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不知 一作:不曾)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与注释

注释
闺怨少妇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

赏析

  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未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创作背景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猜你喜欢
我笑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逢。欢情尽逐晓云空。愁损舞鸾歌凤。
牛女而今笑我,七年独卧西风。西风还解过江东。为报佳期入梦。
遥夜何漫漫,空歌白石烂。
宁戚未匡齐,陈平终佐汉。
欃枪扫河洛,直割鸿沟半。
历数平未迁,云雷屡多难。
天人秉旄钺,虎竹光藩翰。
侍笔黄金台,传觞青玉案。
不因秋风起,自有思归叹。
主将动谗疑,王师忽离叛。
自来白沙上,鼓噪丹阳岸。
宾御如浮云,从风各消散。
舟中指可掬,城上骸争爂。
草草出近关,行行昧前算。
南奔剧星火,北寇无涯畔。
顾乏七宝鞭,留连道傍玩。
太白夜食昴,长虹日中贯。
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
感遇明主恩,颇高祖逖言。
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

肯随世事事夸毗,得得来寻霜雪枝。苕曲新添渔隐话,陵阳别论派家诗。

卜邻已喜同王翰,到处犹能说项斯。不是晚来投社去,杖藜兀兀欲何之。

礼乐重开气象新,可堪词客转思莼。先王信有神明策,此日能无老大臣。

水溢河渠劳饷馈,兵荒陇亩泣烟尘。安危早慰苍生望,万顷芦花卧钓纶。

君卿素所昧,密竟宛相向。醉酒似马周,读书薄刘向。

时人固不识,古志益肮脏。试睹同游子,磈礧尽英行。

迢迢黄姑星,临河发光耀。织女扬熹微,脉脉如相炤。

被以缠绵情,指彼佳期妙。高居无通理,下士纷疑料。

鉴貌以测真,悱然贻姗笑。

中岁探至道,颇欲齐得丧。偶然遇逆境,又尔起诸妄。

贤哉陈夫子,胸次甚夷旷。警我以微言,恐我犹事障。

嗟我与夫子,少长异州党。倾盖逆旅中,谈笑便抵掌。

谁言江浙远,嗜好无异尚。我虽谬涉世,途穷理归鞅。

而君方朝天,高论献忠谠。赠君秋兔毫,聊以代杯盎。

勿云管城子,未有食肉相。当知中书君,日侍九天上。

若翁文理领南中,朱鸟回光照胆红。世事水流馀故步,名驹汗血更追风。

已凭禹鼎销魑魅,好向龙编树椅桐。瞻代只今多霈泽,百年忠孝莫匆匆。

信是苍厓画作仙,等閒幻出小罗天。太师铁画家藏旧,云黯烟昏四十年。

中阁犹追旧寺名,淩虚阑槛拂云平。烟迷勾漏烧丹灶,雨杂尚书旧履声。

泉水几年明鉴曲,圳田一日布□枰。却收谢客寻山屐,且共禅师语此生。

寂寞空山,飘零大树。当年相国曾游处。我来圮上手频招,犹望英雄人物再停棹。

废院观泉,荒祠听雨。独深凭吊和谁语。海田变易任风潮,且喜重还仆射旧时桥。

丰城孤剑短,触目不胜愁。斥卤黄沙地,寒风白鹭洲。

野泉寒漱玉,海气静浮鸥。百里宵征早,黄昏到搭楼。

黄昏不语不知行,鼻似烟窗耳似铛。
独把象牙梳插鬓,昆仑山上月初明。
觅得黄骝鞁绣鞍,善和坊里取端端。
扬州近日浑成差,一朵能行白牡丹。
游子出咸京,巴山万里程。白云连鸟道,青壁遰猿声。
雨雪经泥坂,烟花望锦城。工文人共许,应纪蜀中行。
青云贵戚玉麟儿,曾逐銮车入紫闱。
王母窗前窥面日,太真膝上画眉时。
沧溟六阔龙何在,华表秋深鹤未归。
三尺焦桐千古意,黄金谁与铸锺期。

润泉汩汩如鸣琴,疏林隔竹啼幽禽。樵踪细入松阴里,一滃寒绿侵衣襟。

竹烟苍苍洗新雨,岩花瑟瑟吹微阴。山中秋色正潇洒,入耳半是笙簧音。

初阳一片射林隙,照见匹练悬高岑。湿烟满地飞不去,空翠濛濛落如雨。

槐花风里送微凉,梧叶声中忘残暑。老僧肃客具茗碗,采得新旗活火煮。

全身似入清凉国,欲觅归途复延伫。

独立闲庭忆玉人,露桃花下月如银。
人间纵有伤心事,不及泉台半夜春。
睡觉春山懒更添,起来余恨锁眉尖。
料应春事关心曲,怕见杨花不卷帘。
颍人间欲问郴人,卫飒如何似寇恂。
只恐当时遮道者,不应皆是惜留人。
至音不可收,今人滞形器。
欲知古乐心,山中此声是。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