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奋力地鞭马独自冲出去,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注释
方山子:即陈慥,字季常。
光、黄:光州、黄州,两州连界。光州州治在今河南潢川县。黄州,今湖北黄冈。
隐人:隐士。
朱家、郭解:西汉时著名游侠,见《史记·游侠列传》。
.闾里:乡里。
侠:侠义之士。
宗之:崇拜他,以他为首。宗,尊奉。
折节:改变原来的志趣和行为。《后汉书·段颎传》:“颎少便习弓马······长乃折节好古学。”
“驰骋”句:在当代施展才学抱负。
遁:遁世隐居
岐亭:宋时黄州的镇名,在今湖北麻城县西南。
岂:其意为“(这)难道不是······”。
方山冠:唐宋时隐士戴的帽子。
遗象:犹遗制。
“余谪居”三句:苏轼《岐亭五首叙》:“元丰三年正月,余始谪黄州,至歧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恤季常也。为留五日,斌诗一篇而去。”谪,降职。
矍(jué)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环堵”一句: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环堵萦然,不蔽风日”成句,谓室内空无所有。
使酒:喝醉酒后爱发脾气,任性而行。
余在岐山:宋仁宗嘉祐七年,苏轼任凤翔府签判,时陈糙之父陈希亮知凤翔府。苏轼这时始与陈糙相识订交。岐山,指凤翔。凤翔有岐山。
怒马:奋马。
“一发”一句:一箭射中它。
“精悍”一句:精明英武的神情气度。精悍,精明强干。
“然方山子”二句:苏轼《陈公弼传》:陈希亮(公弼)“当荫补子弟,辄先其族人,卒不及其子糙。”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属世袭门阀。
穷山中:荒僻的山中。“此岂”一句:难道没有独特的造诣修养能够作到这一点吗?
异人:指特立独行的隐沦之士。
佯狂:装疯。
垢污:言行不屑循常蹈故,被人们认为是德行上的垢污。
傥:或者。
文言现象

通假字
1、阳:通“佯”,假装
2、傥:通“倘”

一词多意
1、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
闻:交往/出名;
2、余既耸然异之/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异:对……感到奇怪/与众不同的;
3、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使:假使/让,叫

赏析

  重点写隐居时的生活思想态度(随物赋形)。主旨:说明方山子为弃显闻富乐,独来穷山中的异人。文体:形式为应用文(传记:他传);内容为记叙文。用字准确而含蓄,字里行间饱受感情.写出作者想见已久而又不期而遇的喜悦之情.渲染了隐士的特征.。

  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薄贫贱,借他人之酒解自己胸中之不快.方山子实乃自悲不遇(暗示手法) 。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退隐以明志。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创作背景

  元丰三年(1080年),陈慥听说苏轼被放逐而相迎于途中,以后过往频繁。据苏轼自己统计,在黄州四年,他“三往见季常,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详《岐亭五首》)。两人情至深,故苏轼于元丰四年(1081年)写下了这篇散文

赏析二

  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这些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

  全文分四段进行叙述,层层深人地剖析了方山子其人。

  第一段,作者起首一句,“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显得突如其来。而且立刻会生出两个疑问:其一,方山子并非人名,那么何以不露真名,何以称之“方山子”。其二,方山子是“光、黄间隐人”,他归隐的原因是何。两个问题很具吸引力。紧接着,文章以简沽的语言,概要地介绍了方山子的身世。分五层加以叙述,第一层,方山子年少时尚侠义,深为邻里推重;第二层,弃侠义而学文,欲用此有为子当世,但以“终不遇”而告终。“终不遇”三字在这里有深刻的内涵。方山子自少年开始,就心怀大志,以报效国家为己任。面对北宋政权积贫积弱,边战屡败,武备不兴的残破局面。方山子优心加焚,认为国家急需武人,因而练武行侠,团结邻里之人,希图将来有为护边事,结果愿望落空。当时的北宋统治者重文轻武,唯读书求仕,才可有所作为。方山子无奈,只得改弦更张,弃武学文。然而学成之后,依然于事无补。这位文武兼备,心怀满腔热忱.立志为国分优的爱国者,宋统治者却不予理采,皆以“不遇”相待,文中有“终不遇”三字,饱含着方山子几多甜败苦辣,可谓一言难尽;第三层,方山子苦斗一番,迎来的只有冷遇,他感到心灰意冷,对世道黑暗充满了厌烦和不展一顾的轻蔑,遂“遁于光、黄间”之岐亭;第四层,对于北宋王朝。方山子己失去信心,决心不再过问世事,专求佛事和清静,日日以步代车代马。身着百姓衣,往来于山中;第五层,方山子之谜终于揭开。因“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人们议论说“此岂方山冠之遗像乎?”,所以方山于得“方山”之名。这一段层次分明,交待清楚。言外之意层出不穷。

  第二段,苏轼谪官黄州,于偶然之中,路遇方山子。原来方山于是作者的旧识,真名陈慥,字季长。老友异地相选,白然各道所以。当方山子得知苏轼今日境况时,“俯而不答,仰面笑”。短短七个字,方山子的音容笑貌宛然在目,可谓妙笔生辉,韵味无穷。承接文章第一段方山子的“终不遇”,“俯而不答,仰而笑”,以其对方山子形象生动的描摹,更深一层地揭示出方山子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集中反映在“俯面不答”中。方山子何以不答,正是他对宋统治者极为不满和完全丧失信心,直至麻木和厌世的结果。这是抗议和愤怒的混和体。“答”而一言难尽,“不答”则“此时无声胜有声”,两相比较,显然后者的艺术效果更高一筹。着到苏轼请官的下场,方山子庆幸自己远高尘世,隐遗不仕。因而“仰而笑”。转瞬间即从年青时不得志的痛苦回忆中解脱出来,化优为喜。见到方山子家“环堵萧然,面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极大地触动了作者隐陈作痛的心,他由衷的羡慕方山子这种与世几近隔绝的清苦生活。所谓的“自得之意”,并非方山子家人的实况,面是作者与方山子产生共鸣所致。

  苏轼是方山子的老友,看到如今的方山子与昔日的方山子判若两人,在强烈的对比中,很白然地会勾起他对方山子的回忆,于是文章进人第三段。苏轼在闸述方山子“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之后,着意刻画方山子往日的英雄气概。以反叙的手法,精择了十九年前,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事情如以证明:方山子精于骑射,武艺高强。一次游猎西山时,“鹊起于前,使骑逐面射之,不获”,此时,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神态何等豪纵,这是一个特写镜头,以“不获”对比得之,表现了方山子“气盖世”的英雄本色。而后,方山子又与苏轼马上论兵及古今成败得失,且“自谓一世豪士”,气宇轩昂,这是第二个特写镜头,通过这两个镜头,方山子那神形兼备,通真感人的形象便展露于出来,栩栩欲活,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报国利民的的英雄,竟然落得沉沦于穷乡僻壤,终老于山谷林泉之中。朝政黑暗,世道不公,苏轼与方山子的际遇同等,两人同属“不遇”,所以苏轼文中通过这些实例的强烈对比,充分表现了对宋统治者的极端不满和怨恨,虽未直言,但字里行间饱含其意。

  第四段,苏轼通过谈方山子家世,解开了疑问,方山子远离尘世,并非因为穷得无以为生或不得为官所致。恰怡相反,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且“园宅壮丽,与公侯等”。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完全摒弃了这些荣华富贵,捐弃功名利禄,决然远离尘嚣,遥迹山林,自愿过起艰苦的隐居生活,原因就是由于对北宋政权极度不满和丧失了信心。苏轼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是为方山子抱不平,骨子里是在发泄对宋朝廷的愤怒,作者通篇无一宇一句愤懑之语,可字字句句都凝聚着苏轼对统治者的痛斥。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你喜欢
雁雁无定栖,随阳以南北。
嗟哉此为奴,至性能恳恻。
人将伺其殆,奴辄告之亟。
举群寤而飞,机巧无所得。
夜或以火取,奴鸣火因匿。
频惊莫我捕,顾谓奴不直。
嗷嗷身百忧,泯泯众一息。
相随入矰缴,岂不听者惑。
偷安与受绐,自古有亡国。
君看雁奴篇,祸福甚明白。
少年无福过阙里,中年著书复求仕。
仕幸不成书幸成,乃敢斋祓告孔子。

西风吹树簟凉初,露如珠,月如梳。鸿雁无情,不带半行书。

谩倚阑干成小立,人老也,倩谁扶。

中庭梧叶待霜疏,有栖乌,夜相呼。门外一池寒水,落芙蕖。

为问闲愁还几许,多似草,不胜锄。

诗书能作祟,齿发自多愁。且效漆园放,还同莲社投。

樗材非世用,药石拙身谋。脉脉淹时序,空贻知己忧。

丈夫不洒临歧泪。泪珠偏向临歧坠。有酒不成欢。擎杯强自宽。

前程期万里。万里今朝始。莫漫怨今朝。明朝人更遥。

远山没云烟,不辨形与色。
茫如不下垂,前路不可得。

醉渔留艇白蘋秋,一笑京师更白头。到处江山容物论,百年天地任虚舟。

赠行极厚诗无句,处世虚名酒在瓯。天与行藏终自定,可须相忆在青州。

薄宦志多违,言归未得归。一随江燕去,五见塞鸿飞。

素发应添镜,缁尘已满衣。裁诗拟相寄,人到秣陵稀。

凤城路,习见依依巷陌如故里。趁絮泥消尽,任教日访,琴尊欢事。

望旧巢天际。金莲对烛光生蕊。禁漏短,争许袖惹,蓬莱云气。

向槐堂里。又朋簪清话,依然树色浮空,人影在地。

芳踪梦蝶重寻,幸秦源、暗通尘世。倚征鞍、嗟倦羽飞回,游骢唤起。

好属卢沟月,须令佳会常继。

天命余躬抚万方,丹心切切慕虞唐。
退朝史馆咨询处,回视文星烂有光。

云山到处供诗料,花鸟随时换乐歌。若说不贪谁肯信,世间此色我偏多。

小人不可用,用则妨善良。稂莠不可容,容则嘉谷伤。

所以田家父,耘锄日皇皇。四体苦胼胝,仅得充饥肠。

奈何治家国,而不谨其防。悠悠感前史,披书徒自伤。

平生蹇吃不解语,终日坐窗从客嘲。它年若使登要路,定被人讥无口匏。

素光练净,映秋山、隐隐修眉横绿。鳷鹊楼高天似水,碧瓦寒生银粟。千丈斜晖,奔云涌雾,飞过卢仝屋。更无尘气,满庭风碎梧竹。
谁念鹤发仙翁,当年曾共赏,紫岩飞瀑。对影三人聊痛饮,一洗离愁千斛。斗转参横,翩然归去,万里骑黄鹄。满川霜晓,叫云吹断横玉。

青青宜洋柳,牡马何彭彭。玉辔锦障泥,儿侯向南征。

儿侯俊哲姿,粲粲东吴精。壮志在勋业,将为先亲荣。

十岁学文章,十五富六经。心涵宇宙表,思动江河倾。

三十辞社邑,万里游燕京。微官坐毡冷,白发日以生。

沥血奏长策,青蝇乃营营。踰轮受羁绁,驽骀尽骞腾。

得官漳州去,疾风扬旗旌。漳州海之裔,经雪瘴疠清。

磨剑耀白日,抨弓杀长鲸。素节凛冰霜,威棱走雷霆。

黎氓尽富庶,田里安芸耕。蛮方服仁义,坐见治化成。

贱子托深眷,离别宁无情。月色落江水,花气通津亭。

广筵集宾客,高楼吹玉笙。天空北斗直,酒罢鸹鹖鸣。

王事有期程,行迈不遑宁。闽山莽遥遥,楚云浩冥冥。

昔如骨肉亲,今则参辰星。夙夜慎眠食,莫畏艰难婴。

丈夫誓许国,岂谓求斗升。相期在千古,勉勉惟忠贞。

近远从王事,南行处处经。手持霜简白,心在夏苗青。
回雁书应报,愁猿夜屡听。因君使绝域,方物尽来庭。

楼上登临日,玄冬岁色归。千重林叶落,万叠岭云飞。

野雉馀衰草,城乌下晚晖。谁令身转剧,湖海意多违。

蹲鸱用事谢黄独,木奴弄色陵乌椑。
落日人行桑柘里,西风雁过稻粱时。
故山秋晚正如此,游子天寒何所之。
一笑沙禽忽惊去,水边的皪早横枝。
写就相思字,灯前带泪看。
欲缄还未忍,少待泪痕乾。

天王舟楫浮南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凤鸟不来春寂寂,白云长在水潺潺。

花路暗迷香辇绝,雨碑犹带藓苔斑。相逢莫话金銮事,华表千年鹤又还。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