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是朱彝尊咏物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它题咏的是雁,说 得具体一点则是秋雁。全词字面,均扣住“雁”字来写:既有对群雁憩息时的静态描述,如“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又有对雁 阵飞行时的动态勾勒,如“一绳云杪,看字字、悬针垂露”;既有形象的外观描写,如“渐欹斜、无力低飘”,也有逼真的心理刻画,如“惯 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既有一般的白描手法,如“回汀枉渚,也只恋、江南住”,还有曲折的典故运用,如“紫塞门孤,金河月冷” ……从而生动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大雁南飞的画图。而时当金秋,却是满眼的北风、冷月,孤门、败荷,疏雨,暮色,成群的大雁排 成不同的队形,在略作休息之后又疲倦地向南飞去,这里面充满着 苍凉悲凄的气氛。
然而,咏雁只是这首词的表层现象,作者的用意显然在于以雁 喻人,通过咏雁来表现自己的身世之悲。如同朱彝尊《解佩令‘自题词集》“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云云所反映的 那样,他由于抗清失败,生 计艰难,在很长一段时期 内飘零四海,客游幕府,先后到过山西、山东、北京等 地。这种漫长的羁旅生 涯,加上时时要担心清廷 的追捕,不能不使他既感 到厌倦,又感到惊恐,梦想着能够回到自己江南的家 乡,过上安定的日子。正 因为如此,所以他看到秋 天南飞的大雁,心中产生 了强烈的共鸣,忍不住发出了“也只恋、江南住”的 慨叹;而大雁尚能南飞,人 却不能自主,有家难归,有 “恨”也不知道向谁倾诉 ! 难怪乎这样一首秋雁词会充满着如此悲凉的气氛。
更有可说者。朱彝尊的身世之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明清改朝换代。因此,这首词在叙述秋雁南飞的背景时,也特地点出了是 “北风吹度”。这里的“北风”,以及下文的“紫塞”、“金河”,事实上都象征着来自北方的满清贵族势力。而与此相反,下面“也只恋、 江南住”的“江南”,则自然象征着明朝故国。词的结拍“写不了相思”云云,脱胎于南宋词人张炎的《解连环·孤雁》:“写不成书,只寄 得相思一点。”然而如今故国久已灭亡,连“相思”也“写不了”了,其感情显然更为沉痛。如果说这首词有更深层的寓意的话,那么就 在这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说此词“感慨身世,以凄切之情,发哀婉之调,既悲凉,又忠厚”,所谓“忠厚”,恐怕也就是由个人 进而想到家国吧。
纵观全词,它的主题思路由雁及人,又由人而推及故国沦亡的 背景,从而形成了一个近远浅深逐层递进的多层面体。这即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深化,又使作品产生出强烈的立体感,增加了作品 的艺术感染力。只是我们在阅读这类作品的时候,需要细心辨析它写的究竟是景耶情耶,抑或人耶物耶……
朱彝尊由于抗清失败,生计艰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飘零四海。这种漫长的羁旅生涯,加上时时要担心清廷的追捕,不能不使他既感到厌倦。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看到秋天南飞的大雁,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忍不住发出了“也只恋、江南住”的慨叹,只是大雁尚能南飞,人却不能自主,有家难归。
青山雨过行云湿,高者在田低在隰。溪风飘摇正无力,岩峦忽开中壁立。
翠微依稀入空杳,丛林峥嵘石戢戢。山根细路无人行,空庭生苔土花湿。
江南江北定何处,拟欲从人问州邑。载酒疑逢好事来,泛舟恐有渔郎入。
心知图画本虚幻,颇为尘襟豁羁絷。粉墨人间孰与留,乾坤此老何嗟及。
乌台铁冠高屹屹,山亦可动水可激。坐将冰雪洒炎荒,六月高堂风摵摵。
林下老人何所求,求非拜相非封侯。所求海内民生遂,所愿朝廷圣德修。
工鲧人人海礼让,羌夷永永罢戈矛。熙然万载雍熙治,林下老人何所求。
昔年醉回澜,犹恨身属官。今年邂逅来,身与亭俱閒。
洗心亭下水,照眼亭西山。溪山如故人,喜我复来还。
有酒浇我胸,有花怡我颜。韝鹰乍脱臂,但觉天地宽。
山阴忽回船,夜阑情未阑。
慈生澹荡人,礧砢多节目。羡此百尺松,乃竟栖薖轴。
岂为田园荒,耽此家庭福。岁时寿高堂,济济称雍睦。
几许有用书,殷勤下帏读。贤者不可测,莫漫讥雌伏。
黄鹄双飞,朝随莫归。山川悠邈,不女乖离。今当乖违,且复徘徊。
女啄女饮,毋使女悲。
为官视民瘼,了不关其心。岂无爱民意,恋栈意更深。
一言傥见斥,褫带归山林。欲保五斗米,与世姑浮沉。
所学究安在,清夜愧影衾。缅怀南渡后,此地横潦侵。
徵敛迫未已,哀鸿有馀音。知军人虽微,建议可断金。
心伤弹丸邑,田舍漂雨淫。流民竟谁绘,食子痛不禁。
臣心为民碎,哀泪时沾襟。催科实不忍,臣罪当抽簪。
仁人一言溥,如旱苏甘霖。岂不恋一官,所忧在苍黔。
今诵萧寺咏,如闻宓子琴。后有司牧者,愿为座右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