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登楼所见的壮景。诗人用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用画笔写诗,意境更加开阔,景物别出情趣,是画,而又情出自然。四句诗都有“楼”字,而“满楼云一色”,就成了“楼”外之“楼”了,既将诗意点透,也添加了平淡诗风中的浓味。全诗句句紧扣主题,丝毫不显重复,俨若一首题画诗,堪称宋诗中的佳作。
“巴山楼之东,秦岭楼之北。”两句写望云楼的位置及登楼头所见之景。此二句既说明此楼位置在巴山之西、秦岭之南,并交代了此楼之高与位置极佳,才能上楼望见极高峻的巴山、秦岭,也看到崇山峻岭间云彩朵朵绕山飘荡,景象壮丽无比。诗中虽未写云,但云尽在不言中,让人们去体会罢了。
“楼上卷帘时,满楼云一色。”句则由远及近,写楼中近景。望月楼如李白《夜宿山寺》所咏“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绕楼云彩飞入楼中,危楼隐入云彩之中,景色奇丽无比。这两句“楼云一色”的奇观,写出了万里晴空、浩茫云海的佳景,自然使人神清目爽,有“荡胸生层云”之感慨。
此诗最大的表现手法则是运用了一放一收的手法。头两句放开,由近及远,拉开距离,使境界骤然开阔,烘托出望云楼周围的自然环境;后两句收拢,由远及近,拉近距离,近到楼上、楼中、楼云天浑然一体的景色。
其次,是诗中有画的技法。诗人运用了典型的绘画技法,将望云楼的地理位置——楼之东是巴山、楼之北是秦岭全部画出,气象尽收眼底,境界开阔,气势不凡。卷帘这一动作,将楼的独特之景“满楼云一色”全部勾画了出来。
最后是平淡自然的诗风。唐宋后不少诗人和诗论家崇尚平淡的诗风。平淡代表了诗的一种风格,文同的这首诗就属平淡之列。“巴山楼之东,秦岭楼之北”,用平淡的语言介绍了望云楼所处位置。而诗的结尾时更用平淡语“满楼云一色”,振起全篇,使诗境一下子焕发出光彩,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是在卷起楼上帘子的刹那间的情况,诗人敏捷地捕捉并描绘它,将诗意点透,添加了平淡诗风中的浓味。
极目平畴半欲枯,遥知精祷意无馀。更怜不待豚蹄祝,便得污邪暗满车。
朝别凌烟楼,贤豪满行舟。暝投永华寺,宾散予独醉。
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写意寄庐岳,何当来此地。
天命有所悬,安得苦愁思。
丈夫为干将,妇人为莫邪。雌雄中道别,何以报王家。
妾身久婴疾,针药难屡加。彩镜失鸾影,朱颜凋蕣华。
阴啸召君魂,阳呼召君魄。冉冉去何之,黄泉遂永隔。
恸哭摧心肝,独生亦何益。皇天忌燕婉,佳人殊不惜。
死为苟奉倩,从子归窀穸。
暑雨发新霁,征车在都门。之子别我去,行逐燕然云。
此去风波万里长,使人指日觐清光。云开雉扇当霄汉,龙抱金函出表章。
羌服从来尊正朔,包茅次第贡明堂。浯溪有石高千丈,谩叟重烦颂大唐。
浮山若浮云,梗寄沧江滨。坤舆辟句秘,洞壑清且真。
绝顶窥天池,青光摇奫沦。石理成芙蕖,閟此万古春。
岌岌绕云梯,竦步趋嶙刚。循岩百折下,苔滑铺绿茵。
蹈险学猱掷,扪石疑鳞皴。梵宇何窈窕,风扫无纤尘。
连云既贡巧,壁立尤趁人。左旋复右转,曲径环风轮。
涧道拟桃源,飞流纡长绅。相将至总岩,妙绝如有神。
石穴成蜂房,玲珑无比伦。错出不胜指,骇愕嗟奇珍。
崖窟象无定,造作曲洪钧。怪此石众夥,万新无一陈。
晨兴至曛黑,攀陟忘艰辛。山灵应有缘,我欲问前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