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译文与注释

译文

牡丹随着东风一起开谢,当是别有原因吧,是不是因为它能赢得东君眷顾?

就好比昔日杨贵妃的玄宗的一枝解语花,牡丹也是一样,只要有着倾国之美,即使无情,不也一样动人么?

美艳的芍药也只是牡丹你的近待罢了,芙蓉也为了避开你的芳尘而挤入了池中去。

可怜啊,没有想到,如此美艳的牡丹,也有被韩弘这种人砍掉的时候,当韩令做成了事之后,牡丹的秾华也便被辜负了。

注释

别有因:别有原因。

绛罗高卷:绛色丝绸色花瓣高高绽放。绛罗,红色纱罗。

教:让、使。

解语:解语花。原是比喻美人,这里指牡丹。

倾国:比喻牡丹象绝色佳人。

任:即使,就算。

韩令:指韩弘,唐元和十四年曾为中书令。末联所咏之事见《唐国史补》:“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斫去。曰‘吾岂效儿女子邪?’”韩令调任京城后,见家有牡丹,就说:“吾岂效儿女子邪?”然后命人把牡丹花砍掉了。

秾华:繁盛艳丽的花朵。也指女子青春美貌。

赏析

  罗隐是晚唐道家学者,这首“牡丹”诗,也牵涉到道家故事。据《酉阳杂俎》载:相传韩愈之侄孙韩湘,学道成仙后,曾劝韩愈也弃官学道,韩愈不肯,韩湘曾于初冬,令牡丹花开数色,预言韩愈未来之事,后皆应验,使韩愈为之震惊。罗隐这首《牡丹》诗,似取乎此。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这里的“东风”即“春风”。“绛罗”,本指绛色丝绸,此处喻牡丹的花瓣。“高卷”,指花盛开时高高挺出花瓣翻卷着的形象。“不胜春”,即无比的春色,无比的美丽。这两句是说它好像和东风有着特别的关系,东风一来,它便以绛色丝绸样颜色的花辫,翻卷着高高的开在枝杈的顶端。它妩媚的姿容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真是无比的美丽!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这里的“解语”,指会说话。“倾国”,指美女。来自《汉书·孝武李夫人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便用“倾国倾城”形容极美丽的女子,更用它代替极美丽的女子。这两句以拟人化手法写花情动人。前一句说,牡丹要是能说话,果真是“牡丹仙子”,那简直是倾国倾城的美人了;下句更进一层说,就算牡丹无情,不能成为美人,就凭它的美丽的芳姿艳质也够人倾心喜爱了。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这两句中“芍药”、“芙蓉”均为花名。“君”、“芳尘”皆指牡丹。芍药素有小牡丹之称,若牡丹在群芳中为第一,则芍药为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或以为花之副也。故这两句说,芍药虽也花大而美,但比之于牡丹,芍药也只是牡丹的亲近侍奉。至于生于水中,出污泥而不染的芙蓉花,虽也端庄素雅,若比之于牡丹就逊色多了,所以,它哪里敢和牡丹比美呢?但它不论生在什么地方,也躲不开和牡丹花的比较。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这里的“韩令”,即韩愈。“秾华”,繁盛的花朵,此处指韩湘当年劝韩愈弃官学道的牡丹花上的诗谶。“此身”,即此生。罗隐好作谶语,这两句是以韩湘的诗谶为韩令可惜。意思说,韩愈虽然在人世上功成名立,但终未脱俗超凡,成为仙人。辜负了韩湘用牡丹花的诗谶的规劝,度过了这样一生,予以惋惜

  罗隐的咏物诗有个特点,就是在咏物的同时,有所寄托。这首《牡丹》诗在前三联中,写了牡丹的体态特征,而在最后两句,则以“卒章显其志”的笔法,把自己的感慨和寄托表达出来。前三联写牡丹超凡脱俗,尽管孤芳自赏,但那种傲岸冷峻的姿态,却更加动人,让人钦佩。这正象征了诗人的人格精神。诗人用这么多笔墨写牡丹,其真正用意是为末联作铺垫。末联从牡丹写到人的思想感情和寄托,以对韩令惋惜。正显了诗人不愿为名利趋炎附势,降低人格,从而辜负了大好时光的高洁品格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猜你喜欢

昕朝避黄屋,露祷动苍穹。野老安知帝,豚蹄赛社公。

谏省臣无状,龙鳞昔屡婴。
恩深忘位贱,义重觉生轻。
不正诛锄法,仍蒙奖叹荣。
百身何足报,天造固难名。
家贫地上却钱流,朽贯年深不可收。
若使用之堪买爵,等闲门巷亦封侯。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疏放。作个闲人样。

场屋当年气最雄,交游樽酒弟兄同。文章落笔传都下,议论生锋服座中。

自古圣贤谁不死,况君门户有清风。凋零三十年朋旧,在者多为白发翁。

平沙漫飞雪,行旅断浮桥。
坐觉山陂阻,空嗟音信遥。
穷阴变寒律,急节惨惊飚。
野霁云犹积,河长冰未销。
山阳人半在,洛社客无聊。
寄问陶彭泽,篮与谁见邀。

高君兴发泉石间,含毫挥霍写云山。白云无心去复还,青山对人閒更閒。

垂萝飞鸟疑可扳,浅浅石濑流潺湲,岚烟瀑雨清心颜。

迩来京国推名画,片纸应论百金价。啸台声响人竞闻,不道无声更潇洒。

掾曹仁恕用,郎选孝廉为。之子文无害,居廷敢决疑。

一王除制作,三尺著毫釐。过眼皆成诵,雠书自所宜。

察廉时尔贵,治道吏为师。去去弦歌化,当如别后思。

昨得伻图与赋诗,野棠并干上交枝。始疑和气偏回复,可是常情悦附离。

爱树去思吾岂敢,高门阴德子应知。济南固有终军辨,传布仍烦老画师。

天上元无寝,书边旧有台。爽气朝朝入,翔云面面开。

一叟披裘坐,群公驾鹤来。异香乘紫气,浮动碧云隈。

国朝梵刹多新额,玉兔名存四百年。
曾为皇唐黎瑞应,得于炎宋保流传。
荆山温润尝凝化,月窟精神主缺圆。
寺记废兴书异事,丰碑采摭画雕镌。

入夜涛声急,如闻百丈湫。村栖归酒客,浦月聚渔舟。

露气凉于雨,诗襟淡似秋。行歌偕雁侣,来此狎群鸥。

短屐纡徐随散步,草香苔绿兴无涯。松间小院苔深坞,石上回廊曲绕花。

长啸有谁临涧壑,细吟容我占烟霞。会心啼鸟相求处,伫听嘤嘤竹日斜。

季冬北风劲,朝日下地白。在贱多隐忧,岁尽人事迫。

凿冰持作糜,朝炊不及夕。明知礼数简,所过皆削迹。

端居对古人,揖让展坟籍。高言王霸略,衣食苦无策。

落魄愧清时,困穷非所惜。旁皇四海中,一身将何适。

素志悲伐檀,陟屺伤行役。出处俱违心,亲交苦不悉。

龙剑埋没狱间久,巨灵昼卫鬼夜守。蛟螭藏,魍魉走,紫焰煌煌射牛斗。

影含秋水刃拂霜,司空照之识早有。丰城发函留其良,千岁纯钩始分首。

龙剑灵,是龙精,莹如鹇尾摇清冰。雄作万里别,雌复千古情。

会当逐风雷,相寻入延平。天遣雷焕儿,佩之大泽滨。

铿然一跃同骏奔,骇浪惊涛白昼昏。始知神物自有偶,千秋万岁肯离群。

短发长眉一衲轻,古榕深屋老閒情。不知岁月归何处,聊共云山乐此生。

白昼听潮沧海远,中宵看月草堂清。一千七百无今日,人世犹传宝掌名。

极目澄澄水照空,白苹红蓼战西风。
三千里外深深意,铁券谁将累祖翁。

拟上高楼第几层,玉壶携酒不成登。长江台下留今古,荒址山头历废兴。

时到人心崇泰运,势倾天意困阴陵。乌江一去船何在,恨煞无槎可借乘。

汉家新乐舞云翘,酒醒丁沽万里潮。尺二嫚书鸣狗彘,五千栖甲卷蝉貂。

当关已哭归元将,抗疏犹争辨色朝。几宿贤良门下直,落槐如雨送吟飙。

海国梅始白,飞霜动鸣钟。寒空一片月,挂在罗浮峰。

夜色不映水,清光与之同。百里皆瑶华,千林闭幽风。

萧条岩际叶,嘹唳云边鸿。远客起遥念,沧波思千重。

梦回明镜没,寂寞闻幽蛩。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