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为菊,但通篇不用一个菊字,但句句写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草,个头较高,从外形看,与菊苗太大的差别,养尊处优的公子王孙们,是很容易把菊苗当作蓬蒿的。作者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训斥王孙公子“菊草不分”。其实这是鄙视他们不识人才。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鬓毛”,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重阳节,这一天,我们的先人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于鬓上。这第二句是说,菊苗到了重阳节,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这与蓬蒿有了本质的区别。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鬓发间。请问:有乱插蓬蒿的吗?哈哈没有。这第二句,作者作为菊花是多么自豪啊,人们终于认识到它的价值。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
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 “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长安门上飞雪花,长安门外客还家。挂席龙河欲分手,寒气飘飘堕杯酒。
忆昔君自桂林归,手持彩笔趋彤闱。诏书五色出挥洒,鸾翔凤翥生光辉。
乡里青云多故人,爱君于我更情亲。銮坡凤沼地清切,曳绂鸣琚皆近臣。
君住文江近枫岭,数年出门违定省。九重昨日许归宁,千里长风去俄顷。
家人岁晚俟君来,小洲寒梅花正开。庭闱欣顾舞綵乐,邻里争看着绣回。
严君高年重清逸,我曾黄鹤楼前识。过庭想见问京华,好为慇勤道相忆。
东风春水湛晴天,斜日平林画素烟。不会浮云亦多事,又将飞雨过山前。
赤星落色汉祚微,端门日日边风吹。咸阳秋色压宫树,金人夜泣铜驼悲。
先生袖疏探虎窟,汉鼎犹堪支一足。九重烟雾似海深,门外何人知恸哭。
贼莽白日升高台,玉玺堕地声如雷。周公揖让孺子戏,绛袍将军何日来。
尘飞沧海风掷瓦,白鹤身轻快如马。一声铁笛度闽关,山月溪风共潇洒。
龙争虎斗耳不闻,长啸袖拂松枝云。夜铛白日煮秋雨,玉佩赤锦飘霞裙。
先生一去几千载,尚有当年遗迹在。题诗绝壁寄先生,顿使林峦颜色改。
药炉寂莫秋草深,丹井水落莓苔侵。至今火灰化为土,犹有丹光穿树林。
长卿冠华阳,仲连擅海阴。圭璋既文府,精理亦道心。
君子耸高驾,尘轨实为林。崇情符远迹,清气溢素襟。
结游略年义,笃顾弃浮沉。寒荣共偃曝,春酝时献斟。
聿来岁序暄,轻云出东岑。麦垄多秀色,杨园流好音。
欢此乘日暇,忽忘逝景侵。幽衷何用慰,翰墨久谣吟。
栖凤难为条,淑贶非所临。诵以永周旋,匣以代兼金。
驿路西风冷绣鞍,离情秋色相关。鸿雁啼寒,枫林染泪,撺断旅情无限。
【风入松】丈夫双泪不轻弹,都付酒杯间。苏台景物非虚诞,年前倚棹曾看。
野水鸥边萧寺,乱云马首吴山。
【新水令】君行那与利名干?纵疏狂柳羁花绊。何曾畏,道途难?往日今番,
江海上浪游惯。
【乔牌儿】剑横腰秋水寒,袍夺目晓霞灿。虹霓胆气冲霄汉,笑谈间人见罕。
【离亭宴煞】束装预喜苍头办,分襟无奈骊驹趱。容易去何时重返?见月客
窗思。问程村店宿,阻雨山家饭。传情字莫违,买醉金宜散。千古事毋劳吊挽。
阖闾墓野花埋,馆娃宫淡烟晚。
子惠思予,放艇去、绿帆风涨。旧游处、万松精舍,可能无恙。
咫尺相看原不厌,到时昏黑终须上。道炊烟、起处有人家,清樽饷。
泼泼鲤,偏摇漾。呦呦鹿,如随唱。有杜家遗法,百壶清酿。
我醉欲眠徐稚榻,君休莫负安期杖。似王维、裴迪辋川游,当年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