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被赶出长安,心情无限激愤和失望。但又看不见别的出路,因而也更加苦闷。在这首送岑征君归隐的诗里,这激愤、失望,苦闷的心情一齐迸发出来,化为对唐玄宗统治集团的控诉和同黑暗政治现实决裂的誓言。
第一部分(1~4句)是写岑征君是相门之子,有着谢安一样的雅望。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以腾飞的巨龙比喻岑征君卓越的才能,充分体现了他创作方法上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第二部分(5~12句)是写送别岑征君当时的情景和想象岑征君归隐鸣皋山的原因。诗中写岑征君有卓越的才能,但竟不容于世,反衬了现实的黑暗。征君归隐鸣皋山虽是无可奈何之举,但隐居生活非常的幽深凄清、恬淡纯净,同权贵专权,尔虞我诈的黑暗现实对立的。无论是送别的情景,还是想象中的隐居生活又都表现了诗人极为苦闷的心情。
第三部分(13~20句),诗中描述的君主是封建时代谦恭下士的帝王的典范;而贤士又都是性格傲岸、蔑视权贵的典型。李白在诗中徵引这些古人的典故,用意无非是两个,一是提出一种理想化的君臣关系,借以批评唐玄宗的“轻士”;二是表明自己平交帝王的态度,决不以牺牲人格来换取功名。李白的这种追求人格价值的理想,产生在盛唐政治开明的社会历史土壤中,受到自由浪漫的时代精神的培养和滋育,代表了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富有人格价值、值得布衣寒士骄傲的人生追求。
到了第四部分(21~24句),诗人则把满腔激愤,失望和苦闷的心情,写成了痛快淋漓的揭露与斥责。在唐玄宗统治集团统治下,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奸佞得志,贤才受辱的黑暗政治。诗人表示,再也不能在这个黑暗的现实里呆下去了。这里,他又是用否定一切现实生活,以消极归隐的形式来表达他的反抗的,当然反映了他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眼明身健莫扶持,遽向华堂看綵衣。已共月明无认处,孝思休踊盖棺时。
碧落茫茫秋水斜。朱门深被绿杨遮。隔溪听尽晚蝉哗。
无可奈何人怅望,难通消息树交加。能忘情者是仙家。
屈指何人先琢句,算来惟有施肩吾。黑皮年少红毛种,那见燃犀照采珠。
断鳌立极水倒流,当时何处辨九州。玄圭告成绿字显,下有桑土高山丘。
六甲乾坤纳壬癸,习坎卦中云雨起。女丁妇壬传世婚,相王休因此常理。
如何祝融灰不然,今年冥顼独司天。阴旌高张帝鼓闹,逆捲平陆成奔川。
惊心白昼重泉杳,素练当檐垂未了。彻夜弥加气势酣,兼旬犹恨滂沱少。
思徵麦曲医河鱼,何惜千金购提壶。火乌濡翅飞不得,怒鼍撞城来突如。
揭竿求子纷叫喘,沉灶产蛙多叹吁。试登冈阜望原野,彷佛天吴挂海图。
我闻五行各有叙,月离于毕工招雨。桃花红绽壮波涛,梅子黄肥蒸溽暑。
焉知极备反致凶,荡析盖藏埋栋宇。照泥占星信屡验,灼蔡卜晴殊未许。
列仙高居琼楼深,赤子坐受颠崖苦。为糜食饿岂无人,祷社荣门传自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