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片写桥下月夜船上所观美景。开头两句,以仰视描绘之笔,烘托词人此时此地的一种压抑心境。“湿云不动”是指空间湿气呈现饱和状态,人感到胸闷,暗示着词人的抑郁心情。而“溪桥”又是清凉的,昭示着冷天的到来。“嫩寒”刚刚穿透东风留下身影。一个“透”字,突出了词人生活处境的严峻。词人把“湿云”、“溪桥”、“嫩寒”、“东风”全都人格化了。第三、四句以俯视描绘之笔,烘托词人此时此地由压抑到恬淡的心境: “桥下水声长”,写听觉;“一枝和月香”,写嗅觉。由听觉挪移到嗅觉,其间采用了跳跃和剪辑的手法,把它们连接起来的便是河畔上、高楼旁的一棵梅花树。“和”字一出,全盘皆活了。月,本是不香的,只因花一枝揉和叠印在月儿上,花香、月香也就分不清了,给人一种宁静恬淡的感觉。上面八种景物,构成四幅画面,声、形、色、味俱全,宛如过电影一般。
下片写河畔高楼与河下船里的情思。第一、二句用互比的手法,正面描写船人想象中的佳人形象:“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是“人怜花”还是花怜人,是“花比人”还是人比花,全在词人的情感中:“旧”与“瘦”。这与“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两句侧面描写佳人的相思,实际也是东坡自己的情思:“莫凭小栏杆,夜深花正寒。”词人运用李后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的“独自莫凭栏”和“罗衾不耐五更寒”词句,不露痕迹,有点石成金之妙。
全词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比喻与通感的笔调,生动描绘了泗水上的冬夜月景,烘托了两种相思,一样情怀。只说“人怜花似旧”,不说花怜人全新;只说“夜深花正寒”,不说夜深人正寒。这种隐喻之笔,是词人描写佳人惯用的手法,值得借鉴。
怪新年、倚楼看镜,清狂浑不如旧。暮云千里伤心处,那更乱蝉疏柳。凝望久。怆故国,百年陵阙谁回首。功名大谬。叹采药名山,读书精舍,此计几时就。
封侯事,久矣输人妙手。沧洲聊作渔叟。高冠长剑浑闲物,世上切身惟酒。千载后。君试看,拔山扛鼎俱乌有。英雄骨朽。问顾曲周郎,而今还解,来听小词否。
大鹏海上居,南徙乘天风。抟扶不得力,坠落荒山中。
郁郁无可语,大鹏良自苦。群鸟怪大鹏,将毋客傲主。
丹山有异鸟,其名曰凤皇。出为天下瑞,世但惊文章。
凤皇翔八极,南与大鹏遇。无以栖凤皇,且借梧桐树。
乌鸢尔勿嚇,鸴鸠尔勿笑。毛羽虽尔同,嗟尔不同调。
凤皇语大鹏,冲天终有时。勉哉培风力,慎勿负所期。
六月息不得,大鹏心自热。茫茫九天云,独与凤皇别。
莫笑周郎旧缊袍,唐王瓮茧忆亲缫。中洲何日收新谷,小面香醪醉我曹。
手分恩露活茕嫠,春满棠阴犬有氂。二十年间如昨日,儿童犹诵卫州碑。
古来画龙称叶公,后来又说陈所翁。呜呼二人不可见,神妙谁复追其踪。
此图知是何人作,一见令人即惊愕。势翻沧海起风雷,身涌长空奋头角。
双睛泼电鳞鬣分,左盘右蹴拿飞云。轩然天地动光彩,此时不顾鱼虾群。
满堂惨淡凝烟雾,相对咨嗟毛发竖。田畴岁旱望甘霖,破壁须看上天去。
理枻风雨伺,一榻百愁寄。行役苦留连,坚忍独嘘泪。
乱去十余年,生聚尚童稚。修垣成芜丛,稻畦变邮置。
况乃海东头,官盐属有司。煮盐烧烟青,蝇利翅可聚。
三岁潮不至,倏来何赑屃。直捣范公堤,还卤不毛地。
河鱼等烹鲜,田蟹亦骨醉。筑堡备潮汐,古人劳远意。
大蛇趋其颠,昂颅待人饲。临窟气欲腥,攀崖指已坠。
死水与死蛇,梃刃理勿二。天地莽嗟吁,鬼神纷憔悴。
上河颇有秋,翼翼禾垂穗。淫淫冻雨缠,秋阳何时晒。
昔称全盛日,东南反者濞。隋屠玄感后,攻战互终始。
繁华不在野,灾异恒满志。荒疫踵干戈,谅复关人事。
把酒问苍冥,涕泗忽淹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