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宴会诗的恰当开头方式之一是皇帝的威严光临,经常运用形容帝王威仪的现成词语,如以“动地”描写帝王的到来。沈佺期这首诗的开头富有戏剧性,平静的水池倒映着虚空,但随着帝王紫光及香车的到来,这里突然充满了色彩和动态。沈俭期运用了最流行的惯例,把帝王及朝臣描写成天上的神仙。当诗人俯视池中的倒影时,他“错”把他们的出现当成天上神仙的形象。皇帝驾“云”出现在虚空的倒影中,他的车“御风”,这一词语出自《庄子》,用来描写羽化成仙的列子。
接下来,宫殿群倒影的出现使得凝视水池的诗人产生了一时的错觉:由于宫殿群的倒影添加在天空的倒影上,他错认为它们是天上的宫殿,但又“纠正”了自己的比喻,指出它们是“汉家城阙”。诗人的视界逐渐充实和扩大,从空澄的水池到皇帝一群的来临,再到宫殿群,这一切都是从水中倒影看出来的。接着诗人又从他的“镜子”中看到了京城地区的全景。读者在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中已看到,旧的虚构需要加以合理化,在这里是宫廷和天的同一;解决办法是一种在唐诗中流行的比喻形式——“迷惑的比喻”,诗人含蓄地或明确地承认比喻的虚构性,他不说“甲是乙”,却说“在我看来”、“我误认甲是乙”。
开头四句写得直率自然,具有戏剧性的秩序和宏壮的音调,接近于盛唐风格。第三联描绘的是狭小的特定景象,这在早期宫廷诗及盛唐诗中都可见到。诗人此时抬起头来,先看到水池周围的景象,然后看到远处的树林。第六句描写耸立于树林中的宫殿,但有一部分被盛开的木槿树遮住了。沈佺期与陈子昂一样也用了“分”这一动词,描写打破视觉延续的某事物的出现。在宫廷诗中,时节经常根据植物的花序确定,如这首诗,一种植物“已”呈现某种状态(此处为”绿“),而另一种则是“初”——开始开花。另一种流行的时序平衡法,是在对句中以“已”和“未”相对。
最后一联指汉武帝的《秋风歌》,写于他在汾阴祭祀后土的一次快乐出游中,李峤的《汾阴行》描写了这一事件。尾联对中宗诗的高雅评价,回到了帝王主题上。但是,诗人不仅是一般地将中宗与汉武帝相比,而是认为中宗诗的“雄”超出了汉武帝。一千多年来,许多帝王试图获得汉武帝横济汾河的同等乐趣,但只有唐中宗成功。第三联精致小巧的泛舟画面超过了汉武帝的强烈感情。从中宗现存诗篇的质量来看,沈佺期的恭维是言过其实的。
闰馀气先寒,久雨愁更剧。丈夫固远虑,奈此朝不夕。
恐泥有危行,扶攲无安宅。我思此天漏,试鍊五色石。
横空收泄云,屏翳敢停迹。还我阳秋恩,与子两相适。
割肉早归三伏日,传柑赐饮上元灯。那知一恸殊方去,独向高台此日登。
泪湿西风一眼缬,梦回残夜起衣棱。孤鸾别鹄知何处,泉路茫茫唤不应。
独于疏澹著精神,山远林枯意倍真。借问倪迂嗣谁法,右军书学卫夫人。
一片西江云月,千酒常照梧宫。越来溪畔酒城东。
往事凄凉如梦。
转盼五湖代长,当酒三策偏工。怒潮白马哭英雄。
穿胁犹持文种。
泛金尊,乘白舫,仙客主翁争倜傥。碧波倒浸玉芙蓉,醉坐江天爱平旷。
西陆起凉飙,高梧坠秋叶。出户闻寒蛩,开窗见明月。
美人天一方,伤情又离别。离别有所思,梦寐恒见之。
凛然松柏操,莹如冰玉姿。为言持贞素,值晤自有期。
欢会未及终,怅尔闻晨鸡。亭亭东方树,渐觉含朝辉。
使华綵旆明春江,江边佛国游清凉。柔桑菀菀丝成荫,落花寂寂红馀香。
人间节物易流转,独有日月壶中长。高欢应笑杜陵客,典衣沽酒留风光。
掉臂兵戈际,如君行路难。江山同放逐,歌哭互悲欢。
市迹寻梅尉,乡心梦橘官。一身天地窄,只是酒乡宽。
恰一夜、雨收濛絮。清到南轩,见山窗户。掠水捎烟,燕雏轻俊,已如许。
学人憔悴,算只有、芭蕉树。捲恨不成花,孤负了、东风来此。
帘暮。向晚香寒处。闷把残葩细数。朱楼望远,应懊悔、金鞭轻付。
念乡园、已入梅天,央鸠舌、催晴作主。莫多放暗阴,蒸黦绣衫红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