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布裘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洁白的桂布好似白雪,柔软的吴绵赛过轻云。

桂布多么结实,吴绵多么松厚,做一件袍子穿,身上有余温。

早晨披着坐,直至夜晚;夜晚盖着睡,又到早晨。

谁知道在这最冷的寒冬腊月,全身竟暖得如在阳春。

半夜里忽然有一些感想,抚摸着棉袍,起身逡巡。

啊,男子汉看重的是救济天下,怎么能仅仅照顾自身!

哪里有长达万里的大袍,把四方全都覆盖,无边无垠。

个个都像我一样安稳温暖,天下再没有受寒挨冻的人。

注释

布裘(qiú):布制的绵衣。

桂布:即唐代“桂管”地区(今广西一带)所产木棉织成的布,尚不普遍,十分珍贵。

吴绵:当时吴郡苏州产的丝绵,非常著名。

余温:温暖不尽的意思。

拥:抱,指披在身上。

眠:睡。达晨:到早晨。

严冬:极冷的冬天。

支体:支同“肢”,支体即四肢与身体,意谓全身。

中夕:半夜。

逡(qūn)巡:走来走去,思考忖度的样子。

兼济: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

独善:注重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安得:如何得到,期望马上得到。万里裘:长达万里的大袍。

周:遍。四垠,四边,即全国以内,普天之下。

稳暖:安稳和暖。

天下:全国。

赏析

  白居易主张诗文“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又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这首诗完全体现了他的这种理论主张,既不为艺术而艺术,又不为自我而艺术。诗中反映出他能跨越自我、“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爱民“如我”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封建社会开明官吏乐施“仁政”、惠及百姓的进步思想,激动人心。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是全诗的警句,反映了白居易的思想:大丈夫贵在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不能只顾独善一身。白居易《与元九书》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白居易自谦称)虽不肖,常师此语……志在兼济,行在独善。”这两句可视为白居易的抱负和志向,也可视为他希望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和处世哲学。这是古代正直的、欲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

  作品结尾四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源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它表明,两位伟大诗人的博爱情怀都是一致的。宋代黄澈在《巩溪诗话》中曾对两诗的优劣进行了论述。其实这大可不必区分优劣。两人都是面对自我处境的一种超越,只不过老杜并未愁苦于个人饥寒、白氏并未沉溺于个人饱暖而已,皆为难能可贵。无论自身寒暖,诗人心中念念不忘、重重忧虑的都是天下百姓

  作品艺术的高明之处在于,表面写的是“稳暖”,实质写的是“仁政”。或者说,“稳暖”只是其写实,“仁政”才是其虚拟,即意象创造。白居易在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被任命为河南尹,辖区就是洛阳城。后来,他又写了一首内容相近的诗《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其中写道:“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同样表达了他的爱民激情,同时也蕴含着他的“仁政”理想。他在《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诗中说得异常明确:“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此裘非缯(古代丝织品总名)亦非纩(细丝绵),裁以法度絮以仁。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若令在郡得五考(唐制:经五次考绩才可转官。意谓任满),与君展覆杭州人。”显然,白氏所谓“裘”,实乃“法度”、“仁政”的一种象征。不管是“盖裹周四垠”,还是“都盖洛阳城”,均要实施“法度”、推行“仁政”。作为封建官吏,他要维护的当然是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也给平民百姓带来一定益处。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元和元年(806年),是年冬天,作者新制布裘,一时有感,写了这首诗;另一说此诗约作于元和六年(811年)至八年(813年)之间,当时作者为母守孝居渭河北岸的渭村,经常与劳动人民接近,严冬时,由自己过着舒适的生活而想到广大人民的无衣无食,产生同情而作此诗。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猜你喜欢
何言寸禄不沾身,身没诗名万古存。况有数篇关教化,
得无馀庆及儿孙。渔樵共垒坟三尺,猿鹤同栖月一村。
天下未宁吾道丧,更谁将酒酹吟魂。
千圣机尘一洗清,心渊绝滓自灵明。
白头谩说无功用,种得空花结果成。

轻薄筝尘,零乱钿粉,当筵恨压眉小。密绪连环,清吭掩扇,凄隔秦天缥缈。

蕃马屏风,有暗月、窥人偷照。玉杵深盟,金钱浅掷,顿催欢老。

八九惊乌依树少。定输与、羁雌鸣绕。毳幕恩新,珠田梦远,蓦并归愁抱。

惹花前、閒泪落,停杯处、相看一笑。谁打鸳鸯,锦塘空、孤眠到晓。

一年同往夹城中,小圃高斋幸见容。
吟尽物题春唱和,讲穷人事夜过从。
寻芳待去物前约,访古邀回道上逢。
别后西楼不堪倚,满川林木暮云重。

杖藜寻胜款禅扃,归去扁舟伴月明。卧树低摧山脚转,跳鱼拨刺橹牙惊。

烟埋桥影双霓断,风熨溪光一镜平。聚落半空无市井,在亡灯火短长更。

人言不饮酒,神形不相亲。
我云不游山,足挛不可伸。
径须向泉石,抖擞人我尘。
况复山林姿,岂类轩冕人。
出门见四野,便有羲皇淳。
昔游颇有得,已事犹可循。
异时春开阴,晴霁如秋旻。
肴簌粗提携,不必皆奇珍。
客居我贫者,尚能乞诸邻。
相与临小轩,眼界浩无垠。
水绕拖长带,山来趋小臣。
轩前耸朱凤,曾是栖群真。
飘游邈何许,迹可访遗民。
吾徒况健步,人扶必怒嗔。
频行当导引,能除体不仁。
想当闻此约,喜见颜津津。
必不类世俗,咫尺小参辰。
鸟语听妙转,草软藉芳茵。
信宿得苏李,良会如荀陈。
翻思尘土中,旦暮走踆踆。
有如对酸醯,未啜已深颦。
放意宽衰飒,收机入混沦。
尚欲挈妻子,终焉老西岷。
或饮东入海,披发谢冠巾。
况兹一日游,暂令耳目新。
於事竟何补,在已徒自辛。
骑马事干谒,汩汩穷昏晨。
不如且行乐,一笑酬中春。

二麦临河半欲黄,一夜生长谁禁当。挥锄荷笠能辞苦,浪泼云翻虑尔忙。

自别赤城去,藏身金马门。莼鲈心独苦,林壑道何尊。

万事风波过,三年魂梦存。终焉共携手,采秀入桃源。

梦来曾忆二郎神,花影愁端语最真。月浸一庭寒水玉,梦惊孤枕断肠人。

不堪往事从头看,总欲新诗得句尘。啄木敲门窥我醉,四山寂寂鸟啼春。

江东朋旧少,诗里得阴何。
行辈皆称老,追随不厌多。
香台供燕坐,花院听莺歌。
共算余春日,还期载酒过。
相知出肺腑,非旧亦非亲。每见云霄侣,多扬鄙拙身。
即期扶泰运,岂料哭贤人。应是随先帝,依前作近臣。
平生任公直,爱弟尚风尘。宅闭青松古,坟临赤水新。
官清仍齿壮,儿小复家贫。惆怅天难问,空流泪满巾。

小径泥封竹,虚堂石挂萝。病愁宾客满,贫觉子孙多。

丘壑聊如此,兵戈奈尔何。平生几种意,今日慎风波。

虚白追陪历四春,知君学海又经神。拱年月课踪非旧,八战秋闱迹尚新。

煮茗必兼苏陆味,薰香如晤马班身。欣瞻琼宴华堂启,兰桂盈阶喜气伸。

爱寻水竹添情况。任云卧、溪边石上。衔杯乐圣成游荡。不为弓弯舞样。
北湖迥、风飘彩舫。□笑击、冯夷薄相。致身福地何萧爽。莫道居夷太枉。
塞上风云接地阴,万方多难此登临。
坐中有老沙场客,霄汉长悬捧日心。
春冻晓鞯露重,夜寒幽枕云生。
岂是与山无素,丈人著帽相迎。
可是东风、当日欠商量。百紫千红春富贵,无半点,似渠香。

绛阙连碧城,白日横采霓。钧天万舞彻,鸾凤鸣且飞。

我为帝所游,十日不知返。我乐殊未央,尚恨春昼短。

东风吹蟠桃,花落满我衣。拂去还复来,悠然生我思。

顾谢众仙人,我自人间世。世累虽可憎,天上亦多事。

西台自是旧相知,来了为山一篑亏。
入幕虽无多日在,改官已是十年迟。
金闺接武人争羡,玉牒能文世所奇。
此去锦乡才两宿,仙茅绿景正堪诗。

沙壤乏泉水,加之饥馑频。庭荒惟下鸟,门破久无人。

那见烟生突,空馀雪涴尘。谁能振林业,雨足万家春。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