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主要是诗人登城所见所想,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是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头两句叙出游地点、时间及感受,点明题旨。第二联抒写自己远望烽火、仰观雁阵所兴起的失地之愁。第三联由失地而想到国家的命运与自身的遭际。最后一联写自己对“横槊赋诗”往事的追忆和壮志难酬的悲哀痛苦。全诗以诗人之“愁”贯穿全篇,感情激愤,意想沉痛,爱国热情跃然纸上。
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就衰颓的情况。“卷地西风满眼愁”是写诗人当时的感受。当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时,首先感到的是卷地的西风。“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生动形容了风势猛烈。时序已近深秋,西风劲吹,百草摧折,寒气袭人,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满眼愁”,正是写与外物相接而起的悲愁。但诗人在登楼前内心已自不欢,只有心怀悲愁的人,外界景物才会引起愁绪。所以与其说是“满眼愁”,勿宁说是“满怀愁”。“满眼愁”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愁”字可以说是诗眼。它既凝聚着诗人当时整个思想感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开来。这句诗在这里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这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大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这恐伯是诗人所愁之一。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古代有鸿传书的典故。陆游身在西南地区的成都,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怀念之情。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涌上心头。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这联诗句,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作者在此发问: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英雄?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作者搔首不安,愁肠百结。再看,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这—联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横槊赋诗”,语出元振稹《唐故捡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其后苏拭在《前赤壁赋》中也曾写过“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横槊赋诗”在这里借指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很多感慨。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诗虽结束,而余韵悠长。
韦曲城南天尺五,帘底春星。玉笛微停。唱到销魂不忍听。
并肩一刻浓香坐,消受亭亭。花雾濛冥。莫遣银灯近画屏。
石冻浮觥,指村帘、有客春边寻醉。风来香腻,莫认麦收天气。
鹅脂卷雪,更蝉翼、逊渠松脆。烟一角、傍杏开垆,蘸将露华红细。
清芳佐须盐豉。惹涎涎瘦燕,隔樽回睇。甜云软水,尝到俊年滋味。
美人掌滑,爱暖拓、试灯筵里。还记荐、人日辛盘,韭花糁翠。
繁霜袭广野,怛怛失众芳。送子不及远,岁晏令心伤。
结交岂在故,所贵旦暮遇。曰余罹天韬,尚尔界觉路。
青山何逶迤,行子有所之。异域雪霰盛,勿使白鹤疑。
樠山日暖百花狂,曲水传杯百和香。爽气夕佳移客坐,雄风时度袭人裳。
谈冲北上将军发,歌乱南中刺史肠。坛坫初开群玉聚,凄然回首忆南阳。
绀宫崔嵬插苍冥,暮阴凝紫蒙丹青。华鲸吼彻日西坠,片月渐渐升东溟。
老僧莫归尚馀暇,松间引鹤榰枯藤。不知谁写逼真景,耳边彷佛闻馀声。
维扬马君志尚古,遥指扶风旧乡土。耸身欲上太华峰,十丈花前筑书圃。
金精生水出玉泉,香穿九地达九天。天鸡一鸣海波涌,初日正照花光鲜。
仙人倚杖顾之笑,君家去此四百年,此来倘欲寻真源。
傥然即之杳然去,惟见风叶翻田田。君才今世岂易有,初授一官怜白首。
九州星野划雍豫,百里关河接襟肘。侧身西望青芙蓉,略如鱼戏莲叶东。
为君把酒话往事,春风送别毋匆匆。城南杜,赵郡苏,一贤两地称名殊。
后之视今犹视昔,有人更画《苏城图》。我作是歌非数典,莲花妙法无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