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 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学商人磨刀,如果没有这一段不成立下一段第三次搬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高梧傍层楼,隐翳崖寺古。森森露井寒,荫此六月暑。
秋风动地至,柯叶遽如许。依依别故林,黄落半粘土。
凉蝉不复号,惊鹊时自语。一夜绕空枝,愁绝两翅羽。
龙战于野血玄黄,孟冬之月本无阳。老阴窃位恣翱翔,纷纷雨雹挟风狂。
天在山中迷四方,山下有雷似触羊。虩虩终朝孰可当,震惊百里匕为丧。
我闻二日冰始藏,凌阴不固阴跳梁。我闻正月忧繁霜,民之讹言亦孔将。
古往今来变复常,眇视跛履曷能长。未闻宇宙一痍疮,举目山河尽茫茫。
长矢射天天血囊,利矛斫地地无房。川移岳徙罢堤防,乾赢坤馁避锋铓。
谁为君子独乘刚,苏苏索索自低昂。舒心卷意俟春王,风雷相益雨如浆。
手挈玄冥割大荒,四海重瞻日月光。
满春衫泪污。西雁到、客枕离魂轻度。城南旧韦杜。
料天涯一样,看花如雾。秦筝漫谱。怕酒边、尘涴玉柱。
问麻鞋万里,孤拜杜鹃,谁识臣甫。
月色今宵换尽,解忆长安,两家儿女。残年倦旅。菰芦约、渺何许。
上高楼莫望,江南春好,斜阳时候最苦。纵青山无恙,谁管断云去住。
非关长孺恋中郎,补阙真心老更长。禁闼未容趋狗马,十年官阁卧淮阳。
山色西来紫气屯,一时词客满柴门。趋朝石奋迂车骑,乘兴王猷载酒尊。
坐奉清言都讲舍,斋分寒食给孤园。持觞醉问风尘事,尚有藤萝足避喧。
蝉雀螳螂智总昏,拥旄今喜令公存。蒲萄夜索三军醉,苜蓿春肥万马屯。
海上投戈应革面,帐中弹铗亦酬恩。吏民遮道凭传语,新拜将军旧戟门。
涧谷深深图画开,依稀潭第等蓬莱。雨馀远岫青凝黛,水涨平池绿泼醅。
话旧西窗烧绛蜡,吟情东阁动寒梅。杜陵已喜千间庇,司马应怜四壁颓。
下榻每应高士至,抱琴时有故人来。采芝不独商山老,亦有韬光辅世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