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 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注释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集会。
会稽(kuài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毕至:全到。毕,全、都。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咸:都。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这一天。
惠风:和风。
和畅,缓和。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骋:使······奔驰。
极:穷尽。
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
暂:短暂,一时。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向:过去、以前。
陈迹:旧迹。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期:至,及。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喻:明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二、古今异义
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③或取诸怀抱(古:胸怀抱负。 今: 抱在怀里)
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 
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
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 今义:指曾经) 
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一觞一咏(觞:喝酒)
(2)映带左右(带:环绕)

2、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

3、动词的使动 
(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

4、形容词作名词 
⑴ 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
⑵ 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
⑶ 无丝竹管弦之盛(盛 :热闹的场面)

5、形容词的意动 
(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
(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 

6、数词的意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7、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

四、一词多义
之 
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⑵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⑶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 
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

修 
⑴茂林修竹(意为“高”) 
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⑶ 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
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

虽 
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
⑵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

于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
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
⑶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

以 
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
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
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

一 
⑴ 若合一契 (一起)
⑵ 其致一也(一样) 
⑶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作一样) 
⑷ 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
⑸ 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 死生亦大矣(语意上构成判断)
② 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③ 其致一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⑵当其欣于所遇
⑶终期于尽 
⑷不能喻之于怀
⑸亦将有感于斯文

2.定语后置 
⑴仰观宇宙之大 
⑵俯察品类之盛
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三)省略句 
1、(众人)列坐(于)其次 
2、(众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3、悟言(于)一室之内
4、放浪(于)形骸之外

成语
群贤毕至
崇山峻岭
放浪形骸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
游目骋怀

赏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情感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四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创作背景

  公元353年(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赏析二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序兰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做诗的缘由;有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景,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同时,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全文共分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暂,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几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优,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子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

  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主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简介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整体分析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争论

  最早著录《兰亭集序》的《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句:“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为后来官修史书所沿用。但历代摹本中,却每每变动了一个字———将其中的“快然”变为“怏然”。但究竟该是“怏然”,还是“快然”呢?一字之别,所抒发的情感却截然不同。清华大学的吴迪、赵丽明两位学者试图用书录与摹本的比较、形音义训诂,以及人文等角度,加以考证。他们通过对远在晋书刻本之前的敦煌写卷抄本的挖掘,提出了新的学术见解。

  千古一字为何不同

  《兰亭集序》的摹本不光有唐一代,后世名家中临兰亭者比比皆是,《兰亭集序》仿佛就成为一块书法名家的“试金石”。然而在诸多的摹本中,一个问题出现了,这变动的一字究竟该以官修史书为准,还是该以摹本为准?似乎都有道理,可为什么在史书和摹本之间有一个“怏”和“快”的不定之字呢?

  形虽似而音却异

  在“摹本体系”和“官修体系”的比照中,我们发现:官修史书的“快”字占据着兰亭的绝对优势,从唐贞观到清乾隆的一千多年间,“经、史、子、集”中凡是出现兰亭,必是“快然自足”。对四库全书进行了全文检索,在整个四库中,《兰亭集序》原文或引用原文的情况出现了25次均为“快然自足”,四库中没有一处用到过“怏然自足”。但在“经、史、子、集”之外的各时期摹本中情况却基本相左,在兰亭书法摹本体系中,书法家们一直坚持着“怏”字。那么王羲之自己在书写“快”和“怏”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区别呢?在所有传世的王羲之作品中,他的用字情况是:“怏”字仅在传世的兰亭摹本中出现,而“快”字在另外两个王羲之作品中出现过。

  除了字形的相近之外,问题有没有可能出现在“怏”和“快”的读音上面?与后世的说唱文学不同,《兰亭集序》不是依靠口头流传的,它的流传一定是以文本为载体的,这也降低了音误的可能性。

  学者揣度古人意

  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大家段玉裁在一千多年后明确指出:“本非快字”。在此之外,《说文解字注》中还引《集韵》解“怏然”为自大之意。也就是说段玉裁认为:《兰亭集序》中当为“怏然自得”,且此“怏然”为自大之意。我们以今之词典揣度古人之用意,这种做法虽然看似不科学,但其中却有合理处。现代汉语“怏然”的“自大”之意当是沿用《集韵》之释义,而所举《战国策》一例却也能印证“怏然”在先秦即有“不高兴”之意存在。

  所以吴迪、赵丽明认为,此处若为“怏然”则显得更为恰当。段玉裁在考证此处时认为怏然具有的两种释义恰恰反映的就是王羲之当时复杂的思想状态,这种状态不光是王羲之个人的,同样也是魏晋知识分子整体的,它代表着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对于“生死观”的一种思想变动。

  解读“世造兰亭意”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表达的对于“生死”的人生态度正是根植于这种普遍性的思想转型期。像王羲之这样的知识分子,有世族经济、社会地位、政治特权,他们的心思、眼界、兴趣由环境转向内心,由社会转向自然,由经济转向艺术,由客观外物转向主体存在。这种转向使得王羲之在本应是山水描写的《兰亭集序》中灌输了自己的生死观。在吴迪、赵丽明看来,处在某种转向之中的个体思想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可能其自身意识不到这一点,但是不会自觉地在作品中自然流露。“怏然”作为的复义现象出现在王羲之关于生和死的议论中带有很大的合理性,它反映了一种较为综合的思想状态,这也是所谓的“世造兰亭意”了。

  敦煌摹本了结千古一误

  1908年,精通汉学的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发现古代写本后赶到敦煌,获取了一万多件堪称精华的敦煌文书,这些文书后来大多藏于法国国立图书馆,其中就包括了一份后来编号为伯2544的《兰亭集序》抄本,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怏”字。由此可见,《兰亭集序》原文中当为“怏然自足”,只不过后世不能轻易接触到唐人摹本,而多以官修之书为本,而官修之书中又以《晋书》为最早,所以《晋书·王羲之传》这一误就成了千古之误。依此,吴迪、赵丽明说,直到今天,无论在文学史书籍中还是字词典中,“快然自足”仍是一直被坚持的,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千古一误。

  兰亭的下落

  《兰亭》是著名的书法,当然受到历史上很多名人的喜欢。它一直在绍兴平水云门寺珍藏了几百年直到传到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徒弟辩才和尚才被唐太宗派人到云门寺来骗走了真迹兰亭集序。云门寺当时是绍兴最有名的寺院了。

  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他下令重金买下这个东西,但是《兰亭》是王羲之的精品,王家把他当宝贝,绝不传人。就在唐太宗这时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孙当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坚决不肯把这个东西给人,后来他死了,在死前就把这个《兰亭》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和尚。唐太宗没有办法,只好让人行骗。

  唐太宗派大臣萧翼去辩才和尚那里,因为和辩才和尚下棋,后来,辩才和萧翼因为下棋,成了好朋友,这时候,萧翼看见辩才的这个《兰亭》,在趁辩才和尚不注意的情况下,将《兰亭》偷走了。

  从此,《兰亭》在世界上消失了,据说《兰亭》跟李世民一起葬到了他的陵墓——昭陵里了。

  但是,到了五代十国时候,一个叫温韬的耀州刺史把唐太宗的昭陵打开了,当他打开时候,下令将昭陵里的所有东西都罗列在一本书上,但是如何找也找不到《兰亭》。

  今天《兰亭》真的就消失了吗?不,有的学者说了,这个《兰亭》不在别处,就在陕西著名的名胜古迹——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被盗过的夫妻皇帝合葬陵墓——乾陵(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陵墓)里面,很有可能,《兰亭》就枕在武则天的脑袋下面。

  但是,作为一国之君(指唐太宗),决不会如常人所想,随随便便把一件自己认为是珍品的书法艺术品藏于暗无天日的地下。后人找不到可能是其收藏极其隐蔽。毕竟太珍贵了。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猜你喜欢
闲吟料得三更尽,始把孤灯背竹窗。
一夜西风高浪起,不教归梦过寒江。

维舟新历口,步上秣陵阡。高丘忽嵯峨,宿草迷荒烟。

拜起泪再滴,哀哉不能言。驱车且复东,借此虚堂眠。

念昔堂中人,经营几何年。一旦舍之去,千秋不言还。

露井益清渫,风林更修鲜。思公独不见,涕下如奔川。

感慨西州门,怆悢山阳篇。晤叹日隐树,悲歌月当轩。

堂堂忠孝心,终古谅弗谖。尚与吴门子,归来故山巅。

去岁得君消息在,两凭人信过重湖。忍贪风月当年少,
不寄音书慰老夫。药鼎近闻传秘诀,诗门曾说拥寒炉。
汉江江路西来便,好傍扁舟访我无。

海螫江蟹四时供,水蓼山花月月红。自是人生不行乐,莼鲈何必羡江东。

雨雪号天惨曙晖,君王千载一垂衣。廷中左钺将军出,海上楼船使者归。

紫气不随江汉转,白云还傍蓟门飞。孤臣剩有苍梧泪,逐客潇湘在亦稀。

琐琐厌形役,飘飖赋归休。开轩面南山,黄花亦映秋。

酒熟自可漉,白社吾何求。

荒村怪石连树根,古苔蒙茸野棘繁。蛟龙腾空虎豹蹲,寒霜落月啼清猿。

石门窈窕通仙源,我欲飘飘绝世喧。栎山老人无复存,往往人间惊墨痕。

梦著银箫亦断魂,垂萝飞鸟如可扪。石泉泠泠洗心言,白云飞来谁与论。

金橙实佳果,不为土人重。
上苑闻未多,谁能为移种。

金刚台小一鸱夷,大苏大阳如酒卮。刘郎字字白云气,犹嚼黄花把剑吹。

晴窗一缕海南云,彻骨风流自可人。由作桂油膏面样,不妨粉念混天真。

袜罗轻曳水波寒。纹石倚巑岏。伴我孤灯细照,凭谁一曲轻弹。

金尊慢酌,清吟欲和,解语应难。待到三更梦里,浮杯共渡江干。

千山万山紫翠芒,巍阁突起山中央。煜煜金身兜率佛,棱棱铁面扶风王。

烟云浮动貔虎气,日月飞绕狻猊光。回望交州渺何处,孤鸢跕跕南海黄。

青藜扶倦足,芳草上坡陀。雨过梨花尽,莺啼柳树多。

人心如海水,世路有风波。草莽非无酒,伤春可奈何。

第一折

(冲末扮杨景领卒子上,诗云)雄镇三关几度秋,番兵不敢犯白沟。父兄为国行忠孝,敕赐清风无佞楼。某姓杨名景,字彦明。父亲是金刀无敌大总管杨令公,母亲佘太君。所生俺弟兄七人,乃是平、定、光、昭、朗、嗣,某居第六。镇守着这三关,是梁州遂城关,霸州益津关,雄州瓦桥关。某手下有二十四个指挥使。今差孟良巡绰边境去了,天色将晚,不见回还。小校与我点上一盏灯来。(卒子点灯科)(杨景云)我唤你便来,不唤你休来。(卒子云)理会的。(下)(杨景云)我今日神思恍惚,不知为何?我暂时歇息咱。(做睡科)(正末扮杨令公同外扮杨七郎魂子上,云)老夫杨令公是也。因与北番韩延寿交战,被他围在虎口交牙峪,里无粮草,外无救军。这个是我第七个孩儿杨延嗣,他为搭救我来,被潘仁美攒箭射死。老夫不能得脱,撞李陵碑而亡。被番兵将我尸首焚烧了,把骨殖吊在幽州昊天寺塔尖上,每日轮一百个小军,每人射我三箭,名曰百箭会。老夫疼痛不止,今日在阴司告过,放我出了枉死城中,来到这三关地面,向六郎孩儿根前托一梦咱。(七郎云)父亲,想着我盖世功勋,今日一旦休矣,俺托梦与哥哥去来。(诗云)俺子父全忠不到头,功劳汗马一时休。可怜死战三边上,不得生封万户侯。尸陷虏庭遭箭苦,魂依沙漠和云愁。今宵梦里将冤诉,专告哥哥为报仇。(正末云)孩儿也,俺身丧番城,又遭此残害,着俺魂魄不宁,好生苦毒,枉做了这一世英雄也呵!(唱)

【仙吕】【点绛唇】傀儡棚中,鼓笛声送,相搬弄。想着那世事皆空,恰便似一枕南柯梦。(七郎云)只恨那潘仁美这个奸贼,逼的俺父子并丧番地,可怜人也。(正末唱)

【混江龙】盼不到先茔旧垅,黄泉下埋没杀俺这英雄。(七郎云)父亲,俺不能勾青史标名,留芳万古,空怀着一腔怨气,何时分解也?(正末唱)空锁着一腔怨气做不的万丈霓虹。本待要汉主台前把俺形容画,准知道李陵碑底早是命途穷。怎将那一座两狼山碜可可生扭做祁连冢,也枉了俺半生无敌,十大的这边功。

(七郎云)俺父亲做了一世的虎将,谁想落于奸贼之手!(正末云)想老夫幼年时,南征北讨,东荡西除,到今日都做了一场春梦也。(唱)

【油葫芦】可便是困杀南山老大虫,枉自有爪和牙成甚么用?都做了一齐分付与东风!想着俺雕弓能劈千钧重,单枪不怕三军众。也曾将蕃国攻,也曾将敌阵冲。一任他八方四面干戈动,那一个敢和俺出马共争锋?

(七郎云)父亲威名如此,兵书有云:一夫拚命,万夫难敌。假当时不寻自尽,拚命杀出去,或者有个侥幸也不见的。(正末唱)

【天下乐】哎!你说甚么胜败兵家本不穷,则这兵也波书,我可索是通。(带云)俺家姓杨,被番兵陷在虎口交牙峪里,这个叫做羊落虎口,正犯了兵家所忌,怎还有活的人也?(唱)奈贼臣把俺来着了羊投虎口嘶断送,方信道将在谋,不在勇,兀的不横亡了俺这姜太公。

(云)俺上的这三关来,孩儿休大惊小怪的。(七郎云)父亲,俺来到六郎哥哥卧处也,我且弄这银台上画烛咱。(七郎做弄烛科)(杨景云)灯影下一个老年的将军,一个年小的将军,边关上有甚么紧急的勾当,来日到中军帐前商议,天色晚了,您且回避。(正末云)六郎孩儿,你怎不认的俺哩?(唱)

【后庭花】你听了我声音耳不聋,你觑了我容颜眼不矇。(杨景云)这个小将军是谁?(正末唱)这个是你那佘太君的偏怜子,(杨景云)老将军,你可是谁?(正末唱)我是你老爹爹杨令公。(杨景云)原来是父亲和兄弟!您近前来说话,怕做甚么?(正末云)孩儿也,你靠后些!你是生魂我是死魂,你听我说与你咱!(杨景云)父亲你说,您孩儿是听咱。(正末云)您父亲因与番兵交战,困住两狼山虎口交牙峪,里无粮草,外无救军。不能得出,撞李陵碑身死。您兄弟七郎,打出阵来求救,被潘仁美贼臣,将您兄弟绑在花标树上,攒箭射死。如今韩延寿将我骨殖,挂在幽州昊天寺塔尖上,每日轮一百个小军,每人射三箭,名曰百箭会,着我如今疼痛不止,以此特特托梦与你来也。(杨景做悲科,云)父亲,您孩儿那里知道这般冤苦?到来日追斋累七,超度父亲和兄弟也!(正末唱)早两下却相逢,则待将纸钱儿发送。儿也怎不记的俺和番家苦战攻,被他围如铁桶。向前呵粮又窄,褪后呵路不通。只除非会驾风,才出的他兵几重。想着俺做一世雄,肯投降苟自容?拚的个触荒碑一命终,至今草斑斑血染红,一灵儿还怕恐。

(七郎云)哥哥,俺等屈丧番邦,受苦不过。哥哥可怜见,作急选将提兵,搭救我父子的尸首去也。(杨景云)父亲,你的骨殖,委实在幽州昊天寺塔尖上挂着么?(正末唱)

【青哥儿】哎他将我这尸骸恁般摩弄,因此上向儿行一星星悲控。(杨景云)父亲,俺想韩延寿那里兵强马壮,只可智取,难以力夺。不知三关上二十四个指挥使,还是着那一个和孩儿同去,才得成功也?(正末唱)你若是有心呵可怜见我遍体金枪不耐风,也不须打凤捞龙,别选元戎。只在军中,火德天蓬,自有神通。觅迹寻踪,撒泼行凶,将俺那骨匣儿早拔出虎狼丛,这便当的你香花供。

(杨景云)父亲放心,您孩儿到来日,就点本部人马,亲到幽州,与父亲、兄弟报仇去也。(正末云)六郎孩儿也,你小心在意者!(作悲科,唱)

【寄生草】俺为甚么泪频挥,也只要您心暗懂。早遣那嘉山太仆来争哄,把这宣花巨斧轻输动,免着俺昊天塔上长酸痛。您若是和番家忘了戴天仇,可不俺望乡台枉做下还家梦。

(杨景云)父亲,您孩儿怎忘的这冤仇也!(正末唱)

【赚煞尾】儿也你回到圣明朝,备把我这冤情讼。我也不望加官赐宠,只要个一体君臣有始终,早迎还俺那无佞清风。恨匆匆,睡眼朦胧,儿也说甚的犹恐相逢是梦中。嘱咐您个杨家业种,须念着子父每情重,休使俺幽魂愁杀这座梵王宫。

(七郎云)俺父子去也,哥哥休推睡里梦里!(同下)(杨景醒科,云)父亲、兄弟近前来呀,可怎生都不见了!原来是一梦。父亲、兄弟,则被你痛杀我也!适才我那父亲、兄弟,梦中说的话,好不苦楚。我待不信来。怎生做这等一个显梦?我待信来,却又未知真假。且到天明,与众将商议则个。(诗云)见父亲细说缘由,睡梦中两泪交流。打听的果有此事,领雄兵必报冤仇!父亲、兄弟,兀的不痛杀我也!(下)


第二折

(外扮岳胜上,诗云)帅鼓铜锣一两敲,辕门里外列英豪。三军报罢平安喏,紧卷旗幡再不摇。某乃花面兽岳胜是也,官封帅府排军之职,佐于六郎哥哥麾下。不知哥哥今日为着边关上那些军情事务?天色黎明,早升营帐,某须索先去伺候咱。(杨景领卒子上,诗云)昨夜分明见父亲,休言梦里事非真。我今不报冤仇去,枉做英雄一世人。(岳胜见科,云)哥哥,今日为着甚事,升帐的恁早?(杨景云)兄弟,你却不知。俺夜来作其一梦,见我父亲同七郎兄弟来,在于灯下,挥着眼泪,亲劝俺说。元来我父亲被番兵困在两狼山虎口交牙峪,里无粮草,外无救兵,身撞李陵碑而死。其时我七郎兄弟,打出阵来求救,被潘仁美那奸贼,将兄弟绑在花标树上,攒箭射死。现今韩延寿将俺父亲骨殖,挂在幽州昊天寺塔尖上,每日轮一百个小军儿,每人射三箭,名曰百箭会。幽魂疼痛不过,分付俺亲率孟良,快去搭救他。俺想父亲受如此般苦楚,待不信来,怎么分分明明,有这等一个显梦?待要信来,真假未辨。因此早早升帐,请众兄弟与俺商议,作个行止。(岳胜云)您兄弟理会的。我袖传一课,此梦不虚。今日时当卓午,家中必然有人寄书信来,便知端的也。(杨景云)似此可怎了?令人门首觑者,看有甚么人来。(丑扮小军儿上,诗云)肉我吃斤半,酒我吃升半。听的去厮杀,唬得一身汗。自家是杨家府里一个小军儿,奉佘太君奶奶的命,着我前去瓦桥关上与六郎元帅寄一封家书去,可早来到门首也,令人报复去,说太君奶奶差一个小军儿,寄家书来了也。(卒子云)你则在这里,我报复去。(做报科,云)喏!报的元帅得知,有太君奶奶差着一个小军儿寄书来,在于门首。(杨景云)着他过来。(卒子云)着过去。(小军儿见科,云)元帅,俺太君奶奶,差我来寄一封书与元帅知道。(杨景做接书跪拆看科,云)嗨!元来是母亲的书也。说父亲、兄弟,托梦与他,一句句都和我做的梦象相合,有这等异事?小军儿赏你酒十瓶,羊肉二十斤。与我把定辕门,二十四个指挥使,但是来的,都放过来,则当住孟良一个,休着他过来者!(小军云)元帅,假似不放他过来,他打我呢!(杨景云)你也打他。(小军云)假似骂我呢?(杨景云)你也骂他。(小军云)假似咬我呢?(杨景云)胡说!(岳胜云)哥哥,你不要孟良过来,却是甚的主意?(杨景云)兄弟,你那里知道!我想孟良是个忄敞强的性儿,你使他去,他可不去,你不使他去,他可要去。某等他来时,我故意的着几句话恼激他,不怕他不和俺搭救父亲去也。(卒子云)我把着这辕门,看有甚么人来?(正末扮孟良上,云)某乃
孟良是也。奉哥哥的将令,使我巡绰边境去,平安无事。须索回哥哥话走一遭也呵。(唱)

【中吕】【粉蝶儿】这些时无处征伐,我去那界河边恰才巡罢,我做的一个个活捉生拿。涌彪躯,舒猿臂肝横胆乍。也不索将武艺盘咱,回头儿只看咱披挂。

【醉春风】比及你架上掇雕鞍,槽头牵战马。宣花斧钺手中担,觑敌军似耍,耍。万骑交驰,两军相见,咱手里半筹不纳。

(正末做见小军科,云)这厮在这里做甚么?(小军云)做甚么?在这里捉虱子哩。奉元帅的将令,着我把守辕门,不放人过去。(正末云)我要过去。(卒子拦科,云)不放不放。(孟良怒科,云)你敢道三声不放我过去么?(小军云)休说三声不放,我说一百二十声不放。(正末做打科)老爷、老爷休打,我放你过云罢。(正末见科,云)哥哥将令,着兄弟巡界河去,平安无事,回哥哥的话来。(杨景云)无甚事,你且回避者。(正末云)小军儿,元帅着你回避了也。(杨景云)着你回避。(正末云)着谁回避?(杨景云)着你回避。(正末云)着我回避?我不回避,不回避!你就这里杀了我,也不回避!(杨景云)岳家兄弟,你看这厮,他那里知道我心中的事也?(正末唱)

【红绣鞋】往常时无我处不喜欢说话,今日个见我来低着头无语嗟呀,有甚的机密事孟良也合知么?(杨景做与岳胜打耳喑科,云)他那里知道?(正末唱)-个将眼角觑,一个将脚尖蹋,好着我半合儿傒幸杀。(杨景云)孟良,我的勾当你试猜咱。(正末云)我猜着波。(杨景云)称猜着我便用你,你猜不着不用你,且回避。(正末唱)

【石榴花】莫不是大辽军马厮蹅踏?我与你火速的便去争杀。(杨景云)不是。(正末唱)莫不是王枢密搬弄着宋官家?我与你疾忙鞍马,便赴京华。(杨景云)也不是。(正末唱)莫不是佘太君有人相欺压?(杨景云)我的母亲,谁敢欺负他?(正末云)那厮是不敢也。(唱)则除是赵玄坛威力无加,才敢把虎头来料须来抹,我与你亲自把那贼徒拿。

【斗鹌鹑】哎,那厮须不是布雾的蚩尤,又不是飞天的夜叉。(杨景云)那厮见你手段高强,被他藏了躲了呢?(正末唱)那厮便藏在云中,躲在、躲在地下,我也翻过乾坤若见他。说那厮能变化,我呵喝一喝骨碌碌的海沸山崩,瞅一瞅赤力力的天摧地塌。(杨景云)孟良,你猜了半日,只是猜不着。你回避。(正末云)既是猜不着,我且回避。(正末出门见小军,云)兀那厮!你来这里做甚么?你快实说。你若不说,劈了你这颗狗头来,我则一斧!(小军云)适才元帅赏了我酒十瓶,羊肉二十斤,不争你劈了我这头,教我怎么吃?(正末云)快说!你若不说,我就一斧。(小军云)老爷不要燥暴就把斧头劈下来,待我说,我说。我是杨家府里小军儿,奉佘太君奶奶的命,着我寄一封书与元帅。道是梦中看见老令公,说与番兵交战,不想番兵将老令公困在两狼山虎口交牙峪,困的里无粮草,外无救军。有七郎打出阵来求救,不想被潘仁美将七郎绑在花标树上,攒箭射死。老令公不能得出,撞李陵碑身死。今被韩延寿将老令公尸首烧了,将骨殖挂在幽州昊天寺塔尖上。但是过来过往的人,有箭的射三箭,无箭的打三砖,名曰百药箭。(正末云)敢是百箭会?(小军云)你说的是。(正末云)眼见的哥哥召集众将商量,取那父亲骨殖去,是一件紧要的事,故瞒着我来。嗨!哥哥,我们二十四个指挥使,都是一般的兄弟,怎么偏心,只与他们计议,独独着我回避?我再过去,白破了哥哥咱。(见杨景科,云)哥哥,我猜着了也。(杨景云)你猜着甚的?(正末云)哥哥,你要搭救爹爹,抢回骨殖去,是么?(杨景云)谁道是俺奶奶来兄弟?既然你知道,他如今把我父亲的骨殖,挂在幽州昊天寺塔尖上,我待要替我父亲盗取这骨殖去,展转寻思,并无妙策。如之奈何?(正末云)哥哥,别的都去不得,只有您兄弟去得。(杨景云)兄弟,你若肯去,就是我的重生父母也!(正末云)您兄弟回避!(杨景云)只这一句儿,你就还将我来。兄弟,恁着你是怎么去?你说一遍咱。(正末唱)

【上小楼】恁着我这烧天火把,问甚么经文也那佛法?我大踏步踹入僧房,拿住和尚,揝定袈裟。我气性差,忿怒发,拖离禅榻,我敢滴溜扑将脑袋儿撺在殿阶直下。

【幺篇】胸脯上脚去蹬,面门上手去挝。恁着我这蘸金巨斧,乞抽扢叉,砍他鼻凹。问甚么恶菩萨,狠那吒,金刚答话,我直着释迦佛也整理不下。(岳胜云)兄弟到那里。小心在意者。(杨景云)兄弟既然要去,你可使甚么兵器,用甚么披挂?(正末唱)

【耍孩儿】则我这慌忙不用别兵甲,轻轻的将衣服来拽扎。觑着他千军万马只做癞虾蟆,施逞会莽撞拳法。我脊梁边稳把葫芦放,顽石上扌蚩扌蚩的将斧刃擦。但撞着无干罢,直杀的他似芟蒲刈苇,截瓠外瓜。(云)排军,我分付与你两桩儿勾当。(岳胜云)兄弟,可是那两桩儿?(正末唱)

【三煞】准挤着迎魂一首幡,安灵的几朵花,众儿郎都把那麻衣搭,紧拴将亡父驮丧马,哥也你牢背着亲爷的灰骨匣。孝名儿传天下,说甚的孟宗哭笋。袁孝拖笆。

(杨景云)兄弟也,咱到那幽州昊天寺,他那里有五百众上堂僧,出来的一个个都会轮枪弄棒,三门关的铁桶相似。怎生能勾开也?(正末云)哥哥,恁着你兄弟,不怕他不开。(唱)

【二煞】门环用手摇,门傒使脚蹅。则为那老令公骨殖浮屠挂。石攒来的柱础和泥掇,铜铸下的幡杆就地拔。那愁他四天王紧向山门把,我呵显出些扶碑的手段,举鼎的村沙。

(杨景云)兄弟,父亲的骨殖,在那幽州昊天寺塔尖儿上,怎生能勾下来?(正末云)哥哥,你放心者。(唱)

【煞尾】火轮左手拿,管心右手掐。我摇一摇撼两撼厮琅琅震动琉璃瓦,兀良我与你直推倒了这一座玲珑舍利塔。(下)

(杨景云)孟良去了也。兄弟,你与我镇守着三关。则今日接应孟良,取我父亲的骨殖走一遭去。(诗云)岳排军紧守营盘,孟火星谁敢当拦?众头领休离信地,杨六郎暗下三关。(同下)


第三折

(丑扮和尚上,诗云)我做和尚无尘垢,一生不会念经咒。听的看经便头疼,常在山下吃狗肉。小僧是这幽州昊天寺一个小和尚。有杨令公的骨殖在塔尖上挂着,每日轮一百个小军儿,每人射三箭,名曰百箭会。到晚夕取将下来,锁在这里面,则怕有人偷了去。天色晚了也,关上这三门者。(正末同杨景上,云)好大火也!兄弟也,咱走动些,走动些!(正末云)哥哥,咱和你走、走、走。(唱)

【正宫】【端正好】只一道火光飞,早四野烟云布,都出在我背上的这葫芦。火龙万队空中舞,明朗朗正照着那幽州路。

【滚绣球】烧的来无处居,满城中都痛哭,似伴着老令公灰骨,且休题官法如炉,也不索祭风台,也不索狼烟举,抵多少六丁神发怒,我则见通红了半壁天衢。恰便似汉张良烧断了连云栈,李老君推番炼药炉,这火也从无。

(杨景云)兄弟,可早来到这寺门首也,我是唤门咱。和尚开门来!(和尚云)不开门,不开门!(杨景云)你因何不开门?(和尚云)有布施便开门,没布施不开门。(正末唱)

【倘秀才】端的是好热闹也禅房寺宇,了得也山僧施主,可不道四大人天火最毒,只我个善知识,没贪图,待布施与你一千枝蜡烛。

(杨景云)和尚,我布施与你一千枝蜡烛。(和尚云)且慢者。一千枝蜡烛,一分银子一对,也该好些银子。我开开这门,放他入来。(做开门科)(正末入门做揪住和尚科,云)和尚!杨令公的骨殖在那里?(和尚云)小僧不知道(正末云)你怎生不知道?你说也!不说,我则一斧砍下你这头来。(和尚做看葫芦科,云)哦,可知你动不动的就要砍头,眼见的背上挂着那一个和尚的头哩。(正末云)你快说来,略迟些我砍下来也!(和尚云)你休砍我,等我说罢!杨令公骨殖,日间挂在塔尖上,教一百个小军儿,每人射他三箭。到晚间取将下来,装在一个小小匣儿,收藏方丈里面。专怕有贼来偷了去,做牌儿骰子儿耍子。兀那方丈中卓上的小匣儿,这不是杨令公的骨殖?(杨景云)莫不是假的么?(和尚云)你道假的?是狗骨头那!这骨殖都有件数,每件件有郎主朱笔记认的字迹在上。那一个敢假得?(杨景哭科,云)父亲,兀的不痛杀我也!(正末云)虽然有了骨殖,不知全也不全?待我再问他。和尚,这骨殖全也不全?(和尚云)我元说这骨殖是有件数的。我一件件数与你听者。(唱)

【滚绣球】你为甚的来便幺呼,只那杨令公骨殖儿有件数数,试听俺从头儿说与。这便是太阳骨八片头颅,这便是胸膛骨无肠肚,这便是肩帮骨有皮肤,这便是膝盖骨带腿脡全付,这便是脊梁骨和协肋连属。俺这里明明白白都交点,您那里件件桩桩亲接取,便可也留下纸领状无虚。

(正末云)你看这厮,且吃我一斧者。(和尚云)哎哟!(诗云)你头里叫门只不开,听的蜡烛放进来,骨殖桩桩都付与,又要砍我头来忒不该。(下)(正末云)哥哥,您收了这骨殖也。再放一把火,烧了这寺!哥哥,走、走、走。(唱)

【倘秀才】不甫能撞开了天关地户,跳出这龙潭虎窟。(云)哥哥小心者。(杨景云)兄弟也,走便走,你这般叫怎么。(正末唱)我则怕孟火星今番惹下火烛,疾快的,骤龙驹,紧走些儿路途。

【滚绣球】人奔似室火猪,马窜如尾火虎,哥也猛回头定睛儿偷觑,咱两个可正是凌烟阁上的人物。知道是和尚在钵盂在,知道是他受苦也俺受苦?这一场拚着不做,抵多少诸葛也那周瑜。畅好是焰腾腾博望烧屯计,不刺刺鏖兵赤壁图,不枉了费尽我工夫。

(云)哥哥,你将着父亲的骨殖,先上三关去,我在后面走着。倘有追兵来时,等我好敌住他。(杨景悲科,云)兄弟,想我父亲做了一世的虎将,这把骨殖,也还受了恁般苦楚,怎教我不痛杀了也,父亲也!(正末云)哥哥,走便走,你这般叫怎么?(杨景云)兄弟,我这一句儿,你也要还我哩。(正末唱)

【煞尾】你牢背着一匣儿骨殖疾归去,休绕着这千里关山放声哭。(杨景云)呀,后面喊声起,敢是追兵来了也!(正末云)哥哥你先走,等我敌住他。(唱)猛听的城边喊声举,早卷起足律律一阵黑尘土。多敢是韩延寿那厮紧追逐,恼了咱嘉州孟太仆。生咬定牙关自当住,那怕有十面军兵暗埋伏。且和他战个九千合来决胜负,也不是我杀人心忒狠毒,管教他便人亡马倒都做血糊突。若放了他一个儿抹的着回家路,哎,兀的不屈沉杀俺宣花也这柄蘸金斧。(下)

(杨景云)孟良兄弟,当住追兵去了也,俺将父亲的骨殖背着直至三关上去来。(诗云)父亲为国建功勋,谁知一命陷番国。今朝取得户骸去,速下三关报母亲。(下)


第四折

(外扮长老上,诗云)积水养鱼终不钓,深山放鹿愿长生。扫地恐伤蝼蚁命,为惜飞蛾纱罩灯。贫僧乃五台山兴国寺长老是也。我这寺里有五百众上堂僧,内有一个和尚姓杨。此人十八般武艺,无有不拈,无有不会,每日在后山打大虫耍子。今日无甚事,天色将晚也,且掩上三门者。(杨景上,云)某杨景,直到幽州,盗了父亲的骨殖,留兄弟孟良在后,当住追兵去了。我一人一骑,往五台山经过。天色已晚,难以前去,只得在寺中觅一宵宿。来到这三门首,我下的马来,推开三门,兀那和尚!有甚么干净的僧房,收拾一间,与我宿一夜,天明要早行也。(长老云)客官,这一间僧房可干净?(杨景云)我放下这骨殖咱。(长老云)敢问客官从那里来?(杨景云)我来处来。(长老云)你如今那里去?(杨景云)我去处去。(长老云)那里是你家乡?(杨景云)我没家乡。(长老云)你姓甚名谁?(杨景云)我没名姓。(长老云)兀那客官,怎这等硬头硬脑的?老僧不打紧,我有一个徒弟,他若来时,怎肯和你干罢也!(杨景云)他来时便敢怎的我?你自回避。父亲也,兀的不痛杀我也!(正末扮杨和尚上,云)洒家这醉了也。(唱)

【双调】【新水令】归来余醉未曾醒,但触着我这秃爷爷没些干净。(做听科,云)哦,恰像似有人哭哩。(唱)那哭的莫不是山中老树怪,潭底毒龙精?敢便待显圣通灵,只俺个道高的鬼神敬。

(杨景作哭科,云)父亲也,兀的不痛杀我也!(正末云)兀的不在那里哭哩?(唱)

【驻马听】那里每噎噎哽哽,搅乱俺这无是无非窗下僧。(杨景云)父亲也,痛杀我也!(正末唱)越哭的孤孤另另,莫不是着枪着箭的败残兵?我靠三门倚定壁儿听,从双肩手抵着牙儿定。似这等沸腾腾,可甚么绿阴满地禅房静?

(正末见长老科)(长老云)徒弟,你来了也。适才靠晚间,有个客官,一人一骑,来到俺寺中借宿。我问他,他不肯说实话,他如今在这房里,你去问他咱。(正末云)师父,你回方丈中歇息,我自问他去。(长老云)正是闭门不管窗前月,一任梅花自主张。(下)(正末见科,云)官客问讯!(杨景云)好一个莽和尚也。(正末云)客宫,恰才烦恼的是你来?(杨景云)是我来。(正末云)你为甚么这等烦恼?(杨景云)和尚,我心中有事。(正末云)我试猜你这烦恼咱。(杨景云)和尚,你是猜我这烦恼咱。(正末唱)

【步步娇】只你个负屈含冤的也合通名姓,莫不是远探你那爹娘的病?(杨景云)不是。(正末唱)莫不是你犯下些违条罪不轻?(杨景云)我有甚么罪犯?(正末唱)莫不是打担推车撞着贼兵?(杨景云)便有贼兵呵,量他到的那里?(正末唱)我连问道你两三声,怎没半句儿将咱来答应?

(云)兀那客官!我问着你,不肯说老实话,俺这里人利害也。(杨景云)你这里人利害便怎么?(正末唱)

【雁儿落】俺这里便骂了人也谁敢应?(杨景云)敢打人么?(正末唱)俺这里便打了人也无争竞。(杨景云)敢劫人么?(正末唱)俺这里便劫了人也没罪名。(杨景云)敢杀了么?(正末唱)俺这里便杀了人也不偿命。

(杨景云)你说便这等说,我是不信。(正末云)你不信时试闻咱。(唱)

【水仙子】现如今火烧人肉喷鼻腥,(杨景云)哎,好和尚,可不道为惜飞蛾纱罩灯哩!(正末唱)俺几曾道为惜飞蛾纱罩灯?(做合手科,云)阿弥陀佛!世间万物,不死不生。(唱)若不杀生呵,有甚么轮回证?这便是咱念阿弥超度的经。(杨景云)想你也不是个从幼儿出家的。(正末唱)对客官细说分明,我也曾杀的番军怕,几曾有个信士请,直到中年才落发为僧。(杨景云)兀那和尚!我也不瞒你,我是大宋国的人。(正末云)客官,你既是大宋国人,曾认的那一家人家么?(杨景云)是谁家?(正末云)他家里有个使金刀的。(唱)

【雁儿落】他叫做杨令公手段能,(杨景惊科,云)他怎么知道俺父亲哩?兀那和尚!那杨令公有几个孩儿?(正末唱)他有那七个孩儿都也心肠硬。(杨景云)他母亲是谁?(正末唱)他母亲是佘太君,敕赐的清风楼无邪佞。

(杨景云)他弟兄每可都有哩。(正末唱)

【得胜令】呀!他兄弟每多死少波生。(杨景云)你敢是他家里人么?(正末唱)只我在这五台呵又为僧(杨景云)哦,你元来是杨五郎!你兄弟还有那个在么?(正末唱)有杨六使在三关上,(杨景云)你可认的他哩?(正末云)他是我的兄弟,怎不认的?(唱)和俺一爷娘亲弟兄。(杨景云)哥哥,你今日怎就不认得我杨景也?(正末做认科)(唱)休惊,这会合真侥幸!(云)兄弟,闻的你镇守瓦桥关上,怎到得这里?(杨景云)哥哥,您兄弟到幽州昊天寺,取俺父亲的骨殖来了也。(正末做悲科)(唱)伤也么情,枉把这幽魂陷虏城。(净扮韩延寿上,诗云)我做将军快敌头,不吃干粮则吃肉。你道是敢战官军沙塞子,怎知我是畏刀避箭韩延寿。某韩延寿是也。叵寸奈杨六儿无礼,将他令公骨殖,偷盗去了。我领着番兵,连夜追赶。原来杨六儿将着骨殖,前面先去,留下孟良,在后当住。我如今别着大兵,与孟良厮杀,自己挑选了这五千精兵,抄上前来,明明望见杨六儿,走到五台山下,怎么就不见了?一定躲在这寺里!大小番兵,围了这寺者。兀那寺里和尚,快献出杨六儿来!若不献出来,休想满寺和尚,一个得活!(做呐喊打门科)(杨景云)哥哥,兀的不是番兵来了也?(正末云)兄弟不要慌,我出去与他打话。我开了这三门。(做见科)(韩延寿云)兀那和尚!您这寺里有杨六儿么?献将出来便罢。若不献出来呵,将你满寺和尚的头,都似西瓜切将下来,一个也不留还你。(正末云)兀那将军!果然有个杨六儿,被我先拿住了,绑缚在这寺里。俺出家的人,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休把这许多枪刀,吓杀了俺老师父。您去了兵器,下了马,我拿杨六儿与你去请功受赏,好不自在哩。(韩延寿云)我依着你,就去了这刀枪,脱了这铠甲,我下了这马。和尚,杨六儿在那里?快献出来。(正末云)将军,你忙怎的?且跟将我入这三门来,且关上这门。(韩延寿云)你为甚么关上门?(正末云)我是小心的,还怕走了杨六儿?(韩延寿云)杨六儿走不出,我也走不去。关的是,关的是!(正末做打净科,云)量你这厮走到那里去?(韩延寿云)呀,这和尚不老实,你只好关门杀屎棋,怎么也要打我?(正末唱)

【川拨棹】这厮待放懞挣,早拨起咱无明火不邓邓。损坏众生,扑杀苍蝇,准待要鹊巢灌顶,来、来、来,俺与你打几合斗输赢。

(韩延寿云)这和尚倒来撒的,那三门又关了。我可往那里出去。(正末唱)

【七弟兄】把这厮带鞋可搭的揝定,先摔你个满天星。休怪俺出家人没的这慈悲性,怒轰轰恶向胆边生,兀良只要你偿还那令公爹爹命。

(正末做跌打科,云)打死这厮,才雪的我恨也!(唱)

【梅花酒】呀,打的他就地挺,谁着你恼了天丁?也不用天兵,就待劈碎你这天灵。磕擦的怪眼睁,掿双拳打不停,飕飕的雨点倾,直打的应心疼。非是咱不修行,见仇人分外明。若不打死您泼残生,这冤恨几时平!(韩延寿云)好打,好打!你且说个名姓与我知道,敢这等无礼!(正末唱)哎,你个韩延寿早噤声,还问甚姓和名?

(正末做拿韩延寿科)(唱)

【喜江南】呀,则我这杀人和尚灭门僧,便铁金刚也劝不的肯容情。俺兄弟正六郎杨景镇边庭(带云)韩延寿!(唱)也不则你兵临在颈,再休想五千人放半个得回营。

(云)兄弟,我打死了番将韩延寿也!(杨景云)哥哥,将韩延寿枭下首级,剜出心肝,在父亲骨殖前。先祭献了。就在这五台山寺里,做七昼夜好事,超度俺父亲和兄弟,早升天界也。(外扮寇莱公冲上,云)老夫莱国公寇准是也。奉圣人的命,并八大王令旨,直至瓦桥关,迎取已故护国大将军杨继业并杨延嗣的骨殖,归葬祖茔。有孟良杀退番兵,报说杨景还在五台山上兴国寺,做七昼夜的大道场,超度亡魂。老夫就带着孟良,不辞星夜。来,可早到五台山也!(做见科,云)兀那杨景!老夫奉圣人的命,特来到此。问你取的杨令公并七郎骨殖安在?(杨景云)大人。我父亲并七郎骨殖都有了,现在此处追荐哩。(寇莱公云)既然有了,杨景同杨朗望阙跪者,听圣人的命。(词云)大宋朝纂承鸿业。选良将镇守边疆。杨令公功劳最大,父与子保驾勤王。潘仁美贼臣奸计,陷忠良不得还乡。李陵碑汝父撞死,连七郎并命身亡。百箭会幽魂托梦,盗骨殖多亏孟良。杨延景全忠全孝,舍性命苦战沙场。遣敕使远来迎接,赐黄金高筑坟堂。还盖庙千秋祭享,保山河万代隆昌。(众谢恩科)

题目瓦桥关令公显神

正名昊天塔孟良盗骨

金陵城外晚萧萧,伊轧舟行过断桥。两岸柝声敲夜月,一江帆影弄秋潮。

山川形势通三楚,裙屐风流忆六朝。虎踞龙蟠名胜地,放怀我欲访渔樵。

栖鸟夜不眠,肃肃翻金井。五更霜月昏,不见双桐影。

石砌苔初合,柴门手自开。
日催开影转,风递竹声来。
蟹眼翻茶鼎,鹅儿滟酒杯。
不须忧岁计,魁芋已新栽。
三通鼓罢,长老升堂。
两班问信,侍者烧香。
未曾启口,各各举扬。
道从信入,信能主张。
以长就短,以短从长。
有客云外至,设供饱枯肠。
恢恢有馀刃,别有好商量。
暗中信手才拈得,赢得呵呵笑一场。

云气晓苍茫,秋深草木黄。霓旌下南浦,云是楚襄王。

是处栽花,遍园林、寻常蹈袭。尽岁月、留枝养叶,蹈疏删密。

骚客徒夸英正落,人间岂有花能实。看如今、两树占秋芳,成花国。

十日坐,旃檀席。五夜对,琼瑶壁。更红情不艳,白光如拭。

浸玉寒泉明夜雪,助妆金盏酣朝日。是臣髡、饮酒最欢时,甘千石。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