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布裘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洁白的桂布好似白雪,柔软的吴绵赛过轻云。

桂布多么结实,吴绵多么松厚,做一件袍子穿,身上有余温。

早晨披着坐,直至夜晚;夜晚盖着睡,又到早晨。

谁知道在这最冷的寒冬腊月,全身竟暖得如在阳春。

半夜里忽然有一些感想,抚摸着棉袍,起身逡巡。

啊,男子汉看重的是救济天下,怎么能仅仅照顾自身!

哪里有长达万里的大袍,把四方全都覆盖,无边无垠。

个个都像我一样安稳温暖,天下再没有受寒挨冻的人。

注释

布裘(qiú):布制的绵衣。

桂布:即唐代“桂管”地区(今广西一带)所产木棉织成的布,尚不普遍,十分珍贵。

吴绵:当时吴郡苏州产的丝绵,非常著名。

余温:温暖不尽的意思。

拥:抱,指披在身上。

眠:睡。达晨:到早晨。

严冬:极冷的冬天。

支体:支同“肢”,支体即四肢与身体,意谓全身。

中夕:半夜。

逡(qūn)巡:走来走去,思考忖度的样子。

兼济: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

独善:注重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安得:如何得到,期望马上得到。万里裘:长达万里的大袍。

周:遍。四垠,四边,即全国以内,普天之下。

稳暖:安稳和暖。

天下:全国。

赏析

  白居易主张诗文“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又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这首诗完全体现了他的这种理论主张,既不为艺术而艺术,又不为自我而艺术。诗中反映出他能跨越自我、“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爱民“如我”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封建社会开明官吏乐施“仁政”、惠及百姓的进步思想,激动人心。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是全诗的警句,反映了白居易的思想:大丈夫贵在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不能只顾独善一身。白居易《与元九书》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白居易自谦称)虽不肖,常师此语……志在兼济,行在独善。”这两句可视为白居易的抱负和志向,也可视为他希望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和处世哲学。这是古代正直的、欲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

  作品结尾四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源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它表明,两位伟大诗人的博爱情怀都是一致的。宋代黄澈在《巩溪诗话》中曾对两诗的优劣进行了论述。其实这大可不必区分优劣。两人都是面对自我处境的一种超越,只不过老杜并未愁苦于个人饥寒、白氏并未沉溺于个人饱暖而已,皆为难能可贵。无论自身寒暖,诗人心中念念不忘、重重忧虑的都是天下百姓

  作品艺术的高明之处在于,表面写的是“稳暖”,实质写的是“仁政”。或者说,“稳暖”只是其写实,“仁政”才是其虚拟,即意象创造。白居易在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被任命为河南尹,辖区就是洛阳城。后来,他又写了一首内容相近的诗《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其中写道:“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同样表达了他的爱民激情,同时也蕴含着他的“仁政”理想。他在《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诗中说得异常明确:“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此裘非缯(古代丝织品总名)亦非纩(细丝绵),裁以法度絮以仁。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若令在郡得五考(唐制:经五次考绩才可转官。意谓任满),与君展覆杭州人。”显然,白氏所谓“裘”,实乃“法度”、“仁政”的一种象征。不管是“盖裹周四垠”,还是“都盖洛阳城”,均要实施“法度”、推行“仁政”。作为封建官吏,他要维护的当然是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也给平民百姓带来一定益处。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元和元年(806年),是年冬天,作者新制布裘,一时有感,写了这首诗;另一说此诗约作于元和六年(811年)至八年(813年)之间,当时作者为母守孝居渭河北岸的渭村,经常与劳动人民接近,严冬时,由自己过着舒适的生活而想到广大人民的无衣无食,产生同情而作此诗。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猜你喜欢

吾观昆崙化,日月沦洞冥。精魄相交会,天壤以罗生。

仲尼推太极,老聃贵窈冥。西方金仙子,崇义乃无明。

空色皆寂灭,缘业定何成。名教信纷藉,死生俱未停。

痴牛呆女,谩恩深情远。一岁惟能一相见。纵金风玉露,胜却人间,争奈向、雪月花时阻间。幽欢犹未足,催度桥归,乌鹊无端便惊散。别後欲重来,杳杳银河,空怅望、不胜凄断。最可惜、当初泛槎人,甚不问、天边这些磨难。
欲别东风剩黯然,亦知春去有明年。
世间争那人先老,更对残花一醉眠。
此心一似篆烟灰,好向君王早乞骸。
何处幽人来问讯,横担竹杖过溪来。

吾生苦多欲,有戒方一止。胡为省身戒,又落多言里。

古人不远游,此义闻孔子。又闻父母年,可惧复可喜。

向来风雪夜,偶阙问居起。严训当过庭,微辞有深理。

为怜僮仆劳,当以人视已。仁哉长者言,为利斯溥矣。

内观恒惕若,若在深渊涘。朝出暮必归,盟言自今祀。

客路归来芳节阑,杖藜随处小盘桓。
危红数点藏深绿,须作春风烂熳看。

南京有一陈,太学无弃人。北京有一李,太学多端士。

李先生,讲《五经》,公侯环坐听《鹿鸣》。桥门荷校辱非刑,诸生举幢呼阙廷,会昌上奏太后惊。

陈先生,考绩至,手书《四箴》返金币,招之不住守吾志。

危哉履虎幸不噬,两贤道同命则异。君不见西市将杀薛夫子,灶下老仆哭不止。

故人别后空明月。倏忽清明时节。帘外子规啼彻,芳草春丝结。

盈盈一水同吴越。愁看东风吹歇。世事浮云升灭,休问凉和热。

古殿崔嵬倚洞门,门前过客尽乘轩。逢僧懒说山中话,笑指荒苔屐齿痕。

曲水春闲遂宴嬉,何须元巳始为宜。且看真洞杯盘出,岂顾尘寰节序移。

曳尾灵龟来可洞,乘槎仙客去难追。一觞一咏无弦管,恰似兰亭列坐时。

雨歇入幽麓,朝气笼澹晴。夷涂何所虑,乃此沿流行。

夭矫玉虬飞,惊波□天明。急播万珠络,递应千雷轰。

忽激群鹭跃,徐肆游丝萦。曲曲揭清浅,盘盘度崚嶒。

明生一掬绿,幽閟两林清。胡为夥生聚,却羡非世嬴。

苍烟出磬响,深谷藏经声。閒过小兰若,茶香满前楹。

谁写天竺书?秋雁点寒汀。盛代安可及,隅谷有精能。

尝闻昔五季,胡君亦豪英。读书向此地,讵冀千载名。

俗士轻高人,不著石丽牲。空令绕竹泉,长作琅琅鸣。

寸心持馀感,出门陟寒青。駮石当目隙,高下拥精灵。

朋聚鸟□伏,孤兀苍虎狞。左峰覆欲压,右厓危将倾。

乾坤有此险,始□性命轻。前迈忽自哂,天定亦何惊。

万杉列云际,浓澹因云成。佳棕交翠竹,茅屋矗相凭。

向来看尽意,尽向眼中生。老翁理泉窦,东菑秧事兴。

隃谓乐如此,翁颦诉其情。历述先朝美,言罢泪纵横。

方余起醲羡,属闻意冥冥。古来多隐者,全身一何精。

将非智不及,亦岂福难胜。不然幽胜地,自可饱芝苓。

放麑心不忍,力极还小停。歌吟杂悲乐,写之苍石屏。

他年有知者,此语良足徵。

操艺逢时与命违,恬然心思不求知。两魁文赋今仍在,正是诸孙堕泪碑。

绝岛隐棋置,茫茫积气平。潮回天地坼,风撼鬼神惊。

万斛舟如粒,三更蜃作城。恨无山笛弄,让此老龙鸣。

附骥当年识少游,燕台别后几经秋。山城且喜萍踪合,斗宿俄惊剑气浮。

对酌黄花常佐酒,论交夜雨共登楼。何堪一别铜崖月,绿树青山障远眸。

桐棺三寸更何疑,却取江枫短作碑。
惟有一般蒿里曲,长箫欲断更教吹。

处处征鼙老自嗟,漫随年少对韶华。鳜鱼流水桃花活,燕子春风柳絮斜。

藉草壶觞皆上客,画船箫鼓又谁家。太平乐事何曾欠,瘦策宽鞋步软沙。

城破生还日,依人八口存。虱添慈母线,燕绝主人门。

巷叶霜垂屋,园蔬雨隔村。身经乱离苦,聊与野翁论。

慵起。卅六痴夗春梦里。画中人面谁比。步摇金画觜。

芳心肯随流水。水流通远沚。灵鼍幽恨难递。无憀题茧纸。

昔年作客到淮阳,饱食霜鳌一尺长。几度淮西橙子熟,樽前空对菊花香。

三十六湖水,朝昏浸客愁。春云迷铁瓮,落日下瓜洲。

渔火如星小,潮声入夜流。江南同此月,怜我泊孤舟。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