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山原,山间原野。白,白色,指水。川,河流。子规,大杜鹃,又名“布谷鸟”,夏时各处飞叫,声如“快快布谷”,有催促农事意。雨如烟,指毛毛细雨,轻如烟雾。意思说:初夏季节,江南的山间原野,到处绿油油的,满河的流水,映着天光,白茫茫一片。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杜鹃鸟不时地鸣叫着,催促着农事。这两句写自然风光。前句是静景,有山原有河水,一“绿”一“白”,色彩明丽;后句是动景,有子规的鸣叫,有细雨的飘洒,情意绵绵。并于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农事正忙。山原绿遍,草木葱茏,桑叶也当肥嫩,河水涨满,细雨如烟,恰是插秧的好时机,更有杜鹃鸟热心地鸣叫催促,人们怎么能够停闲呢?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这首诗语言明快,格调轻松,形象鲜明,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它把自然之美和劳动之美和谐地统一在画面里,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也使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劳动的乐趣。
月明花满地,君自忆山阴。谁遣因风起,纷纷乱此心。
手种篱间树,枝繁不忍删。新亭最佳处,胜日共欢颜。
景晏春红浅,雨馀寒翠潸。光风回巧笑,桃李任漫山。
酥雨才收又夕阳,参差竹粉映花光。流泉石窦停教住,莫放轻飘曲水香。
望断西州万里家,又将新火试新茶。青油幕下成何事,两见常山山杏花。
沧江括地维,瀛海包天根。赭山驾长虹,校与他山尊。
秦王昔驱石,一一皆东奔。鞭此不为动,骨立余殷痕。
祇今数千年,独喜岿然存。潮汐靡不由,终古相吐吞。
伊余董蔬导,出入宜穷源。拿舟涉洪波,周历惊心魂。
幸使井里安,夷险非所论。努力凌绝顶,列宿高可扪。
大江自西来,潮势互飞翻。坡陀触潆洄,水石声相喧。
于兹悟治理,扼要先蛟门。登顿跨龙脊,不觉烟岚昏。
茅檐三尺喧悲风,床头蚁斗声汹汹。此时儿啼不应待,孤绷夜走深山中。
启明闪影天将白,药鼎茶铛果谁责。此时儿醒不容啼,牵绷晨返寒溪侧。
儿生百日父即危,对儿惟有双泪垂。朝来暮去冒风雪,茕茕两地恒相随。
风饕雪虐儿啼急,宿鸟翻飞和悲泣。劬劳当日谁则同,此意应参蓼莪什。
忆昔屡游黄{山兖}峰,贞珉彤管传慈容。德门一过一矜式,谓有畸人贤母之高踪。
小人有母未传德,四十无成老将及。披图未竟已吞声,笔不能持但嗟息。
我前老屋居江湄,危楼一间半欲欹。楼前杌隍安一梯,楼下积雨常如池。
断椽坏木纵横支,临深履薄难扶持。当时吾母随重慈,井灶葱薤旁无司。
左携杯棬右抱儿,虞儿转侧啮以衣。偶然失足不可思,危梯上下行岖崎。
齿痕儿泪时相续,血印斑斑见襟幅。至今风木不停鸣,我念慈恩抱梯哭。
羡君史笔能酬养,母教无须采风上。只教惊心捧檄人,春晖寸草空神往。
剩有悲怀祇自知,北堂茹苦报何迟。徒闻膝下通侯贵,亲见深宫绘画时。
海天风雪压孤簦,又报南冠入五陵。迁客泥涂羞醉尉,残生鬓发惜聋丞。
关河摇笔才难尽,贫贱论交感倍增。西去短衣看射虎,莫教老泪落行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