰和《抱朴子》、《神仙传》、《述异记》等典籍中的意象,描述玄都坛的景色,赞扬元逸人的修行;末四句称其道行之高,超尘脱俗,服芝草琅玕等仙家之食,居在高垂铁锁的仙人之居,处于福地逍遥自得。
全诗自始至终围绕隐士元逸人居处着笔,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独在阴崖结茅屋”。巍巍的秦岭子午谷崖上,孤零零地立着一间用茅草结成的小屋。这就是诗主人翁、隐士元逸人的住房。其特点是“孤”与“陋”。离群索居,一茅屋,一箪食,一瓢饮,隐士生活之情态毕露。
第二部分:玄都坛景。青石松风寒,子规夜啼欲裂竹,王母画下云旗翻。这里离人寰远了,尽管“青石漠漠常风寒" ,但离仙境近了;还有彻夜子规啼,感动得山竹都裂了,白昼更有一种叫作王母使者的神鸟从云间翻飞而下,通仙界报消息。相传蜀帝杜宇禅位隐入西山后,他的灵魂化成杜鹃(子规),而王母更是道徒们崇信的神仙。这是最精彩的镜头,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景中寓情,恰到好处地折射出隐士凄清的心境和高蹈遁世的怀抱。
第三部分:芝草琅玕日长,崖边铁锁高垂。子午谷凄清的境遇,并不改元逸人隐遁的矢志。他抱道高栖,超然物外。日种芝草琅玕,以为仙家之食;铁锁百丈,凡人终不敢高攀。置身福地,何等萧爽,何等自得!隐之旨趣昭然。
全诗三个镜头浑然一体,格调凄清、沉郁,仍不失诗人的艺术风格。有人说这首诗“寄托了诗人的追慕”,笔者以为,根据全诗及最后四句“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的诗意,诗人对元逸人的信道求仙行为表面上看是歌颂,实质是表示怀疑。高危、清寒、凄孤是实,山竹裂、王母鸟传递仙音是假,芝草琅玕也是虚无之事;高不可攀是真,“福地" 、“萧爽”也是假。所以有美中带刺的意味,劝他不如早点回来。
邺城斜日带清漳,铜雀台高穗帐荒。七十二陵终寂莫,不知谁是发丘郎。
国朝名画谁第一,只数吴兴赵翰林。高标雅韵化幽壤,断缣遗楮轻黄金。
忆昔京华陪胜集,郎君妙年才二十。江南春雨又相逢,笔底秋山那可及。
便欲追踪僧巨然,破墨烂熳还清妍。倚阑人待沧海月,悬崖树拂潇湘烟。
老夫□爱扁舟趣,风静波深疑可渡。顾生痴绝忽大叫,指点前峰问归路。
君不见贾谊寰中推逸才,仇香坐处馆常开。栖鸾未即冲天去,驯鸽先能听事来。
亦闻无角巢君屋,诸处不栖如择木。宁随贺燕空绕梁,为逐迁莺俱□□。
风窗月户清节凉,抚翼和鸣君子旁。双影时时临砚水,轻毛片片落书窗。
□君德,辉彩鲜鲜生羽翼;感君心,灵庆昭昭相应深。
何必淮南投小吏,飞来□□化为金。
洞庭南望重踟蹰,野色苍凉落木疏。春水绿波人去后,秋山红叶雁飞初。
飘零张俭还为客,憔悴长沙尚著书。频向天涯遥极目,故人消息近何如。
滨江延层青,气象屹汝独。鼓锐攀松藤,螺盘入云族。
天清叫孤鸿,山虚响群木。双高罗寒襟,三折尽远目。
秋空标识孤,一峰类釜覆。崎嵚上上头,恨不栖丛竹。
缘郛行如蚁,细径断来躅。唯闻隔谷樵,丁丁动岩轴。
开奁一视大异事,此镜逼真为我制。不知是我是古人,二千年前有此字。
八分之书刻画精,其右曰仲左曰英。寻绎唐隶适吻合,轮郭如故朝代更。
友人沈君得此物,反覆审睇勤披拂。纵然宝重如连城,睹字谓为予所独。
当作琼瑶赠故人,菱花秋水露精神。将邪岂是尘中物,琬琰从来席上珍。
只我自疑还自笑,金环小劫纷难道。虽信阳休匪古人,何知乾德同年号。
昔之仲英果若何,毋亦与我同蹉跎。麟阁功名男子事,如何名与氏俱磨。
幸哉形制犹完好,小于楪子偏明了。不用蟠螭与纽龟,已知隶古来天宝。
因思唐政昔不纲,金镜晦彩韬光芒。上东门外胡儿啸,长信宫中帝业荒。
钗擘钿分俱莫保,况如此镜尤微渺。照影无能共帨鞶,坠奁止合埋蓬葆。
物生显晦真有期,因因果果漫狐疑。镜存当日伊非我,镜在今时我即伊。
惠鱼庄蝶谁先觉,色相虚空浑不著。混沌休令窍窍通,灵源只觉头头活。
本来面目知不知,睇观转复笑詅痴。君去我来墩属我,荆公曾为谢公嗤。
我亦于兹增一解,从来世事皆桑海。一镜存留付后人,要知自有李程在。
黄鹄飘然下九关,江船载月客俱还。
名高岂是孤臣愿,身退聊开壮士颜。
倾盖当年真旦暮,沾巾明日有河山。
后期淹速都难料,相对犹怜鬓未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