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相思”一句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相思”竟至于“一夜”,体现了词人孤独寂寞之状。“水边清浅横枝瘦”一句化用“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意,既写梅花的形象,亦暗写月。“水边清浅”是梅生长的环境;“横枝瘦”形容梅花的风韵姿态;“瘦”字照应上句,是“相思”的结果。“相思”是此词意脉。“相思”不得,故梦;梦不得,故千里寻人,遥致情怀;寻人致语仍难遗缱绻孤寂之情,遂有问;由问而突出梅花在凄雨寒云之下傲然挺立的清标风神,从而也就抒写出词人坚持正义不怕打击不屈不挠的人格,完成了意境创造。
“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这两句咏月与梅。上句写月,暗及窗内之人,“如昼”二字描绘了皓洁的月色,月照“小窗”,体现出室内人的难眠之意;下句“情”因“相思”而生,“香”从嗅觉上写梅花,“透”字自月光转出,而用“共”、“俱”二字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情景交融。
“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两句意蕴丰富。这里的“清”既指月亮的清辉,亦指梅花的清香;清辉幽芳伴人入梦,体现了梦境的和谐、温馨。“千里人长久”化用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意,写词人对远方友人的祝愿,既含有相思之情,又暗中关合一个“月”字,意境绵邈,含蓄委婉。
“雨僝云僽倦,格调还依旧。”这两句咏梅言志,先以疑问句突出词情,继而写梅花遭受风雨摧残而格调还依旧”,表现了梅花在风雨中傲然挺立的清标风神。梅花的“格调”,正是词人高洁品质和坚持正义、不怕打击、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这首月下咏梅词,托梅言志,借月抒怀。词人把梅、月、人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来写,寥寥数笔,点染出梅花的幽姿清韵、暗香芳魂,也描绘出月亮的清辉,创造了一个清幽温馨而又朦胧飘渺的境界。通篇写梅月,却不道出半个“梅”字“月”字,而能尽得其象外之物,环中之旨,脉络井井可寻,是一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佳作。这首词把梅的品格和词人的心境表达得曲折尽意,饶有余味。
晚岁相因依,恩缘岂微细。诗卷隔岁看,殷勤续题字。
顽石阅颓波,昨味了不异。悠悠防日损,汲汲恐失志。
绸缪五交外,僮仆见真意。作欢未渠央,已复感离思。
跬步争滑坡,遑暇顾违世。琐琐恩怨空,心光炯初地。
东坡别季常,贻诗寓微诣。各期检缺失,黾勉别后事。
端有真不灭,文字特馀寄。
采得䕷芜草,无花认不真。持之不忍弃,留问路傍人。
千山来武夷,势若群龙趋。峥嵘入霄汉,一一飞跃如。
石城开楼台,神仙之所居。高岩挂钟鼓,幽壑藏舟车。
一水九曲折,烟霞共萦纡。昂昂大王峰,回顾双玉姝。
变态千万状,迥与人境殊。我行入幽深,凉云袭衣裾。
王事有程期,未能尽崎岖。瞻望不忍去,为之少踌躇。
青鸾竟何在,落日啼猩鼯。鬼工凿灵嶂,想在天地初。
不知百粤前,谁其宅此都。魏王何代人,髑髅至今枯。
精神在青天,此物蝉蜕馀。还丹九转就,身外复有躯。
鸡犬舐丹鼎,尚能游太虚。虹桥宴曾孙,何不与之俱。
迩来二千年,谁使恩义疏。驼羹不见遗,无人荐乾鱼。
空馀炼丹鼎,寒烟覆青芜。当时烧白石,黄金满洪炉。
黄金果何用,亦为仙所需。安期不可见,此事知有无。
吾将搴束茅,来依紫阳庐。青鳞既可钓,枸杞亦可蔬。
遨游青山间,心朗气亦舒。时从二三老,野服歌唐虞。
神仙果有之,必就贤人呼。长生如可求,吾当受其书。
暂屏喧嚣想,来寻断续香。微风吹客袂,孤月照禅房。
静起劳生念,闲谙养性方。攲眠不成梦,夜久转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