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说:“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此词深得其中之昧。处处说燕,而终篇无一燕字。说它写得不像,却很像;说它像,却又不太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取其神而不袭其貌。词人主要通过烘托、陪衬等方法,迂回曲折地描写燕子所处的环境,燕子的声音、动作和小态;同时还借助了明喻和暗喻等手法。词的起首二句先写环境,后写声音。庭院深深,杨柳阴浓,渲染了庭院的深邃静。在这寂静的环境中,唯有双双紫燕,终日呢喃,神态上这就突出了词中的主小。不径说燕子,仅以“呢喃”二字,从声音上勾画出它的特点,接着后面两句,也以同样的结构,先写环境,后写动作,只是词人的眼先已庭院移到池塘。
一池春水,雨后新涨,碧波荡漾,境极美矣。此时忽有双双燕子,掠水而过。这是以环境之静,烘托燕子之动,动静相宜,便产生优美的情趣。“蹴水忙”三字,可谓得燕子之神。一只燕子刚从水面上点了一下,飞了过去,紧接着又一只燕子从水面上点了一下,飞了过去……飞燕踏水,前后相续,活生生的一幅飞燕闹春图呈现于眼前。虽不言燕,而生动的燕子形象已入读者眼帘了。
过片二句,通过环境的渲染、烘托,又进一步运用明喻或暗喻摹拟燕子的形象。用比喻亦不易,“小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摹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见张炎《词源》论咏物),其妙亦在似与不似之间。“萍散漫”,承上片“池塘”而来。池塘上浮萍点点,逐水飘流,映衬了空中的飞燕。“絮飘飏”承起句“柳阴”而来。既云有阴阴杨柳,自有柳絮飘飏,于中也自然地点出时当絮飞花落的暮春,与《武林旧事》所说的“三月初十日”恰相符合。柳絮在风中飘扬,烘托出燕子在天空飞翔的姿态。其小态轻盈,情韵杳眇,悠然可想。而着一“狂”字,回味无穷。
结尾二句,是全篇的警策,犹如画龙点睛,全篇因之警动。暮春时节,落红阵阵,有的飘在岸上,有的落入水中,惹人怜惜。词人说:“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写燕子惜花,同时也将人之怜香惜艳的心情反映出来。“落花都上燕巢泥”,是李清照(一作周邦彦)《浣溪沙》中的句子。李清照早于曾觌,曾词人之根可能出于李词。然李词所的只是燕子衔泥筑巢的结果,而曾词则刻画其过程,形象更为生动,情感更加浓厚。同时,下句的“归”字与上句的“去”字,相互呼应,落花逐水而流,而多情的燕子却把它一口一口衔回画梁,筑成芳巢。这就赋予燕子以大雅不俗的性格,实际上也映射出词人自己的“心影”。这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七记载,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三月初十,宋孝宗陪太上皇宋高宗,至后苑赏花,“回至清妍亭看茶蘼,就登御舟,绕堤闲游。倚阑闲看,适有双燕掠水飞过,传旨令曾觌赋之,遂进《阮郎归》。”可见这是奉旨填词。
白石青溪波作镜,翩翩自照惊鸿影。本来此事不干卿,偏扰波澜生古井。
使君五马从天来,八闽张罗纲贤才。何图满载珊瑚后,还有西施纲载回。
西施一舸轻波软,原是官船当娃馆。玉女青矑隔版窥,径就郎怀歌婉转。
婉转偎郎倚郎坐,不道鲁男真不可。此时忍后未能禁,此夕消魂便真个。
门前乌桕天将曙,搴帷重对双星诉。君看银潢一道斜,小星竟向鹊桥渡。
鹊桥一渡太匆匆,割臂盟寒忍负侬。不愿邮亭才一夕,宁将歌曲换三公。
纷纷礼法言如雨,风语华言相诖误。欲乞春阴巧护花,缘章宁向东皇诉。
略言臣到庚宗宿,大堤花艳惊人目。为求簉室梦泉丘,敢挈阿娇贮金屋。
弹章自劾满朝惊,竟以风流微罪行。如何铁石心肠者,偏对梨涡忽有情?
雅娘传语鸩媒妒,侬家世世横塘住。相当应嫁弄潮儿,不然便逐浮梁贾。
张罗得为虽有缘,将珠抵鹊宁非误?祸水真成薄命人,微瑕究惜《闲情赋》。
刚说高飞变凤凰,无端打散惊鸳鸯。金钗敲断都由我,团扇遮羞怕见郎。
永丰坊柳丝丝缘,抛却一官剩双宿。莫将破甑屡回头,且唱同舟定情曲。
多君省春野,逢我遇仙宫。共宿临川寺,徘徊及夜中。
弦歌兴汉邑,恭俭即邠风。更听忧时论,何惭底柱功。
宫树沉沉锁玉扉,东风犹是度罗帏。此身不及春来燕,又向披香殿里飞。
长相思,□一方。仰天望明月,流泪何浪浪。西方白帝金为质,赐我瞳人外如漆。
酸心烈烈不可支,火起灵台铸成液。为君洒向别时衣,一弹双指如星飞。
为君写作加餐字,千载光辉犹不死。古来结交须黄金,眼中流出交更深。
斑斑痕迹明镜小,镜中照我相思心。明珠只买蛾眉女,空使□人泪如雨。
山形叠叠掩禅关,长薄萧森落照间。天女欲誇新结束,都将翠藻簇烟鬟。
令君剖剧久推贤,人谓贤如百里天。最绩已优恩已洽,讼堂无事日鸣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