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春半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春光已匆匆过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将要逝去。整日斜倚栏杆,徘徊眺望,伤春逝去的愁怨,袭上心头,天也无法帮助摆脱。
风和日暖,在这么好的春光,独自倚靠斜栏旁,还不如那双双对对的莺愁。院里落满了残花,垂下幕帘呆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芳草漫漫到天边,思恋的人远在天边处,令人悲肠欲断。
注释
谒金门: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双调,仄韵四十五字。代表作有冯延巳的《谒金门·风乍起》李好古的《谒金门·花过雨》等。
春已半:化用李煜《清平乐》中:“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此情无限:即春愁无限。
十二阑干:指十二曲栏杆。语出李商隐《碧城三首》中的“碧城十二曲阑干”。
输与:比不上、还不如。
芳草:在古代诗词中,多象征所思念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写春愁闺怨的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抒发因所嫁非偶尔婚后日日思念意中人却无法相见的痛苦之情。开端两句:“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通过女主人公的视觉和对暮春景象的感受,道出了她的无限伤感之情。“此情”究竟指的是什么?这里并未明说,从词的下文及作者婚事不遂意来看,是思佳偶不得,精神孤独苦闷;是惜春伤怀,叹年华消逝。“无限”二字,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作者此时忧郁心情的浓重,大好春色处处都触发她的忧思;二是表明作者的隐忧永无消除之日,有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势。

  接着,作者用行为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她的愁绪:“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古词曾有“倚遍阑干十二楼”之句与此近似。此句写女主人公愁怀难遣、百无聊赖、无所栖息的情态。“遍”字,写出呆留时间之长。“闲”字,看来显得轻松,实则用意深重,这正表现了作者终日无逅、时时被愁情困锁不得稍脱的心境。她因无法排遣愁绪,只得发出“愁来天不管”的怨恨。此句写得新颖奇特,天,本无知觉,无感情,不管人事。而她却责怪天不管她的忧愁,这是因忧伤至极而发出的怨恨,是自哀自怜的绝望心声。

  剥削阶级社会女子不能自主自己的婚事,常常怨天尤人。《诗·鄘风·柏舟》的“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写的是一个女子爱上一个青年,她的母亲却强迫她给另一个人,她誓死不肯,呼娘唤天,希望能谅察她的心。朱淑真心中虽也有恋人,但她却不能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得不嫁给一个庸俗之徒,故她痛苦的感情比《柏舟》中那个女子更强烈、更深沉。

  过片,具体写对自然景物的感喟:“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愁愁。”大好春光,风和日暖,本应为成双佳人享受,可是自己因孤寂忧伤而无心赏玩,全都白白地送给了莺愁,这既表现出对莺愁的羡妒,又反映了现实的残酷无情。说得何等凄苦!莺莺、愁愁,双字叠用,并非是为了凑成双数,而是暗示它们成双成对,以反衬自己单身只影,人不如鸟,委婉曲折地表现孤栖之情,含蓄而深邃。作者在诗集《恨春五首》之二里写道:“莺莺愁愁休相笑,试与单栖各自知!”造语虽异,立意却同。

  末两句进一步表现作者的情思:“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它不但与开头两句相照应,而且隐曲地透露了她愁怨的根源。她在诗中说:“故人何处草空碧,撩乱寸心天一涯。”(《暮春有感》)“断肠芳草连天碧,春不归来梦不通。”(《晚春有感》)由相比可知,她所思念的人在漫天芳草的远方,相思而又不得相聚,故为之“断肠”。全词至此结束,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情思缱绻,荡气回肠,在读者脑海里留下一个凝眸远方、忧伤不能自已的思妇形象。这与晏殊的“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李清照的“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词意相同,但朱淑真写得隐晦,而晏、李说得明朗,敢直言“意中人”、“人何处”,这是因为晏殊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李清照思念丈夫人情所不能非议,故他们没有顾忌。而朱淑真婚后思念情人则被视为非法,故难以明言。

创作背景

  朱淑是中国宋代著名女词人,与李清照“差堪比肩”,并称“词坛双壁”。其虽家世显赫,婚姻却十分不幸,这首词正是由于自己的婚姻的不幸,所嫁非偶,日夜思念自己的意中人所写。
朱淑真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猜你喜欢

卒岁愔愔无地雪,三首新诗报明发。使君近作采石游,胜践传闻惊久缺。

亢阳便有欲雪意,和气先期振岩穴。想见旌旗锦绣张,如从元君朝北阙。

后携一老何奇哉,朱颜鹤发超尘埃。噭呼江上来席上,迤逦万古随云开。

骑鲸仙人不敢避,玉镜台郎俄复回。分明月下遇赏叹,将军新自天边来。

逡巡落笔轰春雷,落花乱点荒池台。沈埋蓁莽见一旦,名高此地真当才。

从来不许说前辈,寄声鱼鸟休惊猜。直疑乘槎叩月窟,又若登临望天台。

酒行已彻更须酌,醉倒宁辞无算杯。卓然一段极则事,遣我击节因谁催。

开尊拟对菊花黄。舞伊凉。掺渔阳。更有风流,妓女胜徐娘。只道难逢开口笑,争驰逐,利名场。玉山蓝水两茫茫。采幽香。泛清觞。橙橘堆盘,犹恨未经霜。底事□□堪喜处,丰年最,冠江乡。

罨画楼台著色山,雨馀濯锦未全乾。游船醉眼迷歌舞,不似閒人静处看。

梁山感杞妻,恸哭为之倾。
金石忽暂开,都由激深情。
东海有勇妇,何惭苏子卿。
学剑越处子,超然若流星。
损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
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
十步两躩跃,三呼一交兵。
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藏行。
豁此伉俪愤,粲然大义明。
北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
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
名在列女籍,竹帛已光荣。
淳于免诏狱,汉主为缇萦。
津妾一棹歌,脱父于严刑。
十子若不肖,不如一女英。
豫让斩空衣,有心竟无成。
要离杀庆忌,壮夫所素轻。
妻子亦何辜,焚之买虚声。
岂如东海妇,事立独扬名。

峭石惊矶横浦口,朔风半夜蛟龙吼。一枕波涛万里心,江水客愁谁浅深。

海上忘机是白鸥,暂来非为稻梁谋。乘风又作沧浪别,怊怅居人浪得愁。

春雨怯单衣。春梦灯知。春痕憔悴到眉姿。只道寒深耽病久,讳说相思。

斜日下罘罳。莺语迷离。碧阑干外记逢伊。笑撚桃花佯不觉,泥立移时。

越艳吴姿总一般,娇莺之外孰相干。虽同交甫江边见,不似刘郎洞里看。

未必解争春帝宠,却应同笑月娥寒。阿谁能伴诗人醉,不惜红绡与万端。

山间昨夜雪三尺,晓云如拭天无痕。怪得清声满人世,石林冻竹风翻翻。

叶长钏动。数朵参差窥石缝。微雨吹檐。墨气花香共一帘。

同心并蒂。小印鸳鸯红压气。秋水池台。不放纤尘上纸来。

喜君近疾已平安,楮帐绵衾且避寒。饭颗任嘲诗骨瘦,糟丘能遣客怀宽。

天街钟动朝初罢,海国书回岁又残。忽讶衰翁不相问,北风吹雪正漫漫。

大道刚明孰肯闲,拳拳心志尚遗冠。饭蔬饮水时行乐,定礼删诗国建桓。

终身恋阙存忠厚,薄味供先表蹇寒。鸿钧幸得循清运,馀烈凭人仔细看。

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
暖日晴云知次第,东风不用更相催。

水荒子,日日悲歌向城市。辞危调苦不忍闻,妻孥散尽馀一身。

城中米贵丐者众,崎岖一饱经千门。城中昔食城外米,城外人今食城里。

耕者渐少田渐荒,政恐明年不如此。水荒子,行歌乞食良不恶,犹胜弄兵狱中死。

一片相思木,声含古塞秋。
琵琶是谁制,长拨别离愁。

华夷今代壹,畿甸上京遥。游豫循常度,恬熙属累朝。

六飞龙夹日,独角豸昂霄。御史箴何忝,贤臣颂早超。

咨诹新境俗,观采众风谣。文用弥邦典,忠惟振宪条。

执徐当景运,仲吕浸炎歊。愠解民心结,烦除圣念焦。

雨工趋汛扫,市令薄征徭。大口欢移跸,庸关肃卫刁。

缙云峰立晓,芗月水涵宵。徼道臣臣俊,清尘骑骑骁。

豹貙严御靮,驼象妥銮镳。仪仗真如画,车徒不敢嚣。

侏言来部落,皮币贽荒要。岳牧恭迎舜,封人愿祝尧。

六宫程缓缓,列寺思飘飘。丝袅双行鞚,璆鸣杂佩瑶。

宝钿榆荚小,锦罽草花娇。绣袄珠鞲络,香鬟玉步摇。

婕妤辞并载,王母会频邀。拾翠深沙岭,梯虹复涧桥。

天长躔北日,斗近建南杓。珍味高陀鼠,丹馨散地椒。

庐儿分逐兔,土屋竞停雕。白貉衣温座,黄羊酪冻瓢。

桓城金合沓,滦阙紫嶕峣。社稷尊王统,山河固庙祧。

明明神爽降,秩秩礼文饶。宠遂光幽朔,畋同阅狝苗。

蹛林酺已举,款塞福皆徼。棕殿三呼岁,枫墀九奏箫。

祝融回酷暑,少昊戒灵飙。旧制先回軷,良辰次起轺。

谢恩多帝胄,纪实得台僚。至治音俱雅,于皇德孔昭。

相如惭禅议,谋父感祈招。蕞尔蕲兴祲,纷然颖煽妖。

漕输横蜃鳄,衡祀阙膋萧。边警初传箭,军容半珥貂。

荐添烽堠迫,有甚火云骄。衮服中垂拱,微垣外寂寥。

几多遗鹤发,曾共望鸡翘。二洛遄通晋,三韩复入辽。

不无双国士,正赖一嫖姚。求剑舟难刻,更弦瑟好调。

扶颠须砥柱,拨乱岂刍荛。戎幕辞巢父,诗坛老伍乔。

式瞻阿阁凤,驯止泮林鸮。并论公殊迹,吾知迈董鼌。

按鸾笙,催羯鼓。片片梁尘,散作霓裳谱。毕竟清音何处度。

满院杨花,寻遍春归路。

听筝堂,飞雪舞。嚼羽含商,愿也何曾误。只怕步虚留不住。

一雨三声,吹上群仙府。

唐虞有赓歌,言志始为诗。浑噩元化里,包匦理无遗。

饮食以为质,采色安所施。有娀既以衰,文质将析离。

周《雅》启其钥,楚《骚》荡其涯。役精实有物,云表发高思。

苏李缀遗响,齐梁多芜辞。卓哉栗里子,清真乃得之。

杜陵忠厚人,情深文亦奇。奈何李供奉,独赏谢玄晖?

一先虽自喜,百战亦须穷。狡兔有三窟,连鸡无两雄。

霸成秦陌广,骑去楚营空。老子无知解,颓然醉颊红。

独有庾关早,从来不识春。谁言云外影,堪寄陇头人。

逸士多相见,孤僧少所亲。落花时又到,珍重百年身。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