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你打探问去剡中的道路,你举手示意遥指东南方的越地。
乘船由扬州而南下,长长的流水一直通向会稽。
溪水清澈,掩映着丛丛绿竹,水明净如镜,映着荷花的倒影,传出阵阵清香。
与君辞别前往天姥,抖尽石尘我将高卧于秋日的霜露之中。
借问你去剡中的道路如何走?你指着东南方向说:那就是越乡。
从广陵乘舟去,水路去到会稽长又长。
溪边竹色翠绿,池塘荷花宛如镜中飘香。
辞君以后我去天姥山,拂净崖石卧秋霜。
诗的前二句,交待诗人的去向。但作者避免平铺直叙,用“借问”故作跌宕,引出所要行经的路线;下面用一“指”字,回应上文;同时,一“问”一“指”两个举动,又令人想到行者和送者将要分手时的情状,增强形象感。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两句进一步补充离别和要去的地点,并借“舟”、“水”二字点明诗人乃由水路进发,从而自然引出下面两句舟行所特有的景象。翠竹本生于岸边,却说“溪下绿”,显见这是水中倒影;荷花原生予水中,却说“镜中香”,令人于形象的比喻中悟出真象。这里,前句巧妙地衬托出溪水之清,后句突出地渲染了水面之静。水静而且清,伴以飘香的荷花,泛绿的翠竹,活画出了江南水乡所独具的特色。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辞君"正面点出别离,与诗题关合;“天姥”乃越东灵秀之山,号称奇绝。从“剡中”,到“越乡”,到“会稽”,再到“天姥”,同一地区的不同名称被诗人连续使用,表面看来,似有重复繁杂之弊,但实际上,不仅每一名称的出现都有其不可取代的意义,而且还从侧面衬托出了诗人初入越东前那种向往、盼望的急切心情。在诗人想来,到了天姥山以后,仰卧于巨石之上,受着洁白的秋霜的沐浴,是何等的舒畅。
这首别离诗别辟蹊径,新人耳目。诗中只以“辞君”见出别离,其余笔墨都用来铺叙诗人的行程和沿途的景色,最后一句,更将想象中事如实写来,充分展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的一片童心。
相传,李白在唐开元12年出蜀远游,两年后便从广陵到剡中,在开元14年写了《别储邕之剡中》。后来,他又第二次和第三次入剡中而游。李白漫游各地,也总以剡中风光作比,上画的是李白游剡溪时的美丽情景。
浊水难攀清路尘,偶曾先后掌丝纶。归来久侍茵凭旧,至后初逢梅柳新。
湖水攲斜应有意,春光漏泄不无因。绛帷幸许天荒破,日日当为问道人。
拒霜花傍石阑干,家有青毡坐不寒。闻道宜城新酿熟,应知不厌客频看。
曾梦乘槎泛银潢,不遇张骞遇东方。为言神仙事渺茫,仙府不在白云乡。
丹台幻作神珍阁,蓬岛飞来双笔堂。鹤车千乘集云轴,玉尘万斛纷雪香。
是中仙翁永难老,尝侍香案近玉皇。归来手握山水印,傲睨羲昊轻轩裳。
新诗醉墨美无度,奄有元白兼钟王。身在岩壑心廊庙,丝鬓垂颔颜苍苍。
与公同时一辈人,半随蒲荻零秋霜。元老崔嵬独山立,岁寒不改雪中篁。
九月十五夜未艾,长庚伴月光煌煌。台星寿星合为一,今夕何夕见此祥。
翠娥满引九仙酝,菊英入盏宫样黄。珠明玉润陪笑粲,起舞珰佩鸣丁当。
李蹊森森密无缝,佳句往往溢诗囊。我于门阑最晚出,瓣香致祷意则长。
如闻郡国事方殷,须起老手为平章。待教卫武了相业,方许潞公归洛阳。
九州遍历客行程,满目江山百卉荣。天地尽从人事好,岁时不觉春王正。
家家柏酒辞寒腊,处处笙歌庆治平。万里承恩归海国,偕朋联咏过韶城。
鸡鸣欲晓惊行路,回首思量却再来。两两三三皆省觉,一人独上妙高台。
竹帘仍捲海涛春,竟夕低徊独怆神。风殿泠泠金磬静,月楼漠漠翠烟新。
壁悬旧拂閒栖鸽,架积遗书暗锁尘。此地从来称法窟,到来谁不慕天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