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译文与注释

译文

站在楼头望着残破的天地,忧国忧民一筹莫展竟使人焦虑得不断地在抽拔着头上的白玉簪。

想到君王乃是在这三极以北,而我却飘泊在五湖之南,难以报效国家。

依恋君主,思念之心极其苦切,但论才能则又觉得有愧于那可作栋梁的杞楠。

在乱离之中如今已经不能自救,我恐怕还是要老死在这边远的湘潭。

注释

空搔(sāo)首:一筹莫展,搔头也无法解决问题。

白玉簪(zān):戴朝冠时用来插定发、冠的器物。

皇舆(yú):国君所乘的高大车子,多借指王朝或国君。

三极北:东西南三极之北。地有四极,长安在北面,故称。

五湖:指洞庭、青草、具区、兆滆、彭蠡五个湖泊。五湖南,写自身所在,远离京都,难以报效国家。

恋阙(quē):心恋京都,即依恋君主。阙:皇宫门前两边供嘹望的楼,此指皇帝居处,借指朝廷。

劳肝肺:五内俱劳,形容思念之心极其苦切。

论:一作“抡”。愧杞楠:愧对栋梁之才。杞楠:都是高大乔木,材质坚硬,此指栋梁之才。

乱离:因动乱而飘泊。

终:终究。老:老死。湘潭:县名,属潭州,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今湖南省湘潭市。这里泛指湖南。

赏析

  诗人登楼远望,联想到现实是“乾坤含疮痍”,而自己却是“无力整乾坤”,一筹莫展的诗人唯有“空搔首”。颔联写京城远在极北之地,自己却身在五湖的南面。颈联写诗人始终将救民于水火的希望寄托于皇帝身上。尾联直抒胸臆,写在动荡乱离中,诗人自己尚不能自救,更以何来报国,只怕会老死湖南,表达了诗人沉痛悲凉离愁身世之叹。取境阔大而描摩细腻,塑造出鲜明的抒情形象。全诗感情深婉悲切,是杜甫忧国忧民胸怀的真实反映。

  首联以“天地”二字点题,登楼四望,俯仰苍茫,念天地之悠悠,伤祸乱之未已;虽济世有心,而回天无力;于是搔首踟蹰,凄怆感发。这就是此诗首联的意境。 “天地空搔首”句,笼罩全篇,有涵盖乾坤之势。冠以“天地”二字,喻搔首太息非为一己之穷通,而是为了社稷苍生的安危,跟题“楼上”来,下着“空搔首”三字,上大下小,句法甚奇。立意既已高远,读来自觉苍茫浑厚。“空”,著此一字,体现了老杜空怀报国之志,沦弃草野,无可如何的心情。次句具体描绘搔首之状。古人束发戴簪。散发搔首,故抽簪。搔首本喻焦虑之状,频频抽簪,则更见焦虑之情切。在楼上俯仰天地,国家多难,竟一筹莫展,只有频抽簪搔头,而搔头无济于事,故说“空搔首”。语极淡而意愈悲。

  颔联承接登楼而写远望之状:朝廷远在三极之北,而自身处于五湖之南,极力拉开两地距离。在于叹息个人于国事无补,明搔首之故。由此写出首联细节的情意内涵,领起三四联,是全诗关键。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论上中下三等“对子”时曾指出: “必具正反合之三阶段”,“词类声调”,“能相当对”,“有正又有反”,所表现之意义,复能互相贯通,因得综合组织,别产生一新意义”。“此新意义”,虽不“显著于字句之上,但确可以想象得之。所谓言外之意是也。”此即对子中“最上等者”。对了解杜律佳处,有启发帮助。皇舆对身事,三极对五湖,北对南,平仄两两相对,铢两悉称,词类声调皆适当。朝廷在三极之北,关山阻隔;自己在五湖之南,身世飘零。分开看,两句各具一意义,一正一反。合起来看,则新意义出。两句虽无一动词,而意义贯通,诗人系心君国,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之情毕现。 “皇舆”、 “身事”二语,包含了多少情事,虽不著于字句之上,但意在言外,可以想象得之。此联极尽对偶文字之能事。

  颈联正面表述恋阙之情,申足颔联之意。“恋阙”句从自己角度说。古人以君代国,爱君即是爱国爱国之情出于肺腑,忧思之极,五内俱焚,故曰“劳肝肺”。“论材”句从朝廷角度说。“杞橹”当此非常之际,朝廷需材,而己非栋梁之任,故曰“愧”。关心国家人民,至于长劳肺肝,而自愧无大才力,整顿乾坤。见得诗人把忧国忧民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此联由“皇舆”句领起。

  尾联由“身事”句领起,归结到自己,自叹身世飘泊,预料将老死湘潭。是其登楼搔首的另一原因。处乱离之际,此身飘飘如天地一沙鸥,自救不暇,不能致君尧舜。只能终老于湘水之滨、潭州之地,赍长恨以没世了,感叹极深,一结苍凉。结尾直抒胸臆,表达出沉痛悲凉离愁身世之事使登楼之际慷慨抒怀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立现于目前。

  杜甫时常处在一种矛盾与无奈之中,天地之间疮痍满目,一向以忧国忧民为己任的杜甫却莫可奈何,从杜甫个人愿望来看,他希望天下太平,也希望自己能为救世救民尽绵薄之力,这正是杜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及知识分子的自觉意识使然,可是杜甫漂泊天涯,生计都要依靠朋友,自顾尚且不暇,不能为国为民做什么。因此诗人常愁苦不已,往往频抽玉簪空搔首。皇舆三极北,指帝王、首都、心中的寄托在北方,身事五湖南,指自己却漂流南方,距离太遥远。心恋廷阙、国家、君主,故而肺肝劳伤,反观自身却愧无经世大才。因此矛盾而又无奈的杜甫,只有老死湘潭之地。

创作背景

  这首诗于唐代宗大历四、五年(公元769—760)漂泊长沙时所作。代宗永泰、大历(765—766)之际,安史之乱虽已平息,唐帝国却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盛世。河北地区为安史余孽的蕃将集团所控制,成了国中之国。吐蕃仍占有河湟,威胁京师。唐朝腹地的东西川、荆南等地,诸将拥兵自重,时有争斗。杜甫虽是在野之身,无官守,无言责,面对这样的情势,忧国情殷,不能自已,时发于诗。杜甫于大历四年正月中旬自岳州南行,经青草湖,潭州(今湖南长沙市)投奔老友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刺史韦之晋,而到达衡州时韦之晋已改任潭州刺吏,于是又折回潭州。四月,韦之晋病没,四月初八夜,长沙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臧玢之乱”,杜甫连夜逃难,这年夏秋他又在湘潭度过,时年老多病,处境困难,登楼远望,有感于家国之忧,于是赋成了这首悲怆的《楼上》。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猜你喜欢

自怜野性生来拙,谁许交情晚最亲?世路因仍忧槛阱,他乡衰暮傍风尘。

惟将菽藿还求志,未有丝毫可为人。一亩萧然须暂得,欲偷闲日长精神。

有约泛溪篷。游画图中。沙鸥引入翠重重。认取抱琴人住处,水浅山浓。一笑两衰翁。莫惜从容。瓮醅灰芋雪泥菘。直到梅花飞过也,桃李春风。

蟾蜍蚀明月,浮云翳长空。能令一心人,对面不相逢。

贫士难为器,贫女难为容。岂不思君兮,君之门九重。

猛犬吠狺狺,谒者不为通。弃置勿复陈,蛾眉妒入宫。

夕峰褪日半钲多,秋汉吹云一絮过。寂寂庭松今两月,鹤雏去尽只留窠。

雨收天气欲清明,犹有馀寒在粥饧。马队客勤贪昼永,鳣堂人病想身轻。

读书有味齑盐好,对境无情梦寐清。欲话此怀须我辈,一来蜡屐伴春行。

至言本难言,真得何所得。
以意示者深,以词教者啬。
宣尼述天行,伏羲垂卦画。
忽当蜚遁时,踪迹杳莫测。
孙登凤凰啸,仲长瘖哑默。
通人自晓了,嚣俗任疑惑。
何必白区区,衷肠恐藏匿。
惜哉鹅湖辨,愠怒见颜色。
雅士慕浑沦,所希实玄德。¤

历改新年十日赊,春阳今到野人家。琼葩著雨当轩放,丝柳含风舞岸斜。

不语翩翩著上燕,长开灼灼胜中花。西园试笔聊呼酒,川上晴光动日华。

始意钟陵参马祖,却寻橘井访苏仙。

西市桥边黄鹤迹,青尊花下几人同。竹林漫酌琼觞月,萝径频吹玉笛风。

抚掌莫嗟前日事,藏阄且入少年丛。相逢欲就平原赋,授简吾惭似庾公。

三年奔走荒山道。喜说苕溪好。苕溪秋水漫悠悠。

载将离恨上杭州。干戈未已身如寄。安乐知何处。

青溪溪上钓鱼矶。纵使无鱼,还有蟹螯肥。

东风蕴藉学张良,画出章台翠叶长。好看晓烟轻湿处,胜如镜里麝煤香。

雷雨随车上宝坊,僧夸山味最悠长。
地灵终日无尘到,天净常时见海光。
神雀羽毛多隐晦,卧龙头角本轩昂。
石楼本是通仙路,十里香灯属梵王。

翁年七十还儿齿,静养端倪谁与比。勋名赫赫勒旂常,随处体认皆天理。

长生秘诀让真人,炼丹壶中妙入神。孰若著书开聋瞆,栽培桃李万年春。

世间有几如公福,濂洛关闽相接续。归来绿野卧东山,四海九州仰金玉。

羡君七十方从心,尼山一矩正嗣音。继往开来真不朽,道学相传亘古今。

芳心一掬。进墨魂栩栩,微逗清馥。密雨惊秋,凉意生毫,萧疏淡扫新绿。

灵根似悟风沙苦,早默许、知音空谷。看碧街、万点红飘,谁似此香贞独。

为有幽人胜赏,几曾睡梦里,忘了高躅。试听声声,伏枕吟余,但祝双飞双宿。

团圞并结来生愿,更休唱、琵琶哀曲。问甚时,抛却歌衫,同把玉镵轻斸。

巉岩石室潋江东,昔隐唐官越国公。胜迹不磨遗像在,书声时落半天风。

皇运偶中变,长蛇食中土。天盖西北倾,众星陨如雨。
胡尘动地起,千里闻战鼓。死人成为阜,流血涂草莽。
策马何纷纷,捐躯抗豺虎。甘心赴国难,谁谓荼叶苦。
天子初受命,省方造区宇。斩鲸安溟波,截鳌作天柱。
三微复正统,五玉归文祖。不图汉官仪,今日忽再睹。
升高望京邑,佳气连海浦。宝鼎歊景云,明堂舞干羽。
虎臣□激昂,□□□御侮。腐儒著缝掖,何处议邹鲁。
西上轘辕山,丘陵横今古。和气蒸万物,腊月春霭吐。
得为太平人,穷达不足数。他日遇封禅,著书继三五。
少室无师句,曹溪绝学禅。
浑家鬼擘口,五逆不成冤。

时向东皋策杖行,堂前日日酒杯倾。忽来粉蝶知花放,更听斑鸠唤午晴。

白发青衫仍故态,斜风细雨又清明。文章事业期儿辈,剩有新诗咏太平。

朱门映绿杨,双阙抵通庄。玉珮声逾远,红尘犹自香。

濛濛细雨湿年华,冷落山城鼓不挝。传座几犹缘旧俗,馈春无复见贫家。

人因乱后难言节,草趁寒疏渐吐芽。为忆故园溪水上,香镫谁照墓门斜。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