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赠王友道

谁道东阳都瘦损,凝然点漆精神。瑶林终自隔风尘。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

省可清言挥玉尘,真须保器全真。风流何似道家纯。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

译文与注释

译文

谁说“东阳”人都是瘦弱的呢?你眼睛凝眸如用漆点染似的炯炯有神。琼林般的仙境终究远离尘世。试看你披着鹤毛制作的斗篷,依然像谪到人间的神仙。

休要清谈,即使挥动那玉柄的麈尾拂尘;清谈伤真,要不伤真,必须保重身体,蓄养元气。风流韵事哪里比得上道家纯真?不应该像蜀客司马相如那样,过分贪爱卓文君。

注释

临江仙: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名,为双调小令。

王友道:待考。疑为庐山道人。

东阳:原指沈东阳,即沈约。

鹤氅(chǎng):鹤毛制作的斗篷

谪(zhé)仙人:被贬谪到人间的神仙。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没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

保器全真:保全身体和真气。

蜀客:指汉代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因他是蜀人,故称。《史记》载,司马相如到卓文君家做客,见卓文君貌美,以琴挑之,与卓文君私奔。

赏析

  词的上片,描绘友人仙人般的容貌和超尘脱俗之气质。“谁道东阳都瘦损,凝然点漆精神”,以历史人物喻之。词人以发问的口气,认为不宜一概而论历史人物。“谁道”二字,排除了独见。随即暗示着:沈东阳式的词人只因求官而累瘦了身体,而王东阳式的友道不为求官身体并不瘦损,并且“点漆”如画,黑白反衬,凝然有神,风姿绰绰,宛如“神仙中人”。词人既赞美了友道的风华正茂之容貌,又宣传了民族传统的审美观。须知真善美与假恶丑是在比较中而存在着。“琼林终自隔风尘,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进一步赞颂友道高洁超尘的风姿。这里连用三典。王戎之典,喻示友道“风尘外物”,“琼林”般的“神姿”;王恭之典,喻示友道“披鹤氅裘”,洁如鹤羽的“真神仙人”之气质;李白之典,喻示友道从仙界贬到人间,成为尘世不可企及的道人。尤其李白一典,用得精当。以典赞美友道之情,恰到好处。“风尘外物”,一尘不染,与世无争,是中国道人的美德,也是词人欲求又不可得的处世经文。或许这就是“谁道东阳都瘦损”而引起词人忧虑的真实缘由。

  词的下片,警示友人保持真气,自爱自重,不要迷于美色。“省可清言挥玉鏖,直须保器全真”,全是魏晋士大夫关于老、庄守身思想的探讨。一派人是“清言”,并“挥玉麈”,自为清高荣光,风度翩翩,可谓“世界皆浊,唯我独清”;一派人是“省可清言”,“清言”伤“真”误事,可谓“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词人持后派之见,并以规劝道友休要清谈,不必“挥玉麈”,而要强健身体,保全真气,须知“真气”是道家思想之精髓。紧接着向友道提示:你是道人,“风流何似道家纯”。“风流”与“道家”水火不相容,“道在世外”。只因道家避世,超脱人生,知其不可为而安之若命的原因。道人守道,保持真气,天经地义,没有什么“风流”韵事比得上道家的纯真气节。“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最后向道友发出警告。词人一方面怀着遗憾的口吻,惋惜家乡人司马相如因文君而亡身,另一方面以此为镜警告友道不要蹈司马之覆辙贪色而丧命。或许友道不是英雄,就是平民道徒也得要过好美人关。

  全词,运用了众多的史典,托出了词人于己于友以道治身的美好思想,道出了貌美身健与高洁脱俗、不为仕途所困扰的哲理关系。构思新奇,结构独特,语言中充满了道学色彩。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四月。是年正月,东坡度岭到虔州,二月过吉安至彭蠡,四月与刘安世(器之)等同上庐山,晤山中王友道等道友,重游栖贤寺、开先寺,题激玉亭于柱石,作这词规劝道友以道修身。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你喜欢
酷似牢之玉不如,落星山下白云居。春耕旋构金门客,
夜学兼修玉府书。风扫碧云迎鸷鸟,水还沧海养嘉鱼。
莫将年少轻时节,王氏家风在石渠。
屈指江西老,多言剑外人。
身心已无著,乡党漫相亲。
窜逐知何取,周旋意甚真。
仍将大雷雨,一洗百生尘。
六朝晴树一江秋,尽入风烟顶{左宁右页}头。
老手更擎江色出,小亭景却胜於楼。

生老年来病已深,灸瘢着艾复难禁。六根四大元无有,何处求师下一针。

少年已遂遁山林,何况霜毛两鬓侵。习气尚存诗入梦,病根未去药关心。

猿知秋近啼先苦,鹤阅年多顶渐深。不忍顿疏风月在,粗能扶杖即登临。

借问采茶女,烟霞路几重。
屏山遮不断,前面剪刀峰。

种苗高山颠,下荫松柏树。大姊儿郎妾,妹是儿郎妇。

男儿欲作健,不用持弓槊。狮子一顾笑,百兽毛自落。

千里携书谒帝阍,如君忠义出天根。
筳篿已卜回渊听,寸草还思报厚恩。
且共渔樵谈帝霸,岂无豪俊整乾坤。
细吟窗下庐山句,亦欲乡人访道原。

枙子庭前柳外墙,偶然风调入篇章。也知散朗多情思,敢著微词恼谢娘。

适性即为乐,处安宁怨贫。客来遗我书,乃在泾水滨。

再拜读此书,道意何慇勤。昔为鸾与凤,今为参与辰。

相思千万端,缕缕难具陈。浮云蔽白日,游子殊苦辛。

道远行不易,戚恻伤我心。

星散周庐夜建营,铜章花马赋从征。转输已见纡筹策,胸臆应知富甲兵。

临难独教维节义,如公真不愧科名。似闻杀贼捐躯日,水咽蛮江作怒声。

自在嬉游遍四方,不曾孤负独春光。
醉眠芳草衣裳冷,笑嚼名花齿颊香。
既是烟霞令久任,岂应风月断来章。
故人尚有閒情不,相伴湖边举一觞。
弱操不能植,薄伎竞无依。
浅智终已矣,令名安可希。
扰扰从役倦,屑屑身事微。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一涂今未是,万绪昨如非。
新知虽已乐,旧爱尽暌违。
望乡空引领,极目泪沾衣。
旅客长憔悴,春物自芳菲。
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
无由下征帆,独与暮潮归。
放步超阛闠,濯缨俯漪涟。
清风来徐徐,玉宇明娟娟。
平畴卷黄云,远浦凝寒烟。
横空六六峰,一一来当筵。
秋光助颜色,相对如高贤。
三峨眇遐思,彷佛窥其颠。
悠悠城南道,郁郁惠陵阡。
怀哉千载人,乔木今参天。
回头子云宅,池塘亦依然。
奈何傍人门,不几丧我玄。
沿河西复西,草草屋数椽。
唐儒杜先生,向来此周旋。
食我西山英,饮我西涧泉。
吐出五色丝,无愧三百篇。
遂令浣溪上,草木皆光鲜。
我欲于其间,结茅近英躔。
尚论古之人,永谢区中缘。
鹪鹩翔蓬蒿,庶几避鹰鸇。
但欲一区宅,不用土顷田。
念昔怀此心,只今已十年。
平生百事拙,为计亦可怜。
家有万卷书,而囊无一钱。
登临每怅望,兴味徒拳拳。
珍重金石交,议论相磨研。
求寻鸥鹭盟,摆脱簿书缠。
风月为鼓吹,溪声为管弦。
茗饮间醴醪,藜羹杂豆笾。
谈谐各自适,洒落真神仙。
哦诗纪胜游,他年草堂编。
遥看沧海城,杨柳郁青青。中央一群汉,聚坐打杯觥。
魏公判相州,始作昼锦堂。
老圃秋色淡,自爱晚节香。
怡斋怀紫绶,得诰归故乡。
葺圃承祖志,构堂先庐傍。
命名仰前哲,阔步追遗芳。
人生随分定,鹏鷃自殊翔。
富贵任适志,余暇聊徜徉。
譬彼兰与菊,托根花卉场。
荣枯有迟速,代谢从暄凉。
百年倏过半,须发各已苍。
多情感会别,聚散安可常。
非惟隔今古,况复阅兴亡。
何以消我忧,一醉万虑忘。
季子久颠沛,买臣早疏狂。
累累暮年印,得失宁相傥。
何如光霁时,呼客同举觞。
静中猿鸟乐,闲处日月长。
愿坚岁寒操,有如傲霜黄。

风雨冥冥白日沉,孤舟无赖繫枫林。浮云不逐湘流散,芳杜空伤楚岸深。

安得横戈穿虎窟,且从高浪听龙吟。江潭渺渺魂何在,欲问巫阳泪不襟。

神仙翰墨世间珍,飘渺高空气浑沦。一片清光笼楮墨,教人恍若对阳春。

烽燧遥天接大荒,高城凭眺晓苍苍。薜萝乍长新官舍,磷火宵明古战场。

秋雨远来江气合,夕阳斜堕澥云黄。三吴事业残碑在,矫首云台思渺茫。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